銀監會的信用革命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9月20日 11:23 新周刊 | |||||||||
在2003年年初,資本充足率能夠達到全球標準的商業銀行的資產占全部銀行資產的比例只有0.56%,但是到去年底這一達標銀行資產占比達到了47%以上。 文/李濤 "中國銀行業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信用文化。”銀監會主席劉明康曾對筆者直言。當時,
進入9月,當中、建兩行躊躇滿志準備公開招股、工行也在為成立進行最后的準備之際,劉明康卻在一次會議上告誡他們,銀監會對億元以上大客戶的持續監測發現,部分集團客戶的資本運作方式給銀行業金融機構資產帶來很大風險,容易引發信用風險方面的案件。因此,劉明康強化銀行資本約束的既定理念沒有動搖,他在這次會議上表示,銀監會將督促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強資本約束,制止可能出現的盲目擴張。 銀監會監管一部主任閻慶民也曾告訴筆者,商業銀行不能老盯著大企業特別是上市企業,現時上市企業資金鏈斷裂的事情已屢見不鮮。 銀監會承受的壓力 銀監會國際部副主任羅平很坦率:“如果說中國存在某些商業銀行不能資本充足率達標的話,可以說是對銀監會能力的挑戰。” 在劉明康看來,作為監管者,沒有必要評價哪個銀行好哪個不好。只要銀行有足夠的資本充足率和覆蓋貸款損失的能力,不管今后面臨什么困難,銀監會都可以比較輕松地監管銀行系統。 對商業銀行的資本監管始于一年半前,其時銀監會下發了《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管理辦法》,銀監會要求商業銀行在2007年達到資本充足率8%,核心資本充足率4%的硬指標。當時,他向到他辦公室的每一位來訪者嚴肅地陳述他自上而下的改革計劃。他期望自己監管下的131家銀行都將嚴格執行這一計劃。 這與銀監會成立之初即確立的明確、強硬和務實的風格有關。在2003年5月29日國務院新聞發布會上,劉明康承諾說,從現在開始到今年年底,我相信每個月都會有好消息。之后一系列重要監管規章逐月出臺,體現了銀監會進行銀行業改革任務之艱巨和緊迫。 金融學家鐘偉將“銀監會元年”的風雨概括為四條主線,第一條主線是涉及資本充足率、風險評級和并表監管等框架性法規陸續出臺;第二條主線是對銀監會自身的機構設置和銀監法規建設加速進行;第三條主線是對銀行不良資產的分類、檢測和考核辦法的細化與實施;第四條主線是對國有、外資和專業金融機構從風險角度權衡之后,進行治理整頓或市場準入。而最為引人注目的是“三把火”:推動國有銀行的公司治理改革、 整頓規范城市信用社、對農信社進行大力改造。 銀監會以效率換信用 劉明康和他的同事們應該為兩年多來的工作績效而欣慰,在2003年年初,資本充足率能夠達到全球標準的商業銀行的資產占全部銀行資產的比例只有0.56%,但是到去年底這一達標銀行資產占比達到了47%以上。到2006年年底,劉明康相信這一比例還將提高到80%左右。 成立近三年的銀監會已因努力打造銀行業而贏得了贊譽。新的資本充足率管理辦法已經訂立,大量壞賬已被沖銷,中、建兩行已是半只腳探進了海外資本市場,工行也以非常規的速度與高盛領銜的收購團草簽了入股協議,自然都已超過了8%的資本充足率監管要求;全國農信社資本充足率從-8.45%提高到5.89%;許多跡象顯示,行長們正在響應銀監會的領導。 但劉明康也在9月的銀行業案件專項治理工作會議上尖銳地指出,由于一些銀行業機構未認真執行銀監會關于防范操作風險的13條制度,致使今年以來的新案發案率仍然較高。這類會議銀監會已經接連召開了6次。 劉明康此前認為案件高發一則是因為舊體制的弊端以及當前復雜的社會矛盾、較差的社會信用環境、不良的銀行傳統文化等多種因素相互交織與作用的結果,二則則是商業銀行自身管理體制不完善,基本制度執行不力、內控制度不落實和對基層機構特別是對機構負責人管控不到位造成的。 “在中國銀行業歷史上,銀行首次有了衡量分行表現的工具。這一次我們說:‘我們必須用經過風險調整后的資本回報率,或者加權平均資本成本這些標準,來衡量你的表現。’” 劉明康告訴一位對新增不良資產憂心忡忡的國外銀行家,“你可以安心地喝你杯子里的酒。” 作為監管者,劉明康有非常明確的戰略,就是要建起一個富有活力和彈性的銀行產業,“使全社會的信貸文化都可以建立起來,這是非常重要的,這是我們真正在乎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