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實業銀行啟動自新之路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9月04日 11:31 和訊網-《財經》雜志 | |||||||||
注資、尋找戰略投資者,有著濃重“主辦銀行”色彩的中信實業銀行終于啟動了自新之路 □ 本刊記者 凌華薇 吳小亮/文 在各家股份制銀行紛紛尋求外資入股、進行財務重組的浪潮下,有著濃重“主辦銀行
先是中信實業銀行更名為“中信銀行”的申請獲得銀監會批準,緊接著便傳來今年年底前,中信集團將向中信實業銀行一次性注資80億元的重組消息。 在“空降行長”陳小憲推行的內部改革和整治后,中信實業銀行再次提出了推進股改、在未來的一兩年內謀求上市的目標。 告別“實業” 2002年,中信集團獲批首家金融控股試點。以2004年底的數據計,中信集團7016億元總資產中,中信實業銀行以5000億元規模之巨占到了70%以上。 然而,中信實業銀行近年來的發展和這一地位并不相稱。在2000年,中信實業銀行在股份制銀行中排名僅次于交通銀行,2004年末總資產也僅次于招商銀行,但是其他重要指標如資本充足率、撥備覆蓋率、不良資產率、資產收益率等,中信實業銀行都落在了招商銀行、浦發銀行等上市銀行和興業銀行之后(見“股份制銀行2004年末業績對照”)。2001年曾被穆迪國際評級機構認為股份制銀行財務實力最強的中信實業銀行,2003年卻因資本充足率不足等原因被調低了評級展望。 中信實業銀行成立于1987年,是中信集團的全資子公司,也是改革開放后最早成立的新興銀行之一。截至2004年底,中信實業銀行資本充足率6.05%。總資產5148.22億元,存款4514.19億元,各項貸款余額3064.40億元;不良貸款余額為182.49億元,相應撥備只有39.22億元。 正如名字中帶有的“實業”二字,中信實業銀行相當偏重于公司業務,零售業務不到10%,公司業務中最大的一塊約占17.35%在北京,其中很大一部分又來源于中信集團本身的業務。 這樣特殊的背景,是中信實業銀行得以與其他股份制銀行區別開來的重要特點——既為其發展提供了較高的起點,也帶來了大量關聯交易。 2004年的中信實業銀行年報上,披露了中信實業銀行和中信的關聯關系,關聯貸款共計53.56億元,這比起2003年來已經是大有改觀。2003年,中信集團和該銀行的關聯貸款達到54.65億元,2002年為71.62億元。但這53.56億的關聯貸款中,形成不良者有5.3億元,不良率為9.9%。 這一比率雖然比上一年度下降了近9個百分點,但還是超過中信實業銀行所有貸款的不良指標5.96%。在中信實業銀行2004年年報中,關聯企業形成不良貸款的公司包括中信房地產公司、中國中海直公司等。除此之外,屬于關注類貸款的至少還有三筆,分別來自于中信興業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和中信國安集團公司。 外界相信,中信實業銀行對中信集團及其“潛在關聯”企業的貸款,很可能不止于賬面披露的數字。如何處理好銀行和中信集團之間的微妙關系,決定著銀行的前途,這個問題首先擺在中信集團的面前。 2002年的重組 2002年,中信成立國內首家實質意義上的金融控股集團,旗下資產包括中信實業銀行、中信證券、信誠保險、中信信托、中信資產管理公司等多個金融業態。 中信的最初想法是將中信集團持有的各金融企業股權劃撥到金融控股公司,但至今未予落實;集團有意在中信實業銀行的技術平臺上開發適合金融控股公司管理、渠道整合之用的三代技術,日前也沒有按照計劃順利上線。當年在金融控股的一系列運作中,中信集團有計劃將同為中信麾下的中信實業銀行和香港的中信嘉華銀行(香港交易所代碼:0183)進行整合,從股改到香港上市一步到位,不料最終意外難產。 在2002年的那次重組計劃中,當時所有的方案都獲得了境內監管當局、有關部門的批準,甚至要引入作為股東的幾個大型國有企業先期資金都已到賬,但最后卻功虧一簣。原因在于嘉華銀行為香港銀行,受香港金管局的監管;而按香港的標準,中信實業銀行的資產質量、資本充足率都達不到要求。香港的上市銀行資本充足率都在12%以上,中信實業銀行當年僅5.85%,不良資產高達14%,因此香港金管局未能批準重組方案。最終,引入股東的先期資金又被退回。 此后,有關中信實業銀行股改、上市的消息便陷于沉寂。浦發行、民生銀行等股份制銀行上市、引進外資、重組的動作此起彼伏,中信實業銀行卻鮮有舉動。 從注資到引資 中信實業銀行此次波瀾再起,主要源自監管層的日漸升級的監管要求。 2003年4月銀監會成立后,即對股份制銀行的資本充足率有了明確要求,對被公認為底子較好的股份制銀行要求最嚴格:2004年底達到6%,2006年底達到8%,否則將實行限制發展業務等懲罰性措施。 在這一監管趨嚴的環境下,中信集團在2002年以返還利潤12.57億元的形式,彌補了中信實業銀行的資本金,后者在2003年底資本充足率一度達到8.12%。但是2003年銀監會再度修改了資本充足率的計算方法,按這一要求,中信實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再度出現了較大的缺口。 中信集團于2003年下半年宣布發債100億元,其中很大部分用于補充中信實業銀行的資本金。最終2004年中信集團對中信實業銀行以資本金注入25億元、用利潤轉增資本金12.58億元。此外2004年中信實業銀行發行60億元次級債,使得年底的資本充足率達到6.02%。 2004年中信集團還返還了中信實業銀行的利潤33.39億元以核銷壞賬,使得當年度對中信實業銀行的支持總計近80億元。這是中信集團第一次大規模以利潤對銀行壞帳予以核銷。中信集團目前已經決定返還兩到三年的利潤用于核銷中信實業銀行的不良貸款。 “今年中信實業銀行上半年利潤已經達到35億元,全年應該能完成60億元。”中信實業銀行行長陳小憲日前表示。 “集團對再次注資有一個周密安排。”中信集團多位內部人士確認,中信集團將在2005年下半年再度發債,一步到位補充中信實業銀行的資本金80億元,并將繼續以當年利潤核銷呆賬。中信實業銀行也會視需要再度發行次級債來補充資本。在預計三年的內部整治以后,中信實業銀行的不良率應當控制在5%以下,撥備覆蓋率超過50%,資本充足率超過8%。 資產負債率在90%以上的中信集團連年來有大規模的項目投入,未來對中信銀行不可能連續注巨資,銀行的發展需要建立長期的資本補充機制。中信實業銀行有關人士透露,從今年下半年開始,引進戰略投資者和準備上市的工作,將開始提上日程。 (本文刊于9月5日出版的《財經》2005年第18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