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理財 > 銀行研究 > 正文
 

南方周末:銀行業的挑戰和競爭來自哪里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8月11日 14:18 南方周末

  ——專訪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銀行家》雜志主編王松奇

    本報駐滬記者 胡天舒

  8月4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第二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報告認為,2005年上半年,宏觀調控的成效進一步顯現,貨幣信貸增長基本適度,金融運行平穩,總體來看,
下半年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基本面不會改。

  這是7月末,國家統計局發布上半年經濟數據后,出爐的一份權威宏觀經濟分析報告。報告顯然無法終結經濟學家們圍繞宏觀經濟形勢展開的爭論,他們中的許多人認為,盡管上半年GDP增長了9.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了25.4%,但是現在開始必須警惕通貨緊縮的威脅。

  對于中國銀行業來說,挑戰來自更多方面,除了必須密切注視宏觀經濟形勢的變化之外,現在他們的挑戰還包括新增的人民幣匯率風險以及一直存在的一些問題,比如資本金的困擾等等。

  越來越市場化的商業銀行如何面對復雜的宏觀經濟環境和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加速自身的快速反應能力?日前舉行的“2005中國銀行家論壇”上,央行行長周小川、中國工商銀行行長姜建清、中國建設銀行行長常振明、興業銀行行長李仁杰、民生銀行常務副行長洪崎等一批中國最引人注目的銀行領導者,在演講中都不約而同提到中國銀行業改革和發展所面臨的結構性問題。會后,記者采訪了論壇主辦方《銀行家》雜志主編王松奇先生。

  銀行業的結構性改革難題

  記者:今年上半年來,國內的宏觀經濟形勢大致是個什么狀況?盡管中國政府努力在為過熱的經濟降溫,但是在制造業以及出口的推動下,第二季度中國經濟增長速度仍有所加快,增幅達到9.5%。這個數據是否可以看出下半年經濟大幅放緩的可能性越來越小?

  王松奇:2005年上半年,中國宏觀經濟走勢可以用“增長依然強勁、結構問題仍未解決”來形容。從第二季度末的數據看,GDP增速達9.5%,這仍是一個偏高的經濟增長速度。從過去多年的經驗教訓看,中國的年經濟增長如果低于7%,方方面面的矛盾將會發生激化;同時,GDP增速如果高于9%,則會出現明顯的“瓶頸”制約現象,即煤、電、油、運這四個老大難問題。

  有些學者根據銀行信貸增速、貨幣供應量增速和CPI數據斷言中國已面臨了通貨緊縮威脅,這是一種杞人之憂,缺少足夠的事實根據。衡量中國宏觀經濟是冷還是熱,將通貨膨脹控制作為主要目標還是將通貨緊縮當成主要敵人,很重要的分析方法是看投資,從宏觀面看相關產業的增長趨勢。2005年上半年統計數據顯示中國的投資增速仍維持在24%以上,制造業和出口行業的增長勢頭依然旺盛。從這一點說,下半年的GDP增長不大可能出現大幅下滑,即使下半年經濟增速較上半年有一定幅度的回落,比如說可能增速降至9%,但是從全年看,這個9%左右的GDP增長速度仍然是令人滿意的。

  記者:7月底舉辦的“2005銀行家論壇”的主題是:“宏觀調控下的中國銀行業:挑戰與變革”。在諸位行長的演講中,您可否總結出他們認為銀行業面臨最大的挑戰是什么?

  王松奇:中國銀行業面臨的最大挑戰主要是結構性改革難題。在“2005中國銀行家論壇”上,工行行長姜建清、建行行長常振明等在演講中都提到中國銀行業改革和發展所面臨的結構性問題。我總結下來大體有這樣幾個方面:一、產權改革和出資人制度改革問題;二、治理結構運營機制問題;三、風險控制制度問題;四、創新積極性和營利能力問題。

  記者:幾位行長在演講中確實都提到上述問題,后來有專家點評說產生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就是國家壟斷程度過高。

  王松奇:是的,國有企業必然會存在所有者虛置和內部人控制問題,這是中國銀行業目前治理結構不完善、運營機制落后、不良資產比重高和營利能力低下的背后原因。當然,國有控股企業的內部人控制和民營企業的內部人控制有不同的生成途徑和表現形式,具體說就是:民營企業內部人控制是一種與市場經濟相伴生的企業內部矛盾,它直接表現為委托代理間的利益沖突,而國有控股企業的內部人控制往往與干部任命的周期性制度有關。

  由于國有及國有控股銀行的干部是上級任命的,因此各層管理者主要是對上級負責而不是對市場負責,他們往往會產生與任職周期有關的短期行為,這些行為常常會對各個分支機構的發展和績效產生決定性的影響。所以,要矯正這些弊端,就必須進行出資人制度產權方面的結構性改革。

  記者:這種結構性改革是不是經常受制于銀行核心資本金不足這個難題?

  王松奇:在目前的形勢下,中國的各類銀行機構普遍存在核心資本金不足及資本金自動補充機制失效的問題。所以你看現在全國幾乎所有的銀行類機構都在忙于“吸引國外戰略投資者”、吸納民營資本和國有企業,乃至吸引個人來做股東。

  但難題在于,大多數銀行由于存量不良資產包袱和營利能力低下等原因,一時還很難達到增資擴股或股份制改造的目標。因此,就可以把該項改革看成是中長期任務,是銀行改革和發展中的一個“慢變量”。從實用性角度說,中國銀行業現在更應該重視“快變量”——風險內控機制的建設,這是一個最容易短期見效的改革和發展問題。我注意到很多銀行家在論壇的演講和辯論中都注意到“風險和挑戰”這樣一個命題。

  利率風險開始凸顯

  記者:未來銀行的利率浮動空間將越來越大,隨之利率的風險也將越來越大,姜建清行長在論壇上直接提出“銀行的利率風險已經開始凸顯”。你怎么來評價這個風險?

  王松奇:在銀行風險管理理論的經典定義中,利率風險和匯率風險可統稱為“價格風險”。中國的利率市場化改革正在迅速向前推進。2004年8月,中國人民銀行在決定升息0.27個百分點的同時還做了一項宣布——對貸款利率的上限不再控制。當時媒體的關注點都集中在升息上,實際上,我認為貸款利率上限放開的實質意義和深遠影響遠大于中央銀行一次簡單的小幅升息動作。

  放開貸款利率上限,將給那些經營方式靈活、貸款審批時限短、工作效率高的銀行帶來巨大的盈利機會。如果將來存款利率管制一旦也放開,中國的銀行業將面臨一場惡性的價格戰爭。

  記者:什么樣的惡性價格戰?

  王松奇:具體說就是:一些規模較小、實力較差的銀行會以高利率來吸引存款,一些規模較大的銀行會因為分支機構多、網點發達、資金來源豐富而以更低的貸款價格來爭奪優質貸款客戶,這樣,中小銀行的利率收入空間會越來越小,營利能力會越來越低,相對而言經營風險也會越來越大,而那些具有規模和成本優勢的大銀行也會用低價貸款的方式對中小銀行實行“市場擠出”策略,如此等等。可以說,利率全部市場化后,無論對大銀行還是對中小銀行,都要求它們有更精細化的定價策略和經濟核算能力。這其中,中小型銀行面臨的形勢尤為嚴峻。

  記者:根據2004年四大銀行的年報,其總收益的80%以上來自貸款業務,相對穩定的中間業務收入只占銀行營業收入的10%左右。對于容易受到宏觀政策和信用風險影響的貸款業務來說,利率市場化是不是可以逐漸改變銀行的貸款傾向和業務結構?

  王松奇:中國銀行業存貸款業務比重占80%以上是個老問題。這并不是利率管制造成價格僵化而引起的,而是由于金融市場不發達、金融工具單調以及商業銀行的創新動力普遍缺乏。它的背后是個制度問題。

  銀行的表外業務(注:中間業務是表外業務的一部分)能開展到什么程度,這主要取決于金融市場的發育狀態以及監管當局放松管制的改革決心。我相信,所有的銀行都愿意多增加中間業務收入,都愿意多利用表外業務來降低表內業務的風險,以提高自身資產的流動性和贏利性。我認為,利率市場化一定會給各商業銀行擴大表外業務活動規模提供進一步的價格誘因。

  記者:今年4月,央行把超額準備金利率從1.62%下調至0.99%,同時央行允許企業發行短期融資券,也就是說,銀行的經營的風險開始加大。按照目前幾大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的平衡能力、定價能力和資金盈利能力,您對它們面對這些風險的評估是什么?商業銀行該如何完成金融結構的轉型,避免重大的風險呢?

  王松奇:央行下調超額準備金利率以及允許企業發行短期融資券,是兩件政策含義不同的調節舉措。前者是意在敦促商業銀行減少轉存款,壓迫它們在惜貸傾向已十分明顯的時候提高放款積極性,矯正2005年以來銀行信貸增速偏慢的傾向;而后者是一項意義重大的改革措施,其要害是解決了中國企業債券的發行審批權問題——因為過去它被國家發改委壟斷,拖慢了中國金融市場的改革進程。

  當然,允許企業發行短期融資債券除了部分解決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在相當程度上也會對銀行資產負債結構及業務結構產生較大的影響。例如,企業短期融資券的市場規模如果擴張迅速,會減少銀行既定負債資金來源,使一部分貨幣由間接融資資金轉化為可用的直接融資資金。但是,一個銀行如果不爭搶這塊可能產生巨大中間收益的新蛋糕,就可能面臨單純潛在資金來源市場萎縮的局面。

  銀行的行為要更多地向市場化靠攏,這本身當然會蘊含更大的風險。傻瓜都知道靠儲蓄網點吸納存款,然后把它們存入中央銀行去吃利差的做法既簡便又安全。但這是中國銀行類機構在特定時期內生成的最沒出息的經濟行為。和所有的金融機構一樣,銀行應當主動地承擔風險掌控風險,在市場競爭中去調整自己的資產結構和業務結構,合理地安排自身的風險——收益配比關系。

  記者:隨著大型優質客戶融資渠道的增加,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的發展可能會在多大程度上產生擠壓效應?

  王松奇:從國外經驗看,兩大融資之間是共生共榮的關系。因為,不論企業在市場上通過發行股票或債券籌集了多少現金,這些現金絕大部分還是要以存款的方式流入銀行。從這一點說,大型優質客戶即使融資渠道日漸增多了,最終還不會出現獨立于銀行的資金體外循環。也就是說,這些有了多渠道融資便利的大公司,即使暫時從銀行借款會減少些,其存款也會因其直接融資額的增加而增加。

  此外,從國外和國內A股市場上市公司的融資結構看,有許多公司直接融資額多了,間接融資即從銀行直接借款的需求也常常隨之膨脹。道理很簡單——銀行貸款會比直接融資的手續更簡便些。

  這種客觀情況說明,銀行面臨的業務轉型壓力未必真的來自于客戶融資渠道的增多,而是來自于銀行自身面對市場、面對競爭、面對收入結構變動的內在需求。

  匯率改革不會影響到銀行上市

  記者:目前,幾大國有商業銀行都在謀求上市,積極引入戰略投資。國際評級機構穆迪認為中國的銀行存在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公司治理結構的缺陷;二是會計與披露標準問題;三是操作風險。國際戰略投資者的引進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就上述問題真正有所作為呢?

  王松奇:穆迪認為中國銀行業面臨的三個主要問題,我認為總結得相當準確。你開放金融市場讓人家進來玩,就得修正你原來的游戲規則。如果游戲規則差異太大,人家也不會拿錢進來讓你玩。所以,開放度越高,中國內部改革的壓力就越大。引進國外的戰略投資者從總體上說會使上述三個弊端部分地得到矯正,但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還有賴于金融體制改革的全面深化。

  開放同內部改革有一定區別,但從廣義理解,開放本身就是一種改革。這一命題如果應用到每一家引入國外戰略投資者的銀行,那么,就可以肯定地說,外資占股比例越高的銀行,它的治理結構、財務標準和透明度以及操作風險控制的改善幅度就會越大。

  記者:有觀點認為國有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表的大幅度改善得益于政府注資或出售不良貸款,而不是依靠提高經營能力或者加強公司治理,中國低迷的股市及不斷爆發的上市公司丑聞就是警示。這個觀點您如何評價?

  王松奇:這種觀點也有一定的道理,其原因就在于:中國的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自身的盈利能力太差,經濟資本的自我補充能力太弱,因此,當遇到有大數額的不良資產需要抵補性處理時,它自身就顯得力不從心,這時必須借助政府的力量,用政府資金或中央銀行出于金融穩定的考慮而給予的貨幣支持來解決。這種情況很正常。我們可以想一想1987年8月美國股市狂跌爾后化險為夷的過程,那不是由于格林斯潘發表了一個要對所有需要救助的金融機構提供充分流動性的聲明才止住了美國股市的危機局面的嗎?美國尚且如此,中國的許多金融機構本來就是國有的,出了大窟窿政府采取添補措施以避免系統金融風險的發生,毫不足怪。

  記者:央行調整人民幣匯率,對國有商業銀行來說,帶來的風險有哪些?會不會影響它們的上市進程?

  王松奇:央行本次調升人民幣匯率,因為幅度很小,所以不會對國有商業銀行帶來什么風險,當然更不會影響一些銀行的股改和上市進程。而且,從某種意義上說,人民幣如果存在持續的升值預期還有利于吸引國外戰略投資者,因為它現在入股以外幣計價時占的比例還相當高,將來人民幣如果出現大幅升值,它的原始投資價值也會水漲船高,憑空賺進一塊“貨幣升水”。這個“升水”實質上也是外國投資者從中國經濟振興、國力增強中分得好處的一種貨幣反映。從這一點說,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及其附帶的幣值調升,對中國各銀行的股改和上市進程有明顯的積極作用。


  愛問(iAsk.com)銀行風險 相關網頁約522,043篇。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愛問 iAsk.com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