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習記者 黃祎妮
“銀行渠道在基金銷售中是絕對的強勢,目前大約占到基金銷售的80%。”一位熟知基金銷售的業內人士認為,未來幾年內,銀行渠道仍將是最強勢的。
據統計,截至2008年9月,基金代銷機構中商業銀行24家、證券公司75家、證券投資咨詢機構1家,而專業基金銷售機構暫無。銀行渠道是怎樣取得強勢地位的?為何劣勢的專業服務仍撼動不了其幾乎壟斷的基金銷售份額?
銀行渠道漸強勢
“現在通過銀行發新基金,還得貼一年的管理費。”上海某基金公司總經理向記者透露,據說嘉實基金和招商基金新發的2只債券型產品,讓工商銀行為其代銷時,支付給銀行一年的管理費。
基金公司義務為銀行打工一年,只求代銷?業內人士均表示,這是正常現象。
“銀行渠道發得越多,基金公司貼得越多。”一位基金公司市場部人士告訴記者,銷售費用本來就不歸基金公司了,再貼一年的管理費用給銀行,對公司年終利潤的計算很不利,尤其是債券型基金,管理費原本就只有0.6%或多一些。假定和銀行商定的支付比例為1%的話,那倒貼得很明顯了。
銀行渠道的強勢地位,如何愈演愈烈,直至如此田地?
“記得2001年華安發行國內第一只開放式基金時供不應求的情形。”一位當年在華安基金公司任職的人士告訴記者,當時購買基金需要領取比例配售的號碼牌,各地公安部門出動的火爆場面,讓人記憶猶新。
最初,基金公司可以從銀行渠道分得三成的銷售費用。逐漸地,基金和銀行按照二八、一九的比例來分配銷售費。到了2002年,銷售費成為代銷銀行的專屬蛋糕。該基金人士分析道,2002年前是“僧多粥少”的局面,少數幾家基金公司成為眾多銀行爭搶的香饃饃。
2003年至2004年間毫無起色的證券市場,導致那段時期成為基金銷售最難熬的階段。隨著基金公司隊伍的逐漸擴大,一定比例的傭金、花樣百出的激勵方案也開始粉墨登場。2003年,證監會關于基金銷售管理制度作出相應規定,將灰色競爭變得陽光化,同時,銀行也把基金銷售額度作為對員工的業績考核標準之一。
但在2006年至2007年間,基金銷售跟隨市場行情水漲船高,銀行渠道的優勢得到充分發揮,銀行幾乎占去了所有的銷售份額,券商只有乞求基金公司劃撥些份額。為何銀行渠道會比專業性更強的券商渠道,博得基金公司的青睞?
“銀行眾多的門面網點是它最大的優勢。”一位負責渠道銷售的基金公司人士認為,與網上直銷不同,銀行的網點是實物,普通投資者對銀行有誠信、可信任的直觀感覺。
“客觀地講,銀行和基金的理財理念更為接近些。”上述人士說,銀行的儲蓄客戶具備長期理財的觀念,追求長期投資收益,和基金公司的目標客戶群一致。而券商的客戶或多或少都具有追逐短期利益的心態,客戶群體并不能成為穩定的基金投資者。
相關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