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政儲蓄銀行能成為鄉村銀行嗎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02日 17:01
中國經濟時報
王曙光
2006年12月31日,銀監會正式批準中國郵政儲蓄銀行開業,至此,一場曠日持久的爭議終于落下帷幕。銀監會的政策意圖是非常明顯的,監管者希望中國郵政儲蓄銀行能夠充分依托和發揮網絡優勢,完善城鄉金融服務功能,以零售業務和中間業務為主,為城市社區和廣大農村地區居民提供基礎金融服務,與其他商業銀行形成互補關系,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城鄉經濟協調發展。這個市場定位表達了監管者的良好愿望,在農村金融體系面臨“系統性負投資”、農村金融生態嚴重惡化的情況下,郵政儲蓄銀行成為監管者最為看好的“救命稻草”。監管者希望郵政儲蓄能夠成為一個可以與農村信用社形成良性競爭態勢的競爭主體,在滿足農村金融需求的同時,能夠激活農村信用社的競爭意識,消除農村信用社在長期壟斷經營中形成的效率低下、競爭精神萎縮、市場創新意識低迷的弊端。
郵政儲蓄體系已經在我國的金融體系中扮演了一個特殊而重要的角色
不可否認的一個事實是,郵政儲蓄體系已經在我國的金融體系中扮演了一個特殊而重要的角色。它是一個異常龐大的儲蓄體系,巨額城鄉存款的流入使得郵政儲蓄體系每年從央行那里獲得穩定的無風險的利差收益。截至2006年3月,全國郵政儲蓄存款余額達到1.48萬億元,規模僅次于4家國有商業銀行,市場占有率達到9.7%。在郵政儲蓄開立的賬戶達3.6億戶,其中活期賬戶為2.8億戶。儲蓄業務年交易量達22億筆。郵政儲蓄體系的匯兌業務也是非常龐大,2005年全國異地通存通取和轉賬交易量達4.13億筆,交易金額1.66萬億元。中國郵政平均每年擁有2億多個匯款客戶,年匯款金額基本穩定在2200億元左右。郵政儲蓄也是最貼近農村和農民的金融體系,郵政儲蓄所堪稱農民心中的“第一銀行”,全國4.5萬個郵政匯兌網點中有70%在農村,有將近70%左右的匯款交易流向農村。因此,從儲蓄業務網絡的覆蓋面、匯兌業務的規模、以及對農村經濟的滲透程度這幾個方面而言,郵政儲蓄體系在成為郵政儲蓄銀行之前,早已經成為影響農村金融生態和農民資金流動的重要因素之一。
當然,這個影響有利有弊。從利的一方面而言,郵政儲蓄體系確實為城鄉資金流動、吸引農村儲蓄以及方便農村匯款帶來很多利益,成為農村金融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員之一;從弊的一方面而言,郵政儲蓄體系由于“只存不貸”,已經成為引發農村資金外流、導致農村資金枯竭的“罪魁禍首”之一。郵政儲蓄體系的大量吸走資金,與四大國有銀行撤出農村金融市場、農信社存貸差持續增大等因素一起,加劇了農村地區投資的不足,在農民資金需求長期難以獲得有效滿足的情況下,農村經濟發展的滯后就成為順理成章的結果。弊的一面還包括郵政儲蓄體系儲蓄資金的運用模式給中央財政和央行帶來的巨大壓力。郵政儲蓄資金的運用,在2003年8月以前,是全額轉存中央銀行,享受4.131%的高利率,當時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轉存利率僅為1.89%,2003年8月以后郵政儲蓄的新增存款轉存利率才下調至1.89%,郵政儲蓄被迫走向市場,資金主要使用方向為銀行間同業拆借、債券市場運作和商業銀行的大額協議存款。不過之前郵政儲蓄在中央銀行的原有存款仍按4.131%計息。這樣,中國人民銀行和中央財政每年需要支付300億利息給郵政儲蓄,盡管郵政體系在這個無風險的穩定收益的支持下過著安穩無憂的日子,但是這個沉重的利息包袱終于讓央行和中央財政感到不堪重負。
郵政儲蓄銀行的成立可以說一箭三雕:它一方面可以使得農村資金外流的趨勢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從而更好地滿足農村旺盛的資金需求,更好地支持新農村建設;另一方面它還能夠引發農村金融市場的良性競爭,使郵政儲蓄銀行和農信社在公平的市場競爭的基礎上提高各自的經營效率,增強創新意識,從而為農村經濟提供更全面的金融服務;同時,郵政儲蓄銀行的成立還有助于改變郵政儲蓄資金的運作模式,減輕央行和中央財政的壓力,真正使郵政儲蓄體系成為發展全面資產負債業務的現代化的銀行體系。盡管有著這三方面的收益,但是,郵政儲蓄銀行的成立并非沒有隱憂。郵政儲蓄銀行對農村金融體系的影響以及對于整個金融體系的影響還有待進行深入探討。
[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