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理財 > 銀行評論 > 正文
 

七大方面體檢商業銀行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1月03日 07:03 證券日報

  北京銀監局局長賴小民縱論中國銀行信用評級上

  信用評級,作為一種信息服務產品,其在現代市場經濟體系中的作用何在?特別是其對作為經營貨幣和為社會公眾提供金融產品與服務的銀行而言有何重要的現實意義?在日前由北京銀監局和惠譽評級公司聯合主辦的《銀行信用評級高層論壇》上,由官、產、研三方參加的與會者,進行了熱烈、充分的討論。

  □ 本報記者 康潛

  在國際上已有著100多年發展歷史的信用評級,現已成為現代市場經濟體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信用評級對于經營貨幣和為社會公眾提供金融產品與服務的銀行而言更顯得尤為重要。在日前由北京銀監局和惠譽評級公司聯合主辦的“銀行業信用評級高層論壇”上,北京銀監局局長賴小民就以下問題闡述了自己看法,首先他回顧了銀行信用評級在我國的發展與實踐。

  歷史 蹉跎、逶迤

  我國銀行信用評級行業起始于1987年,最初主要是中國

人民銀行內部設立的一些評估部門。隨著我國市場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和金融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一些知名的資信評估機構,如中國誠信證券評估公司、上海遠東資信評估公司、大公國際資信評估公司紛紛成立。

  1998年,由中國誠信證券評估公司、惠譽國際評級有限公司、國際金融公司和中華工商時報實業發展總公司合資的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公司宣告成立,賴小民對此點評道:“這是我國第一家中外合資的資信評估機構,其標志著我國的資信評估業進入與國際接軌的新時代。”

  縱觀我國銀行的發展歷史,在建國后長達三十年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下,我國只有一家銀行——中國人民銀行,其在實質上只是充當財政的出納,沒有開展真正意義上的商業銀行業務,銀行經營的所有業務都是計劃性的。

  “因此在銀行信用評級起始時期,由于當時正處于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過渡初期,銀行仍受計劃經濟體制下銀行經營思維方式慣性的影響,往往是被動地接受銀行信用評級。”緊接著賴小民又予以其一言以蔽之的歸納:“銀行對信用評級的主觀意識取決于銀行的市場化經營程度,銀行市場化經營程度高,主動接受信用評級的意識也就強。”

  2004年2月,

銀監會推出了《股份制商業銀行風險評級體系(暫行)》,建立了一個全面動態評價銀行風險的評級體系。該體系在借鑒國際通行的“駱駝”評級體系的基礎,結合我國銀行業經營發展實際,主要對銀行在資本充足狀況、資產安全狀況、管理狀況、盈利狀況、流動性狀況和市場風險敏感性狀況進行評價以及在此基礎上對銀行進行總體評價。

  賴小民認為,該體系為我國銀行信用評級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可供參照的標準,對商業銀行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和提升監管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義。隨后,他直言不諱地將客觀現實展現在我們面前。

  現實 困厄、躊躇

  銀行信用評級的環境還急待培育和改善

  基于目前對于銀行評級的發展及作用還不甚了解。除了個別希望在國外上市的銀行比較注重國外機構對自己的評級外,大部分商業銀行在國內的經營中并沒有真正認識到評級的意義,更談不上在發展中受到評級的約束。此外,監管當局對銀行評級的認識也正處于一個初步的過程中,對銀行評級的要求、實踐和評級結果的運用還遠遠不夠。

  銀行信用評級缺乏有效法律規范

  目前,我國涉及到信用評級方面的法律法規已經有一些,主要分布在《證券法》、《公司法》、《企業債券管理條例》、《可轉換公司債券管理暫行條例》、《貸款通則》等法律、法規、規章中。但上述法律法規及規章所涉及的評級對象主要是債券和貸款企業,專門對銀行信用評級尚無明確的法律規定,銀行信用評級行為與評級結果不能得到有效的法律規范,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金融機構對評級的重視和接受程度,以及銀行信用評級的客觀性、公正性、科學性和權威性。

  銀行信用評級結果公信力不強

  一是目前我國對信用評級行業的監管體制還相對落后,信用評級行業的整體自律性也較低,致使信用評級機構在利益機制的驅使下,產生了違背獨立公正原則盡量提高銀行信用等級的內在沖動,出現了一些信用評級機構采取低價格、高回扣、高評級的手段搶奪市場,公平競爭的基礎受到侵蝕,這種無序競爭使銀行信用評級結果的公證性受到很大影響。

  二是銀行信用評級方法相對簡單,技術含量較低。目前,我國銀行信用評級主要偏重于簡單地財務定量化風險揭示嚴重不足。銀行信用評級普遍采用“打分法”即通過選取一定的財務指標和其他定性指標并通過專家判斷或其他方法設定每一指標的權重由評級人員根據事先確定的打分表對每一個指標分別打分再根據總分確定其對應的信用級別。這一方法的特點是簡便易行可操作性強但事實表明這一評級方法存在著以下明顯的缺陷第一,評級的基礎是過去的財務數據而不是對未來償債能力的預測;第二,缺乏現金流量的分析和預測;第三,行業分析和研究明顯不足。

  銀行信用評級程序缺乏一定科學性和嚴密性

  銀行信用評級不是終身制的,由于內外部因素的變化,即使在信用等級的有效期內,原評定的等級仍可能發生升或降的變化,因此要運用靜態分析與動態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對銀行信用等級的變化情況進行適時地跟蹤監測。西方國家的信用評估機構在合同規定的信用評級結果有效期內,評級的監測體系要經常對被評級對象的經營情況、風險狀況、信用程度進行跟蹤監測,其中包括宏觀經濟周期、產業興衰、國際市場、政治環境等客觀因素對銀行信用等級的影響。如果銀行的信用等級發生了變化,評級機構就要據實作出調整,以確保評級結果準確、及時、客觀、公正。與此比較,我國目前信用評級的做法顯得過于簡單,不利于及時了解銀行的信用等級情況。

  銀行信用評級 專業人才匱乏

  銀行信用評級是一項融復雜性、專業性于一體的系統工程,對人才的素質要求非常高。評級人員不僅要在金融學、經濟學、統計學、會計學、法律、計量學、評估學等領域具有深厚的理論功底,而且要熟悉國家宏觀經濟金融政策、產業政策的變動調整情況及國際銀行業信用評級的發展趨勢,還要精通商業銀行的經營管理與財務管理,同時要具備較強的主觀判斷能力與審慎精神。目前我國銀行信用評級行業的人員與上述要求相差甚遠,專業人員的匱乏已成為制約我國銀行信用評級事業發展的瓶頸。

  銀行信用評級缺乏統一行業規范

  目前,我國有相當一部分信用評級機構是由政府部門組建的,具有較為濃厚的行政色彩。各家信用評級機構由不同的政府部門管理,各自為政,相互之間又缺乏聯系與交流,致使不同信用評級機構在評級原則、評級標準和評級方法及程序上存在較大差異。由于沒有形成一套統一規范的評級體系、有時會造成不同信用評級機構對同一銀行機構的評級結果相差好幾個等級。

  全面體檢 舉步前行

  基于以上,賴小民認為應該大力培育和發展銀行信用評級,他并將其對我國銀行經營及金融監管具有重要的現實作用戲稱為“是對商業銀行進行的全面體檢”,他同時又鞭辟入里地做了如下詮釋。

  第一,有利于優化銀行資本結構,提升資本充足水平。眾所周知,銀行資本是銀行經營發展與風險抵補的重要資金基礎。目前,我國銀行資本結構單一,核心資本占資本總量的90%以上,附屬資本主要由貸款損失準備金組成;資本補充能力非常有限,資本充足整體水平離《巴塞爾新資本協議》的要求有較大的距離。通過銀行信用評級,對銀行表內資產與表外項目進行評級,以確定信用轉換系數即風險權重,進而能準確地計算出銀行資本充足率。如果資本充足率低于8%,銀行一方面要及時限制資產增長速度,降低風險資產的規模,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一項措施就是要積極拓展資本補充渠道。由于作為附屬資本的次級債券具有財務杠桿效應,融資成本低于權益融資成本,同時發行程序相對簡單、周期短,是一種快捷、有效的資本補充工具。因此,發行次級債已成為世界各國銀行補充資本的主要渠道。

  第二,有利于加強銀行內控建設,提升風險管理水平。通過對內部控制環境、風險認定與評估、控制措施與職責分工、信息與交流和監督與糾正等五個內控機制基本要素的評級,促進銀行深入挖掘內控機制在深層次存在的問題,以在機制上探求治本之策,最終建立健全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高級管理層為主體的現代金融企業基本組織框架,形成科學、高效的決策、執行和監督機制,確保各方獨立運作、有效制衡、切實發揮作用。通過對風險管理組織、風險管理政策、風險管理程序的評級,深入剖析銀行在風險識別、計量、監測、

  控制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推進銀行按照《巴塞爾新資本協議》的風險監管思想,逐步建立起以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為核心的風險管理體系,并建立健全垂直獨立、科學有效的風險管理組織架構,提升風險管理水平,架起風險管理與經濟資本配置的橋梁,促進銀行走理性經營發展的道路。

  第三,有利于資產結構優化,提升資產質量。通過對銀行資產的評級,分析研究銀行資產在流動性與盈利性上存在的突出問題。在此基礎上,促進銀行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提升資產的流動性與盈利性。在資產流動性方面,督促銀行保持短期資產與長期資產合理分布比例,注重資產負債期限結構的匹配性,以使資產流動性維持在合理的水平范圍內。在資產盈利性方面,督促銀行加強對不良資產的管理與對傳統資產業務的升級改造,重視創新業務,積極推進個人

理財業務、電子銀行業務、投資銀行業務、金融衍生業務的發展,在提升資產盈利的同時也進一步優化了資產結構。

  第四,有利于加快銀行與國際接軌的速度,推進銀行經營的國際化進程。由于我國銀行業在制度環境、人員素質、資金技術實力等方面與發達國家的著名銀行相比差距甚遠,實現銀行國際化不可能一蹴而就,要走一條“融資國際化到區域國際化再到經營跨國化直至經營全球化”的漸進式的戰略發展道路。近些年來,我國部門銀行業金融機構成功地在國外資本市場上市,實現了融資國際化,擴充了資本實力。我國銀行境外上市的先決條件就是按照國際銀行業的信用評級標準對我國銀行進行信用評級,獲得符合國際慣例并具有客觀公正性的銀行信用等級。今后,為促進我國更多的商業銀行能去境外上市,一方面要加強我國銀行信用評級體系同國際接軌的進程,以使我國商業銀行能按照國際銀行信用評級標準,獲得較高的國際信用等級,提高我國銀行業的國際知名度,降低境外上市融資成本;另一方面,銀行要加大對組織結構改造、業務流程再造、人力資源管理的力度,不斷提高核心競爭力。

  第五,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外部環境,促進銀行公平有序競爭。通過對銀行信用科學有效的評級,使每個銀行可以準確地獲悉自身在經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通過與其他機構的比較,明確自身的發展方向,走符合自身經營特點的發展變化道路,形成特色化的經營發展模式,在激烈的競爭中形成動態、持續的比較競爭優勢。金融市場上的每家銀行都按照這種理性的經營思維方式發展,進一步維護了銀行間公平、公開、公正的競爭秩序,優化了銀行發展的外部環境,并最終提升了金融資源的配置效率。

  第六,有利于監管部門建立銀行風險預警模式,提前認識到商業銀行經營中存在的問題,從而實現監管前置化。銀行信用評級是銀行監管的重要輔助手段,通過銀行信用評級,銀行監管當局可以預先了解到被監管機構在不良資產管理、資產風險損失準備、資本充足性管理、傳統業務改造與創新業務發展、內控機制與風險管理、法人治理結構、信息披露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全面衡量銀行的經營業績和管理水平,逐步構建對銀行的風險預警監管模式。從而將監管由“事后救火”變成“事前防范”,由靜態時點的檢查變為動態持續的監測。

  第七,為實施風險分類監管提供了有力的信息支持。在全面了解所有被監管機構經營情況的基礎上,銀行監管部門可以緊抓機構差異化問題為重心,客觀、全面、準確地查擺各家機構的突出問題和風險點,按照“分類監管,區別對待,一行一策”的監管要求,制定各家機構的分類監管框架,框架包括監管目標、監管周期、監管重點與監管措施。根據各家機構的監管框架,按照“風險高,多監管;風險少,少監管;無風險,不監管”的原則,配備相應的監管資源。通過風險分類的監管舉措,達到提升監管針對性、持續性、有效性的目標。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相關網頁共約5,720,000篇。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