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東方周刊》記者 張偉靖 報道
現在來看,張恩照事件對建行上市沒有什么影響
9月的建行,喜事連連。
9月7日,英國《銀行家》雜志在倫敦舉行“2005年全球最佳銀行”頒獎儀式,中國建設銀行榮獲2005年“中國最佳銀行”稱號,成為本年度中國銀行業中惟一獲此殊榮的銀行。
9月8日,建行宣布,美洲銀行和新加坡淡馬錫公司的全資子公司亞洲金融控股私人有限公司完成了所購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持有的建行股份的首次交割。建行也就此揮別國有獨資商業銀行時代。
不知是巧合還是必然,就在39.66億美元戰略投資宣布到位的第二天,全球三大評級公司之一的穆迪公司將建行的財務實力評級從E+轉為上調復評。
“內部條件已經完全符合”
建行正處于“新聞緘默期”,對于市場流傳的建行可能10月份登陸H股的說法,建行新聞處對《瞭望東方周刊》表示:“這些消息不是我行發布出去的,我們不做任何評論。”不過,戰略投資的到位預示著建行IPO(首次公開募股)已進入最后的沖刺階段。
今年6月10日,建行公布了成立股份公司以來的首份年報,這份經過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審計的年報顯示,建行各項指標在國內商業銀行中遙遙領先。
目前,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正在對建行2005年上半年財務報表進行審計,預計將于近期結束,經過審計的上半年財務報表是上市材料中的重要部分。
建行副行長陳佐夫透露,截至6月底建行不良貸款率已降至3.8%,目前的資本充足率約11%。
“商業銀行上市硬性的兩個指標,一個是不良資產要下降到5%以下,要求再高點,就要低于4%。另外,資本充足率達到8%以上,再保守一點,10%建行都達到了。其他指標沒有做硬性規定,只是對治理結構做了軟性的要求,包括引進戰略投資者。”國泰君安的研究員伍永剛向《瞭望東方周刊》介紹。
兩個硬性的指標建行都已完全符合。為給成功上市增加籌碼,在財務重組的同時,建行的人事、機構改革也在同步推進。
今年5月,執掌建行兩個月的董事長郭樹清掀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問責風暴”,由此引發了建行湖南分行行長孫建成、山西分行行長梁富成等三個省級分行行長“引咎辭職”。
6月,建行進行了審計體制改革。8月,建行任命了該行歷史上第一位總審計師,建立起相對獨立、垂直的內部審計管理體制。
眼下,建行正在全球范圍內招聘首席風險官。
種種跡象表明,建行力爭在多層面與國際慣例接軌。“現在建行上市內部條件已經完全符合,到底在10月份還是11月份IPO只是程序上的問題。”伍永剛說。
據建行新聞發言人范一飛說,建行首先力爭赴香港上市,然后再考慮在內地發行A股。國內上市前后,建行還會考慮在其他海外市場上市。
“其實建行本身希望能夠在全球同步上市,但出于保險考慮,還是先選擇了H股,”北京師范大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鐘偉教授接受《瞭望東方周刊》采訪時表示,“主要是美國方面,上市初期要求呈報審核的材料比較嚴格,上市的門檻較高,后續的監管也十分的嚴格,建行沒有把握應對,后續成本也相對較高。而A股市場正在股改的前期,預計要到2006年才會有一個基本的方向,不確定性比較大。”
對境外投資者的吸引力
今年3月份建行前董事長張恩照因涉嫌受賄被迫下臺,《瞭望東方周刊》采訪的一些市場人士表示,頻發的金融丑聞會對商業銀行上市定價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
不過,天相投資的石磊不同意這種看法,他對《瞭望東方周刊》說:“從現在的情況來看,張恩照事件對建行上市沒有什么影響。”
“對資本市場來說,投資者買的是中國金融改革的故事,中國金融改革使得國有大銀行從信息完全不透明到股份制改造,銀行自身經營模式發生轉變,帶來業績的增長,同時還受益于中國經濟的增長。其中有很多可期待的地方,獲利空間是很大的。”
石磊以交行為例:“交行上市之前,大家表現得也都比較謹慎,而最終市場是非常積極的。我們做了一個統計,社保基金在交行上盈利已經超過100億了。”
不過,石磊認為,建行跟交行應該有一定差距。因為交行中匯豐持股比例比較高,與第一大股東財政部持股比例相差不大。而建行盡管有美洲銀行持股,但持股比例沒那么高。所以要達到交行當時受歡迎的程度,可能性比較小。
從建行尋找戰略投資者情況來看,中國市場對西方銀行的吸引力是毋庸置疑的。畢竟,由此可以進入一個儲蓄總額超過2.5萬億美元的金融系統,能夠利用中國商業銀行數千個分支機構和數以億計的客戶,進入中國快速增長的抵押、信用卡和資產管理等金融市場。
然而,中國銀行業的形象也使得境外投資者不得不謹慎。他們希望中國政府作出承諾:一旦建行境外上市后壞賬激增,政府出手相助。
這一要求遭到央行行長周小川的拒絕。他指出,為降低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負擔,中國政府在過去10年中提供了巨大的財務支持,“中國央行不會再提供任何額外的金融援助,以幫助國有商業銀行減輕壞賬負擔。”
不過,一位銀行研究人員告訴《瞭望東方周刊》:“其實無形中已經使用了國家信用,因為本來就是國有銀行,這已經是隱含在里面的條件,沒有必要再刻意提這一點。”
對于建行是否達到上市標準,這位銀行研究人員說,“財務指標是可以處理的,不良資產可以剝離,可以注資,但是真正在管理上以及其他很多方面,能否達標就很難說了。”
上市不是終點
“在我們的經濟改革中,實體經濟率先開放,而金融改革是滯后的,因為金融開放的風險更大。商業銀行股改上市是開放又向前邁一大步的舉措。”石磊說。
“以前其他企業,如中石化、中移動的上市,體現的是國家企業的硬實力,服務業則體現了一個國家企業的軟實力,國有銀行的上市會使曾經討論的中國金融風險等問題得以重新解答。”鐘偉教授比較樂觀。
在推進國有商業銀行重組和海外上市的過程中,中國政府一直表現得比較急切,“從上世紀90年代初,國有銀行就開始改革,但一直沒有很大成效。所以說目前的做法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上述銀行研究人員如此認為。
世界銀行高級金融專家王君也認為,目前背景下,完全依靠政府來解決龐大的國有銀行的問題,力量顯然不足。現在的策略相當于把政府應當做又難以做到的事情交給資本市場,把監管問題外包給海外監管當局。
“上市只是一個手段,最終目標還是能成為國際上一流的銀行。一個多元化的公司治理結構才是有意義的,上市引進其他投資者的目的正是為了改善治理結構。”鐘偉說。
8月底,上市滿兩個月的交通銀行公布半年報,上半年該行共獲得純利潤人民幣46億元,每股盈利達0.12元,稅前盈利急升1.74倍,高達68.84億元。不良貸款比率由去年中期的2.91%下降至今年6月底的2.45%。
這一業績標志著中國商業銀行“引進戰略投資者—境外上市”的改革模式首戰告捷。然而,建行能否延續交行開創的有利局面?各方觀點并不統一。
復旦大學金融系教授孫立堅對《瞭望東方周刊》分析說,“從公布的中報來看,如果排除匯金注資的影響,各銀行的壞賬比例其實是上升,而并非下降。用注資來托高資本充足率,使各行達到上市標準這一做法,治標不治本,估計無法支持太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