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副所長 劉尚希
外貿依存度的含義及其可比性
面對我國外貿依存度的不斷升高,社會各界對這個問題的關注度也隨之不斷提高,外貿依存度高低問題成為當前的一個熱門話題。由于對外貿依存度有不同的理解,故其爭論也
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難以達成共識。參與討論的學者多數是沿用流行的計算公式(即外貿依存度是指進出口總額占GDP的比率)來直接觀察我國的外貿依存度變化及其與其他國家的對比變化,得出結論認為我國的外貿依存度已經很高,超出了美、日等發達國家的水平,其中隱含的風險值得關注,應當適時調整外貿政策,降低外貿依存度。另有少數學者認為,流行的計算公式不正確,并提出了新的計算公式,對一些國家的外貿依存度重新進行了計算,得出結論認為我國的外貿依存度并不高,遠遠低于發達國家甚至低于某些發展中國家,對此不必憂慮。也有學者認為,由于匯率、GDP結構等因素的影響,不能用流行公式的計算結果進行直接對比,應在考慮上述影響因素的基礎上對其進行調整才能進行比較。經過調整后的計算結果表明我國的外貿依存度并不高,得出結論認為我國當前的外貿依存度還沒有達到需要調整當前外貿政策的地步。
由于對外貿依存度的含義有不同的理解,得出的結論也就大相徑庭,甚至完全相反。在這里,筆者不對外貿依存度的計算公式作進一步的討論,只是強調一點,盡管上述看法都有某種程度的合理性,但筆者認為,流行的外貿依存度計算公式仍是可用的,如果我們的注意力不放在絕對值的直接比較,而是從時間維度來觀察這個指標的變化,則仍可以得出有意義的結論。因為我們研究的目的不是尋求一個絕對正確的外貿依存度計算值,而是從中觀察外貿依存度的變化所產生的影響。只要保持計算方法上的一致性,其結果在時間序列上的表現仍能反映出真實的影響。正是出于這種考慮,下面的分析仍是沿用傳統的計算公式,并以此為基本依據。
參與國際貿易的國家利益與公共風險是并存的
參與國際貿易的理論依據有斯密的絕對優勢理論與李嘉圖的相對優勢理論。前者是指生產同一種產品在不同國家具有不同的成本,一個國家應選擇成本最低的產品來生產,并通過國際貿易來換取生產成本高的產品,這樣貿易國之間可以獲得最高的效率。也就是說,只要購買該產品的代價低于自己生產的代價,就應選擇購買,而不是由自己來生產。后者即李嘉圖的相對優勢理論則在此基礎上做了進一步的發展,認為是否參與國際貿易的決定因素不是國與國之間絕對成本的比較,而是相對成本——即使比他國生產成本高,但就本國而言,生產某一產品的成本相對較低,就有比較優勢,就可用該產品去交換本國不具有比較優勢的其他產品,這樣,各貿易國之間也能獲得更高效率。從古典理論出發,參與國際貿易的任何國家都可以從中得到好處。因為參與國際貿易的過程同時是參與國際社會分工的過程,有助于參與國的專業化水平的提高,而專業化水平的提高可以使全球資源得到更優的配置,參與國的經濟效率亦因此而相應地提高。按照這個邏輯推理,經濟全球化對任何國家都是有利的。但現實告訴我們,國際貿易中的摩擦和沖突在不斷加劇,各種非關稅貿易壁壘越來越多。這說明,國際貿易可以給一個國家帶來利益,同時也會給一個國家帶來種種風險和潛在威脅。作為發展中大國,快速發展的愿望總是很強烈。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希望通過國際貿易來實現更快發展的思路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支持,20世紀80年代中期提出的“兩頭在外,大進大出,參與國際經濟大循環”戰略,實際上就是以國際貿易中不存在國家利益沖突為假定前提的。盡管我國的出口產品大多數以“環境補貼”和“工資補貼”以及出口退稅等方式形成了低廉的價格,進口國消費者獲得了許多隱性福利,但進口國仍以各種方式來阻擋中國產品的進口,如對中國紡織品的限制近期達到高潮,不僅有美國、歐盟等發達國家,而且巴西、阿根廷等發展中國家也加入到這個行列。這表明,國際貿易的互利性并不是像經濟學理論所描述的那樣簡單:只要參與國際社會大分工,任何參與國都可從中得到好處,發展中國家就得以快速發展。
國際貿易中的國家利益沖突本質上是由“不確定性”導致的。隨著國際貿易規模的擴大,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面對的“不確定性”都會擴大,一個國家的風險會由此增加,如產業風險、失業風險、經濟主權風險、競爭力風險等等,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實際上都會感受到各種風險的壓力,并外化為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利益沖突,而這種利益沖突本身又構成了新的風險,進而加劇國際貿易的國家利益沖突。
互利與沖突在國際貿易中是一個永恒的矛盾,任何參與國都需要去應對,而且,隨著經濟全球化過程的加快,這個矛盾將會尖銳化。轉換為國家決策的角度來觀察,這個矛盾是國際貿易中國家利益與公共風險并存的表現。因此,一個國家在制定國際貿易戰略與政策時,就不能僅僅考慮國際貿易有利的一面,而且還要充分估計到國際貿易帶給本國的各種公共風險。在這里,國家對公共風險的控制能力是決定國際貿易深度與廣度的約束條件。不顧風險控制能力,過度發展國際貿易,必然會損害國家利益。外貿依存度指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一個國家參與國際貿易的深度和廣度,孤立地討論這個指標的高低難以得出有意義的結論,只有當這個指標與公共風險的辨識能力和控制能力聯系起來時,才能對它的高低作出一個具有政策意義的判斷。換句話說,所謂外貿依存度是偏“高”或偏“低”,實際上是與其引發的公共風險大小,以及國家對這種公共風險控制能力的大小進行“比較”而言的。在此,公共風險、公共風險的控制能力實質上已經成為判斷外貿依存度高低的一個尺度和標準。當外貿依存度達到一定水平時,如果公共風險趨大,且超出了國家現有的風險控制能力,那就意味著當前的外貿依存度已經偏高,需要調整外貿政策,甚至改變國際貿易戰略;如果國際貿易引發的公共風險趨大,但沒有超出國家的風險控制能力,則表明當前的外貿依存度水平是適當的;如果國際貿易引發的公共風險無明顯變化,那同樣也說明當前的外貿依存度是恰當的。外貿依存度沒有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或永恒的“最優值”,關鍵取決于其引發的公共風險以及國家對它的控制能力。
當前關于外貿依存度“高”與“不高”的爭論,實際上都隱含著風險的判斷和國家風險控制能力的判斷,只不過是沒有明顯地指出這一點。但由于沒有進行系統的國際貿易公共風險分析和國家對其控制能力的研究,從而使得這場爭論無法得出有說服力的結論,甚至誤入歧途,去從外貿依存度計算公式來找原因。如果不與公共風險及其控制能力結合起來研究,即使找出了一個更為“科學”的外貿依存度計算公式,那也說明不了任何問題。正如有的學者所研究的那樣,經過重新計算,發現我國的外貿依存度并不高,甚至低于一些發展中國家,從而據此得出結論,我國應大力發展國際貿易,現行的國際貿易政策無需調整。這種跳躍性的直言判斷是在與其他國家的比較中得出的,根本沒有考慮我國的國際貿易公共風險和我國現行的風險控制能力,這顯然是不妥的。
外貿依存度快速提升引致的公共風險增大
在開放經濟的條件下,從一般意義上講,國際貿易的公共風險是無法規避的;要追求國際貿易的零公共風險,那只能是閉關鎖國,退出世界市場。既然無法規避,那就只有一種選擇:在可接受的公共風險水平下,使國際貿易產生的國家利益最大化。
那什么是可接受的公共風險呢?這是一個相當復雜的問題,至少涉及到如下幾個層次:一是公共風險的辨識;二是公共風險的評估;三是公共風險的可控性,或者說國家的公共風險控制能力,等等。限于篇幅,在這里難以對這個問題作出完整的回答。不過,在此可以就第一個層次作一個簡短的討論,即根據我國當前的外貿依存度狀況,剖析業已存在的公共風險。
外貿依存度的變化在中國是最為顯著的。1999年我國外貿依存度為36.4%,而2004年提高到近70%,只短短5年的時間就提升了33個百分點。這種快速的變化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暫且不說當前的外貿依存度是否合適,單就提升的速度而言,這本身就構成了一種公共風險。出口的過快增長,超出了進口國的市場承受能力和相關產業的承受能力以及政府的心理承受能力,勢必造成進口國對中國商品的“反感”;同時,這也大大擠壓了相關出口國的市場份額,使之覺得中國商品“可怕”。今年第一季度外貿出口增長34.9%,其中一般貿易出口達到42.3%,這種“井噴式”的出口很難不引起相關國家的強烈反應。近幾年針對中國的反傾銷、反補貼調查案件之所以不斷增多,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即在于此。而中國進口的快速增長,尤其是鐵礦石、石油等原材料和初級產品的大規模進口,固然拉動了出口國的經濟增長,增強了中國在國際市場上的話語權,但也使相關進口國過快地感受到了來自中國的壓力?傊赓Q依存度的過快提升會惡化中國的國際貿易環境,不利于我國國際貿易的可持續發展。如果考慮到我國當前外貿方式仍是粗放型,外貿依存度的快速提升意味著每增進一份國家利益都需要冒更大的公共風險(如影響中國商品形象、損失浪費、企業技術進步停滯、更多的非關稅貿易壁壘、貿易條件的惡化等)。從這個意義上講,這是一種短視的做法。
另外,在企業競爭力沒有明顯改善的情況下,外貿依存度的快速提升只能帶來一種數量式的擴張,在短期內擴張起來的市場份額也許隨著國際貿易環境的惡化而很快地萎縮。更重要的是,短期的數量擴張難以有質量提升作保證,新產品開發跟不上,開拓的海外市場就會“曇花一現”?梢赃@樣說,過快提升的外貿依存度會產生“外貿泡沫”,造成外貿形勢繁榮的假象。
再者,外貿依存度的快速提升增大了國家財政的不穩定性和脆弱性。大家知道,近幾年來,我國財政收入快速增長,除了經濟增長、征管加強等原因外,財政增收中相當大的份額是由外貿依存度的提升帶來的,進口環節稅收規模不斷擴大,其占中央財政收入的比重現在已經接近三分之一。這意味著,進口增長達不到一定速度,中央財政收入的增長就會減緩,影響到中央財政的穩定。公共支出的增長通常是剛性的,在過去財政收入快速增長支撐下形成的支出剛性,很難隨著稅收的下降而相應地減少,如果遇到進口波動而影響進口環節稅收的增長,中央財政的收支缺口就會拉大,其結果是導致赤字增加和政府債務擴大。今年第一季度進口增長12.2%,單從這個數字來看,這個增速并不低,但與之前數據相比,卻是大幅度回落,嚴重影響了進口環節的稅收增長。今年第一季度的進口環節稅收增長與上年同期相比極低,這對今年中央預算的完成增加了很大的不確定性。這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出口的快速增長導致出口退稅急劇增長,不僅影響中央財政收入,在出口退稅由中央與地方共同負擔的條件下,也影響到地方財政的穩定。尤其在沿海地區,出口退稅已經成為當地財政的沉重負擔,不得不迫使中央政府調整出臺不久的出口退稅的分擔政策。今年上半年財政收入增長明顯低于去年,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出口退稅的快速增長?梢哉f,外貿依存度的快速提升已經使我國財政(特別是中央財政)成為一種“對外依存型財政”,大大增加了財政的脆弱性和不穩定性。
從上面幾個方面可以看出,外貿依存度快速提升引致的公共風險在明顯地擴大,值得高度關注。如果這種狀況繼續下去,而政府的公共風險控制能力又不能隨之快速地提高,那么,國際貿易的過度擴張就會形成不可控的公共風險,危及國家利益,最終走向事情的反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