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尚春香
金融衍生品市場進入快速發展期
金融衍生品市場的建立與發展需要具備成熟的市場條件,其最根本的條件之一就是市場對金融衍生產品必須具有足夠的需求,并且是主要基于避險而非投機的市場需求。
我國金融體制改革不斷深入,金融市場日益國際化,發展金融衍生品市場的需求越來越迫切。在全球500強中有90%的企業利用衍生品交易來防范風險的國際趨勢下,我國企業迫切需要利用金融衍生產品管理日益突出的金融風險,以改變傳統風險管理手段落后低效的狀況。我國金融業的對外開放進程加快,國外金融機構紛紛搶灘中國市場,外資銀行的大舉進入,致使中、外資銀行在開拓市場、爭奪客戶方面的競爭日趨激烈,他們也需運用衍生產品交易以規避風險和增加收入。尤其在存貸利差逐漸縮小、脫媒現象日益突出的今天,表外業務收入已成為金融機構的主要利潤來源和競爭焦點,大力發展以表外業務為主體的金融衍生品業務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截至去年底,已有8家中資銀行、11家外資銀行和一家中外合資銀行獲得全面經營金融衍生品業務的牌照。外資銀行的加盟,意味著金融衍生品市場開始了激烈的競爭,衍生產品的巨大利潤將激起中外商業銀行的又一場"淘金熱",也意味著我國金融衍生產品市場將進入一個快速發展時期。
金融衍生品也是一把"雙刃劍"
經過20多年的市場化改革,我國發展金融衍生產品的宏觀經濟條件已初步具備。但是,在微觀市場條件方面還存在缺陷。相對于西方發達國家,我國法律體系很不完善、監管制度尚不健全、市場參與者風險意識不強、素質較低,盲目發展金融衍生品、參與衍生品交易的潛在風險非常突出。目前,國內各銀行都推出自己的外匯理財產品,為增強對客戶的吸引力,很多都打上“個人外匯理財年回報10%以上”的廣告,使商業銀行面臨出現很大損失的風險。
隨著入世后外資銀行業務范圍的放寬,他們利用自身優勢提供各種金融衍生產品和理財服務。我國雖然已經實施《金融機構衍生產品交易業務管理暫行辦法》,但其所作規定相對于復雜的衍生品而言太過簡單,只是規范了市場準入條件,對于市場主體的交易行為等并沒有規范,而且也未規定投資出現糾紛后適用何種、何地的法律。這些都不利于金融機構對衍生產品交易業務實行有效的風險管理,也不利于監管部門實施審慎監管。在外資銀行較多的城市,有許多投資者因購買他們提供的理財產品而導致較大虧損 。但由于法律空缺,投資者接受外資銀行外匯理財服務出現較大虧損后,找不到保護自己的法律依據,只好通過協商解決問題,而這樣的結果對投資者和金融機構都沒有進一步的警示作用。而在金融市場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如果發生同樣的事件,外資銀行和相關金融從業人員將可能受到取消金融從業資格等嚴厲的處罰。
金融衍生品市場需理性發展
在金融全球化的國際潮流中,我國的金融市場正在走向國際化,在國際金融衍生品市場發展日益迅速和成熟的情況下,我國只有加快國內金融衍生品市場的發展,才能更好地順應金融全球化的趨勢,更大程度上獲得金融全球化所帶來的好處。但我國目前還不完全具備大力發展金融衍生品市場的條件,因此,鑒于避險而產生的巨大市場需求,以及提高我國商業銀行經營利潤以應對激烈競爭的需要,在推進我國金融衍生產品市場的發展時,既要積極更要穩妥,不能冒進一哄而上,要循序漸進適時發展已具備條件的衍生產品;同時,積極創造發展衍生產品的條件,加快我國的金融創新。
循序漸進,適時推出已具備發展條件的金融衍生品。從產品形態看,應先發展較簡單的遠期交易,其次是金融期貨,互換和期權因需更加嚴格的交易條件、更完備的市場環境和復雜的技術要求,其推出尚需更長時間;從原生資產看,應首推股指期貨,隨著利率、匯率市場化的最終實現,應逐步推出國債期貨和外匯期貨,并漸次發展其他金融衍生產品;從交易方法看,應先發展具有流動性強、透明程度高、風險監控體系嚴密、更具安全保障等優勢的場內交易衍生品。
加強監管,防范金融衍生產品帶來的風險。監管當局應嚴格依據相關法律法規,加強對從事衍生產品交易的金融機構的監管,規定其最低資本額及風險承擔限額,對其進行多種形式的檢查等;金融機構內部應加強自我監督管理,設立專門的風險管理和監管部門,制定完善的內部風險控制系統,慎重選擇金融衍生產品的類型,嚴格控制交易程序,加大對越權交易的處罰力度等;制定統一的資料披露規則和程序,以加強財務監督和改善信息披露。因金融衍生市場具有跨國性,有效的監管還需國際間的通力合作。
創造條件,促進金融衍生品市場發展的高層次化。隨著入世后我國企業面臨的金融風險的加大和金融機構面臨競爭的加劇,要積極創造條件,促進金融衍生品向高層次發展。加快交易人員、研究人員和產品設計人員等專門人才的培養,完善交易所的治理結構,盡快建立商業銀行資金業務績效考核系統,培育理性投資隊伍。一方面要普及金融衍生品知識和市場交易的實踐,另一方面要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改革,通過改革健全機構參與者的自我約束機制和風險機制,加快市場經濟改革步伐,促進利率和匯率的完全市場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