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憲容:如何化解國內銀行的信貸風險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8月10日 09:25 中國經濟時報 | |||||||||
易憲容 在中國現行的金融體制下,由于銀行信貸占比一直處于過高狀態(上半年銀行信貸、股票、國債和企業債融資的比例為87.8:5.0:5.5:1.7),銀行的任何風險都可能導致金融市場的整體性風險。央行最近公布的《2005年第二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有兩個方面最具新意:一是對當前貨幣信貸形勢的分析;二是對金融市場制度性建設取得新進展的描述。
可以說,隨著國內一次次的宏觀調整,隨著中國銀行業改革取得了巨大進展,早幾年銀行信貸失控的局面有所改觀。從《報告》所顯示的數據來看,今年以來國內銀行信貸為什么增長減緩?既有企業之原因,也有外部市場多元化融資方式發展之原因,但更為重要的是國內銀行業股份制改革的推進使得銀行內控機制加強與銀行貸款行為更加理性的結果(如四大國有商業銀行貸款增加同比少增1584億元),是銀行監管部門風險監管力度加大的結果(如資本充足率要求對商業銀行資產擴張的約束及銀監會檢查力度加強)。對國內商業銀行來說,這當然是可喜之事。 但是,無論是不良貸款率的下降,還是銀行風險控制的理性化及銀行業績的改善,除了銀行業的努力外,更多的是得益于政府注資或出售不良貸款。目前國內銀行業真正的從機制上的改善仍然不夠,而且不少改革措施都是治標不治本。 比如目前國內普遍實行的銀行信貸經理的貸款責任終身制,就是要求銀行信貸員放出去的貸款要承擔終身責任。這種制度安排要求銀行信貸風險理人員,對所進行的項目應該有對未來至少三年的判斷,如果三年內不會出什么大問題,那么這個項目就是好的,就可以貸款。如果不是這樣,那么信貸活動就不會發生。 還有,最近國內銀行業行業信貸風險分析盛行就是這種信貸責任終身制的結果,因為通過行業信貸風險分析可以明確行業的周期性。只要這種分析的結果表明,某些行業發展的周期性超過了三年,那么這些行業就可能成為銀行信貸所追逐的目標。比如煤、電、油、運的緊缺,公路、電力是銀行貸款投放的熱點,國內各家銀行都希望把錢投在公路、電力,至于這些行業三年周期之后如何,則不是信貸風險分析所考慮的范圍了。近幾年來,為什么城市化基礎設施及房地產個人消費信貸成了各家競相追逐的目標?就在于這些行業及項目時間周期長,行業變化的周期長。即使這些行業未來發展出現周期性問題,可能對個人信貸責任的影響也不太大。我們可以看到,近幾年,無論誰去購買房子,沒有誰不能從銀行借到錢的。至于這些人的財務狀況、信用狀況、就業情況等問題都不會得到太多追究與審查。在這種情況下,整個銀行信貸的失控也就不可避免。 最近,有不少國內財經媒體大力鼓噪,說什么國內銀行信貸拐點又來了。因為,由于早兩年的宏觀調控,使得國內銀行的信貸相對處在緊縮的狀態中,而目前無論是從央行某些言論還是從國內銀行的動作來說,有將要放松的跡象。特別是“房地產新政”剛開始,各家銀行又開始了對個人住房消費信貸頻頻招手。因為,對于國內銀行來說,個人住房消費信貸是最為優質的資產,它不僅貸款時間長而且有良好的抵押品。在銀行看來,做個人住房消費信貸完全不會承擔任何風險。 在這樣的認識下,各商業銀行紛紛在北京的一些樓盤爭相放貸;農行7月中旬在長三角推出房貸聯動機制,不到半個月,共放貸額度就達到前幾個月的平均水平;在江西,中行與中小企業簽訂幾百億貸款協議等。有媒體認為這些現象都是與近日央行放松信貸的態度有關。因為,最近央行表示,應及時地為有市場、有效益、有利于增加就業的企業提供貸款并鼓勵商業銀行加大對經濟薄弱環節的貸款力度。于是有人預測,國內各商業銀行信貸高峰又會到來。 這種現象是各商業銀行的個體行為?還是政府引導下集體行為?是各銀行商業化判斷之結果,還是計劃觀念主導仍大有市場?可以說,如今各家商業銀行的行為應該完全是由銀行商業化的決策來主導。 不過,情況并非這么樂觀,因為國有銀行的內在的市場化激勵機制并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國內銀行業競相爭奪高風險、低效益的項目的根本問題沒有改善。盡管銀行中長期貸款過快增長的勢頭得到有效控制,貸款結構有所改善,但是中長期貸款所占的比重仍然過高。 國內商業銀行的利率市場化制度與完全利率市場化只是一步之遙(即貸款利率管住下限,放開上限),但已有的數據表明,國內各商業銀行就是不愿意以企業和個人的信用風險來對貸款利率定價,而是在央行規定的基準利率水平上徘徊。各商業銀行的貸款利率水平仍然處于很低水平上且浮動范圍十分較窄。在這種情況下,商業銀行的利率也就無法市場化,企業和個人的信用風險就無法定價,銀行的貸款業務或銀行的信貸風險要得到根本的改善是十分困難的。 由于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貸款傾向并沒有根本性的轉變,其風險定價能力沒有得到根本改善,這必然導致一方面國內的大多數中小型私人企業無法從銀行獲得貸款;另一方面國內大多數商業銀行寧愿將貸款貸給績效不佳的國有企業、政府主導基礎項目,因為這些貸款政府為其提供隱性擔保。在這種情況下,各商業銀行有大量錢無法轉化社會所需要的投資(目前國內商業銀行存貸差達8萬億之多),無法滿足社會融資之需要,同時,銀行的盈利水平也降低;大量融資困難的中小企業只好進入高成本的民間信貸市場。問題的關鍵就在于國內各商業銀行特別是國有商業銀行根本就沒有培養或生成有效的風險定價機制與能力,并通過風險定價機制來生發出銀行內在激勵約束機制。 正因為國有商業銀行無法生成有效風險定價能力,它們往往會過分依賴高風險項目來獲取利潤。甚至于把風險延緩到長期,把收益轉化為短期。2004年四家國有商業銀行的年報顯示,總收益的80%以上來自于貸款業務,這部分收入很容易受到宏觀政策和信用風險的影響。同時,個人住房消費信貸之所以會那樣容易獲得,就在于此類項目正好滿足了各商業銀行風險與收益的轉化目標。而相對穩定的中間業務收入,如手續費和傭金收益,只占到銀行經營收入的10%左右。擴大中間業務將降低現金流量的不確定性,有助于中國銀行與外資機構進行競爭。然而,這一轉變則十分困難。這不僅在于銀行員工的職業技能,在于中國資本市場的改革滯后,而且在各商業銀行運作理念還沒有完全從計劃經濟的思維中走出。 可以說,在上一輪的投資過熱中,基本上就是各商業銀行沒有形成有效的風險定價機制、沒有真正的從計劃經濟的思維中走出而信貸失控的結果。如果目前國內各商業銀行僅是為了放松信貸而放松銀行信貸,而不是從銀行內部機制入手,這必然會重新燃國內各商業銀行過度進入高風險貸款項目之熱情,新的一輪信貸失控也就不可避免。 還有,大力地推進國內金融體系的改革,改變目前以銀行為主導的企業融資模式,也是降低國內銀行信貸風險的一個重要方面。在《報告》中專門有一節對國內金融市場制度性建設取得新進展的綜述。無論是規范銀行間市場金融債券發行,還是推動企業發行短期融資債券、債券遠期交易和外匯買賣業務的推出、股權分置改革試點啟動等,這一切都需要改變目前國內以銀行為主導的融資模式。降低對銀行信貸的依賴,轉向貨幣市場、債券市場等金融市場,應該是化解國內信貸風險的重要途徑。 總之,化解國內銀行的信貸風險一是要從銀行內部風險定價機制入手,促使國內銀行的真正市場化;二是要改變目前以銀行為主導的金融體系,建立起多元化的融資市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