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新浪財經

投資理財產品謹防嫁錯郎 部分收益不及存款(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4日 09:03 現代快報

  太吃虧 收益趕不上存款

  投資個例:

  陳先生為去年的投資懊惱不已,“去年一季度我炒股賺了一些錢,但是到了5月份我就收手不干了,大盤已經4000點啦,而且當時的垃圾股、題材股雞犬升天,各種內幕消息滿天飛。所以我覺得市場到了這種行情下應該休息了,為了保住自己的勝利果實,我開始尋找一些安全、穩健的投資產品!

  在通過一番比較后,去年5月初,陳先生花5萬元在某銀行購買了一款一年期固定收益型人民幣理財產品,當時固定收益為3.5%!爱敃r比存款高啊,那時候利息稅還收20%呢!钡谴撕笱胄卸啻渭酉ⅲ缃,一年期定存的年利率已達4.14%,就算扣完5%的利息稅,還有3.933%的到手收益,遠比這款固定收益理財產品強。

  昨天,陳先生到銀行想辦理提前贖回,但被告知,受條款限制,該款產品不能提前支取。陳先生現在很郁悶,連存款都不如的這筆投資現在該咋辦呢?

  投資建議:

  南京市十佳理財團隊成員、興業銀行(601166行情,股吧)南京分行理財中心注冊金融理財師CFP嚴萍認為,買固定收益型產品,投資者肯定要承擔利率上升的風險,因為投資者獲得了恒定的收益。而買浮動收益產品,要受到市場波動的影響,如果市場好那么收益比預期高,不好則比預期低。就像固定利率房貸產品一樣,現在處于加息周期,辦理固定利率房貸肯定是劃算的,但一旦加息周期結束,而房貸都是長達幾年十幾年的支出,一旦降息就不劃算。

  對于陳先生來說,他買的這款產品由于不可提前贖回,那么只能等待產品到期。因此,嚴萍建議投資者,今后買固定收益型產品,要看大勢,對本金要求很高的投資者、風險厭惡型的投資者是可以買一些固定收益型產品,不過在加息周期中,即使投資固定收益型產品,期限也要盡量短。如果是有一定風險承受能力的投資者,可以買一些基金、理財產品等。

  掛鉤類產品

  投資個例:

  去年下半年,夏先生去銀行辦理業務時,銀行工作人員給他介紹了一款結構性理財產品,這位工作人員告訴他,他們銀行之前推出了很多的這一類產品,好幾只年化收益都達20%-30%。于是夏先生禁不住誘惑就買了?勺罱南壬l現自己買的這只結構性理財產品居然已虧了8%,一問才知道,原來這只產品主要掛鉤港股,成立時剛好碰上港股大跌。

  投資建議:

  光大銀行南京分行理財中心、美國特許金融分析師魏威稱,銀行推出的結構性產品,一般來說可掛鉤各類標的,有掛鉤商品的、能源的,有掛鉤指數的,有掛鉤單只股票表現的,有掛鉤港股的,有掛鉤全球市場的。

  “選擇產品的時機很重要,同樣是掛鉤港股的,我們去年上半年推出的幾只產品,現在收益還比較高。”魏威建議,對于投資這種理財產品的市民來說,最好對所掛鉤的對象有所了解,然后選擇相應產品,在能承擔一定風險的基礎上博取較高收益。

  任何投資都是有風險的,理財同樣不能例外。剛剛過去的2007年可以說是老百姓投資熱情空前高漲的一年,各類理財產品遍地開花,銷售持續高燒不退。但檢視一年的收成,不少人賬面竟是負數,這個結果給那些盲目的投資者敲了一記警鐘。

  孫子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總結去年虧損的投資者,其原因最后都可以歸結到“知己知彼”四個字上來。

  所謂知己,就是對自身狀況要有充分認識,主要是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不同的人,或者同一個人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其風險承受能力都是不一樣的。從國際領先銀行經驗看,根據理財客戶各自不同的風險承受能力,銀行一般都會提供個性化的產品定制,這個方法稱為風險預算。目前國內銀行暫時還做不到這個層次。因此就需要客戶自己預先判別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風險承受力弱的,購買固定型收益產品,哪怕收益率低一點(前提當然是要高于儲蓄利率),但能安全收回本金和收益;風險承受力強的,可考慮購買收益不固定的結構性產品,博取較高的回報。

  所謂知彼,可以分為兩個層面,一是對國家宏觀經濟走勢的把握,這是一個比較難的問題,但宏觀經濟走勢與利率調整密切相關,利率高低又直接影響大部分理財產品的比較收益。如果看準了這一輪的加息周期,早幾年購買長期固定利率企債和國債無疑是不明智的。其實也很簡單,在看不清大方向的情況下,購買短期(一年以內)的理財產品是比較保險的選擇,因為隨著利率變化更趨頻繁,長期理財會面臨著更多的不確定性風險。第二個層面是對具體的產品分析和了解,F在銀行發售的理財產品五花八門,結構越來越復雜,掛鉤的對象繁多:美元、股票、基金、匯率、利率、黃金價格、某一指數甚至單個股票等等,而且大多為收益浮動型產品,也就是說,銀行只承諾最高收益,下不保底,甚至不保證本金不虧損。另外,不同銀行推出的理財產品形式大同小異,但各自的功能及服務是不同的,不排除部分銀行為追求銷售業績而過度宣傳、風險揭示不充分的現象存在。在這種情況下,投資者就要仔細閱讀條款,特別是對產品掛鉤的對象要有充分了解,不熟悉的領域不做。去年9月份至今,QDII投資者的虧損就是在對海外市場沒有充分了解的情況下盲目跟風的惡果。對于熟悉的領域,每年的收益預期也要隨時靈活調整,譬如股票型基金在經歷了2006年和2007年收益率連續兩年大幅飆升后,今年收益還能不能維持高位,很值得懷疑。

  可以預期的是,在目前投資渠道不多的情況下,理財產品以其較高的收益和較強的流動性仍將是未來的熱點投資,但要真正做到低風險、高收益的“穩得利”,還須投資人付出更多的努力。 (陳永忠 李佳瑾 王海燕)

[上一頁] [1] [2]

【 新浪財經吧 】
 發表評論 _COUNT_條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對話城市》直播中國 ·新浪特許頻道免責公告 ·企業郵箱換新顏 ·郵箱大獎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