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金融曝光臺:理財遇飛單,存款變保單,理賠遭遇霸王條款,怎么辦?點擊“我要投訴”!金融機構申請入駐,第一時間傾聽用戶聲音。
魏革軍
供給側改革是決策層、理論界、實業界對我國經濟改革發展的新共識。這種共識,并非基于純粹的經濟學意義的理論政策主張,而是基于中國現實經濟情況所作出的基本政策,是引導中國經濟邁向現代經濟的重要行動指引,具有更加豐富的內涵。這樣的共識至少蘊含著以下幾層內容:
——著力加強供給側改革。作為對應于需求側改革的表達,供給側改革并非排斥需求端改革,而是在供需兩端同時發力下更加注重供給側的改革。我國三十多年的高速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投資、出口帶動,但全要素生產率不斷增長,表明供需兩側也在同時發揮作用。在經濟增速下滑和經濟轉型的新階段,需要更加注重供給側改革,使經濟增長更多依靠存量改革、技術、勞動者素質和制度進步,形成需求和供給之間的動態平衡。
——著力加強結構性改革。供給側改革是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實現方式,通過推進市場化、資本化、國際化,調整存量,改進增量,在更大范圍內配置生產要素,重塑資源配置,逐步解決經濟發展中的結構性問題。
——著力提高供給的效率。我國經濟發展中的供需結構性矛盾,相當程度上與產品性能和質量有關系,迫切需要創造一批有競爭力、深受消費者青睞的品牌。品牌是重要的生產力和競爭力,我們應從美國、德國、日本、瑞士、韓國品牌建設中汲取經驗,創造更多的高附加值產品,不斷提高我國產品的供給質量和效率。
——著力培育增長新動力。推動供給側改革不是生產導向性的發展,也不是簡單的去產能、去庫存,而是要培育新的經濟運行和動力機制,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使增長更多依靠資本和技術進步。這需要力度更大的制度改革與之配套。
可以預期,供給側改革將對宏觀政策、社會經濟運行的諸方面帶來挑戰和影響。適應供給側改革的需要,全面深化金融改革,使金融制度更有韌性和彈性,也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我國金融改革開放的歷史,本質上是金融深化、金融結構調整的歷史。進入轉型期,隨著經濟環境的變化,我國金融運行中結構性矛盾更加突出。去產能、去庫存以及各種存量調整,不可避免地反映到金融領域。在化解現存的結構性問題的同時,改善金融供給,重塑金融市場和金融資源,以適應、促進和引領供給側改革,又歷史性地擺在金融人面前。
深化供給側金融改革,涉及金融公共產品與一般金融消費品的關系,直接金融與間接金融的關系,傳統產業融資與新興產業融資的關系,以及國有資本和民營資本的關系。這些關系的重塑是艱難的,甚至需要脫胎換骨。為此,需要加強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改善金融技術環境和法制環境;需要放松金融管制和市場準入限制,促進市場深化和經濟資本化進程,增強金融市場的彈性和韌性;需要促進內生性金融改革、加強監管協調,以優化金融資源和金融風險的配置;需要構建多元化投融資體系,切實緩解企業融資難題,降低社會融資成本;需要促進包括人民幣國際化在內的金融國際化,使資源在更廣的范圍內進行優化配置。
相對需求側改革,供給側改革難度和技術含量更大。但開弓沒有回頭箭,我們堅信立足中國實際,深化改革,攻難克艱,一定能走出結構改革的新路子。
金融業創新層出不窮,行業發展面臨挑戰與機遇。銀行頻道公眾號“金融e觀察”(微信號:sinaeguancha),將為您提供客觀及時的新聞精粹,分享獨家、深度、專業的評論點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