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金融曝光臺:理財遇飛單,存款變保單,理賠遭遇霸王條款,怎么辦?點擊“我要投訴”!金融機構申請入駐,第一時間傾聽用戶聲音。
尚福林
2015年10月29日,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闡明了黨和國家的戰略意圖,擎畫了未來五年國家發展的宏偉藍圖,明確了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目標要求、基本理念、重大舉措,為動員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偉大勝利吹響了號角。近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落實“十三五”規劃要求作為重點,對創新金融支持方式、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效率、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等工作進行了重點部署。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在“十二五”收官和“十三五”開局之際,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國內經濟金融形勢和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任務,需要認真總結過去五年我國銀行業取得的主要成效和經驗,分析當前面臨的重大機遇和挑戰,明確未來五年的發展方向和目標,為我國銀行業創新發展、提質增效,謀好篇、布好局。
“十二五”時期銀行業改革發展的主要成效
“十二五”期間,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銀監會認真履行監管職責,持續提升監管有效性,成功守住了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的底線,有力推動了銀行業改革發展。截至2015年9月末,銀行業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總額分別達到192.7萬億元、178.2萬億元和14.5萬億元,整體規模穩中有升;銀行業金融機構平均資產利潤率和資本利潤率分別達到1.2%和16.1%,商業銀行成本收入比下降到27.8%,經營質效穩步提升;商業銀行不良貸款撥備覆蓋率達到190.8%,資本充足率達到13.2%,風險抵御能力有所上升;銀行業金融機構不良貸款率1.9%,比2010年末下降0.5個百分點,總體風險水平有所下降。
五年來,銀監會不斷強化為民監管理念,推動銀行業堅持服務實體經濟與防范金融風險兩手抓、雙促進,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重點攻堅。
推動銀行業服務實體經濟取得新成效。始終督促銀行業以更好服務實體經濟為基本出發點,不斷創新理念、方法和業務產品,實現了服務質量和效率的穩步提升,主要表現如下:一是國民經濟重點領域貸款增長較快。截至2015年9月末,基礎設施行業貸款余額19.0萬億元,比2010年末增長51.1%;保障性安居工程貸款余額1.8萬億元,比2011年末增長276.6%。二是民生消費領域支持力度日益加大。服務業企業各項貸款和個人貸款余額分別為43.4萬億元和18.2萬億元,分別比2010年末增長88.5%和128.7%。三是普惠金融滿足度進一步提高。我國銀行業共有法人機構4091家,境內網點21.6萬個,基本實現了城鄉金融服務全覆蓋;同時,普惠信貸投放力度持續加大,目前小微企業貸款余額22.5萬億元,比2011年末增長83%;涉農貸款余額25.6萬億元,比2010年末增長117.5%。四是化解過剩產能和發展綠色信貸取得進展。銀行業金融機構堅持區別對待、有保有控的原則,促進化解過剩產能和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發展綠色信貸,支持節能環保工程建設,目前綠色信貸余額近7萬億元。五是降低社會融資成本取得成效。通過加強存貸款定價管理、清理收費項目、縮短融資鏈條、提高貸款審批和發放效率等舉措,進一步降低了社會融資成本。2015年9月,非金融企業及其他部門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5.7%,其中一般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6%、票據融資加權平均利率為4.3%,比2010年12月分別下降0.5個、0.3個和1.2個百分點。
督促銀行業風險管控有了新提升。緊緊扭住體制機制改革這個核心,督促銀行業不斷加強風險防控長效機制建設,已初見成效。一是公司治理不斷健全。商業銀行公司治理和內部控制制度規則進一步健全,公司治理組織架構、激勵約束機制和內部控制機制日漸完善。二是全面風險管理框架初步建立。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結合自身特點科學制定和實施風險偏好、管控策略和處置機制,全面風險管理能力明顯提升。三是重點領域風險得到有效防控。銀行業金融機構積極防范平臺貸款違約風險,嚴防房地產貸款、產能過剩貸款、同業和理財業務以及表外業務風險,防止外部風險傳染,目前風險總體可控。四是資本計量高級方法正式實施。自2014年4月起,6家銀行正式實施資本管理高級方法,提高了銀行量化風險管理能力和精細化管理水平,推動了銀行發展方式轉變。
支持銀行業深化改革開放取得新進展。高度重視發揮改革開放的源動力作用,推動銀行業自身良性發展,多方面取得積極進展。一是銀行業機構改革有序推進。政策性銀行、大型銀行和郵儲銀行機構改革全面推進;農村信用社縣市統一法人改造基本完成。二是民間資本穩步進入銀行業。截至2015年9月末,已開業5家民營銀行、6家民營金融租賃公司和2家民營消費金融公司;民間資本在城市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村鎮銀行和信托公司等銀行業金融機構中也占有較大比重。三是金融業綜合經營試點效應顯現。截至2015年9月末,13家商業銀行獲準設立基金管理公司,9家獲準入股保險公司,30家獲準設立或入股金融租賃公司,5家獲準入股信托公司,10家獲準設立消費金融公司,4家入股汽車金融公司,實現了一定的協同效應。四是銀行業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升。截至2015年9月末,中資銀行在55個國家和地區設立1200多家分支機構,有52個國家和地區的銀行在華設立40家外資法人機構、109家分行和174家代表處,服務“走出去”戰略的能力明顯提升。
持續提升監管能力邁上新臺階。堅持把提高監管有效性作為重中之重,始終秉持依法監管、為民監管、科學監管理念,推動監管效能不斷提升。一是監管法規制度更加完善。初步形成了涵蓋各類機構、業務及公司治理、風險管理、資本、撥備等方面的審慎監管法規體系。二是監管工具更加豐富。基本打造了包括不良資產率、流動性比率、撥備覆蓋率等在內的監管“工具箱”。三是監管架構更加科學。按照監管規則制定與執行相分離、審慎監管與行為監管相分離、行政事務與監管事項相分離、現場檢查與監管處罰相分離的思路,重構了監管組織體系,強化監管主業,清減和下放行政權力。四是監管重點更加突出。持續加強系統性風險分析與監測;大力推進宏觀審慎監管工作;積極加強對系統重要性銀行的監管;不斷規范影子銀行發展。五是監管協調更加有效。在統一監管標準、防止監管套利、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以及增強貨幣、財政、產業和監管政策的協調性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效;在支持地方發展、防范金融風險、處置非法集資等工作中,與地方政府的溝通協調也得到了廣泛認可。六是監管合作更加深入。目前銀監會已與63個國家和地區的金融監管當局簽署了雙邊監管合作諒解備忘錄或合作協議;深度參與國際金融監管改革,積極參與高層級雙邊、多邊會議;首次成功承辦第18屆國際銀行監督官大會(ICBS),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微博]和世界銀行[微博]在有關評估中對我國銀行業監管給予了充分肯定。
回顧五年來的實踐,我們深切體會到,抓好“五個結合”對持續改進和加強銀行業監管具有重要意義:一是堅持防風險和穩增長相結合,根據形勢變化動態把握二者之間的協調平衡。二是堅持宏觀審慎監管和微觀審慎監管相結合,嚴守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的底線。三是堅持鼓勵創新和加強監管相結合,確保在嚴控風險的前提下,為改革和發展持續注入生機與活力。四是堅持內部控制、外部監管和行業治理相結合,在加強外部監管的基礎上,強調機構的主體責任,強化行業治理的自律作用,推動三者協同配合。五是堅持國際標準和我國實際相結合,將國際最佳實踐靈活運用于我國實踐,做到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當前銀行業改革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當前,我國銀行業面臨的內外部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變化,需要以更加清醒的頭腦來清晰判斷和準確把握形勢,以更大的智慧和信心來把握新機遇、迎接新挑戰,以更加堅韌執著的耐心和勇氣來破解難題、化解矛盾。重點要認清和把準以下機遇和挑戰。
經濟新常態帶來的機遇與挑戰。當前,我國經濟正步入增速調整、結構優化、動力轉換的新常態,經濟增速雖然調整,但實際增量依然可觀,增長趨勢將更加平穩,增長動力將更加多元,發展前景更加穩定,市場活力將進一步釋放。這對銀行業而言,一方面,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快速涌現,必將為銀行業發展提供更加廣闊的市場空間;經濟結構優化、產業轉型升級、地方政府債務置換等,也將為銀行業盤活存量創造更加有利的條件。另一方面,經濟增速放緩以及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可能加速風險暴露,增加風險管控難度。
市場化改革帶來的機遇與挑戰。我國金融市場要素和參與主體的改革,將對銀行業發展帶來深遠影響。利率市場化改革有利于商業銀行擴大自主經營權和加快金融創新,但也會對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帶來挑戰;匯率市場化改革可能增加商業銀行外匯業務產品運營空間,但也會對商業銀行的人民幣外匯金融工具創新和自主定價能力帶來挑戰;民間資本進入銀行業有助于創新體制機制、激發經營活力,但其強烈的逐利動機也可能帶來過度冒險傾向。
互聯網金融帶來的機遇與挑戰。目前,我國銀行業已實現了包括客戶信息、賬戶信息、產品信息、交易信息、管理信息等在內的大數據積累,建立了包括網上銀行、電話銀行、手機銀行和自助銀行等在內的信息化服務體系,銀行業利用互聯網已經邁出堅實步伐。互聯網金融的迅速崛起,將進一步推動銀行業科學決策、精細服務和成本節約。同時,以互聯網支付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已對銀行業的支付業務帶來挑戰;以小貸、P2P和眾籌為代表的網絡融資模式,已對銀行業的融資業務形成挑戰;以代理基金、余額理財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業態,已對銀行業的存款構成分流壓力。此外,部分機構打著互聯網金融的幌子,違規開展業務甚至大肆非法集資,可能對整個金融市場秩序帶來沖擊。
經濟金融全球化帶來的機遇與挑戰。經濟金融全球化為我國銀行業自身拓展海外業務、實現全球范圍內資產配置、增強國際競爭力,提供了良好時機。同時,人民幣跨境結算及使用,我國企業“走出去”開展并購,與我國有金融、貿易往來的國家和地區旺盛的金融服務需求,也為我國銀行業提供了新的增長點。但國際貿易和對外投資的快速增長,將考驗銀行業的跨境金融服務能力;國際政治經濟格局復雜多變,部分地區動蕩不安,將考驗銀行業的跨境風險管控能力;國際監管規則的改革,將考驗銀行資本、流動性、杠桿率等方面的適應能力。
總體上看,我國銀行業依然處于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銀行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基本趨勢沒有變,發展空間廣闊、發展潛力巨大、應對挑戰彈性增強等關鍵特質沒有變,改革創新動力充足、活力強勁的前進態勢沒有變。同時,我國銀行業多年改革發展,還為應對風險挑戰積累了豐厚的物質基礎。我們有充分的信心和堅定的決心,推動我國銀行業爬坡過坎,邁上新臺階。
“十三五”時期銀行業改革發展的方向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各項改革事業進入“攻堅期”。銀行業要繼續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堅持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堅持服務實體經濟的根本方向,堅守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的基本底線,持續推動銀行業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力爭到2020年形成多層次、廣覆蓋、有差異的銀行業機構體系,著力加強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支持力度,全力支持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進一步提升服務實體經濟的效率。
堅持創新理念,提高服務質效。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銀行業要依靠業務創新、產品創新和技術創新,探索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新道路。一是支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銀行業要健全支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工作機制,探索投貸聯動等契合創新創業企業生命周期特點、符合我國實際的科技金融服務模式;繼續推動設立科技信貸專營機構,推動加快科技成果有效轉化,助推創新驅動戰略實施。二是加快信息技術與金融業務融合。積極發展“互聯網+金融”的商業模式,加強大數據的采集、開發和應用,在風險防控、精準營銷、集約管理等方面引入現代信息技術,實現線上線下有機結合,提高金融服務效率。
堅持協調理念,支持平衡發展。協調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銀行業要在補齊短板、破解難題、均衡發展上下功夫,開拓支持實體經濟的新空間。一是支持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密切跟蹤和積極配合落實國家重大戰略,對沿海沿江沿線經濟帶為主的縱向橫向經濟軸帶和“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等國家戰略實施,以及重點領域重大工程項目建設等,不斷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完善綜合性金融服務體系,助推實體經濟持續拓展發展新空間。二是支持產業轉型升級。通過盤活信貸存量、優化增量投向、科學利率定價等方式,主動配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支持實施《中國制造2025》,加快處置“僵尸”企業,加速淘汰落后產能,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
堅持綠色理念,改善生態環境。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銀行業要把綠色理念貫徹到戰略、決策和行動中,樹立支持實體經濟的新標準。一是完善綠色信貸工作機制。引導銀行業牢固樹立綠色信貸理念,并貫徹到金融服務和信貸管理的各個方面和全部過程;優化內部組織架構和業務流程,形成有利于發展綠色信貸的體制機制;加強專業化團隊建設,形成綠色信貸工作合力。二是大力支持綠色產業發展。嚴控產能過剩領域貸款,嚴防環境和社會風險,積極開展能效融資、碳排放權融資、綠色信貸資產證券化等金融業務創新,大力支持綠色、循環、低碳經濟發展。
堅持開放理念,實現合作共贏。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銀行業要順應我國經濟深度融入世界經濟的趨勢,實現對內與對外開放雙輪驅動、相互促進,增強服務“走出去”戰略的能力和水平。一是提升自身服務“走出去”能力。在風險可控、商業可持續的前提下,支持符合條件、具有能力的銀行業金融機構,根據“走出去”企業需求優化機構布局,根據自身發展戰略開展海外并購、拓展國際業務,提高國際化質量和深度,為“走出去”企業提供一體化、全方位的金融服務。同時,支持符合條件的外資金融機構來華投資經營。二是支持中國企業“走出去”。以金融服務便利化、系統化為重點,支持講信譽、有實力、守法律的企業“走出去”,力挺中國裝備邁向國際市場,深化國際產能合作;發揮政策性金融和商業性金融的互補作用,為“走出去”項目提供優惠貸款和跨境人民幣結算等綜合化金融服務。
堅持共享理念,增進人民福祉。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銀行業將立足改善民生,大力提升金融服務質量和普惠性,找準支持實體經濟的落腳點。一是有效改善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有針對性地創新支持政策,提升小微企業貸款覆蓋率和申貸獲得率,著力解決“融資難”問題;通過加強存貸款定價管理、清理收費項目、縮短融資鏈條、提高貸款審批和發放效率等舉措,降低融資成本,著力解決“融資貴”問題。二是結合金融扶貧加強“三農”金融服務。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堅持“精準”原則,全面落實《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加大對“三農”信貸投放和資源配置的傾斜力度,突出對貧困地區、貧困人口和特殊群體的特惠政策安排,讓貧困地區、貧困人口得到更加實惠的金融服務。三是加強金融消費者保護。加強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機制建設,優化金融消費者投訴受理、處理、公示和反饋機制,擴展消費者維權渠道、提高維權效率、降低維權成本。
堅持風險為本,提升競爭能力。堅持風險為本理念,推動銀行業金融機構按照新常態的各項要求,加快轉型發展,持續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力度,提升風險管控能力,提高服務實體經濟效率。一是進一步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完善公司治理,進一步優化股權結構和治理結構,制定科學合理的薪酬政策,避免單純追求利潤、盲目追求規模的短期行為;優化組織機構,持續深化事業部制改革,積極推進專營部門制改革,探索部分業務板塊和條線子公司制改革。二是進一步擴大對內對外開放。繼續推動民間資本進入銀行業,推動具備條件的民間資本依法發起設立民營銀行,推進新設消費金融公司和金融租賃公司,擴大村鎮銀行民資股比范圍,鼓勵民間資本參與高風險銀行業機構重組改造。三是進一步優化發展戰略和市場定位。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制定科學的發展戰略,明確市場定位,根據目標市場、地域和客戶,謀求符合自身資源條件、功能優勢和區域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路徑;圍繞市場定位和比較優勢,推進特色經營,形成特色品牌,根據市場需求提供有針對性的金融產品和差異化金融服務。四是進一步建立健全全面風險管理體系。不斷完善與風險狀況和系統重要性相匹配的風險管理框架;實施穩健的風險偏好和風險管理政策與程序,形成與其發展戰略相適應的風險文化;有效運用各類風險管理工具,不斷強化內部控制,完善管理信息系統,確保有效識別、計量、監測和控制銀行業所面臨的各類傳統風險和新型風險。
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金融監管。加強黨的領導,充分發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永續健康發展的基本前提。銀行業系統要把加強黨的建設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完善黨對銀行業改革發展和監管工作領導的體制機制,把黨要管黨、從嚴治黨同推進銀行業改革發展穩定工作緊密結合起來,牢固樹立全面從嚴治黨的思想意識,重點強化政治意識、憂患意識和責任意識;認真落實全面從嚴治黨的主體責任,做到明責、落責和問責三管齊下;切實把全面從嚴治黨的要求體現到黨建工作各方面和全過程,在具體工作中堅持思想教育從嚴、干部選用從嚴、管理監督從嚴、紀律約束從嚴、制度執行從嚴和落實責任從嚴,為銀行業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指示精神提供堅強的政治保證和重要的組織支撐。
國際經驗反復證明,金融越是發展,就越需要強化監管。為引領我國銀行業在復雜嚴峻的形勢下行穩致遠,必須全方位加強監管。一是全面推進銀行業法治建設。按照依法治國方略,堅持法治思維,完善銀行業法規制度體系;推進監管執法組織架構改革,完善執法程序,嚴格執法責任,提高監管執法的規范性和公信力,促進銀行業依法合規經營。二是繼續加大簡政放權力度。合理劃分監管職責和權力,進一步向基層下放審批權限,提高監管透明度,確保依法監管效率不斷提高。三是完善宏觀審慎與微觀審慎有機結合的監管框架。推動落實資本和流動性等新監管標準;健全宏觀審慎監管體系,推進系統重要性銀行、逆周期資本監管制度建設,提高系統性風險的預警、評估和應對能力。四是持續改進監管技術和方法。繼續推進監管架構改革;強化事中事后監管;改進現場檢查;繼續完善和運用監管工具箱;運用現代信息科技手段,緩解監管資源緊與監管任務重的矛盾。五是完善金融機構市場化退出機制。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銀行業金融機構處置和破產法律體系,加強行政退出與司法破產之間的有效銜接,推進金融市場退出機制常態化、規范化。六是進一步加強金融監管協調。加強統籌協調,改革并完善適應現代金融市場發展的金融監管框架,健全符合我國國情和國際標準的監管規則,實現金融風險監管全覆蓋,不斷提高為民監管、為國把關的能力,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貢獻力量。■
作者系中國銀監會主席
(責任編輯 賈瑛瑛)
金融業創新層出不窮,行業發展面臨挑戰與機遇。銀行頻道公眾號“金融e觀察”(微信號:sinaeguancha),將為您提供客觀及時的新聞精粹,分享獨家、深度、專業的評論點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