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數字貨幣理論探討
徐忠湯瑩瑋林雪
中心化、彈性化和虛擬化發行是貨幣演進的趨勢。
貨幣的發展歷史表明,隨著市場的整合,各種分散的貨幣逐步趨于中心化。早期的貨幣通常是實物形式,如種子、米、布、鹽、貝殼等,都曾在不同時期不同區域內扮演過貨幣的角色,后來貨幣材質逐漸集中在金銀上。
隨著金融在經濟體系中的作用不斷增強,貨幣發行的彈性也顯得更加重要。為了滿足日益擴大的交易規模所需,商品貨幣在20世紀逐步演化成了信用貨幣,人們對政府和中央銀行的信任是信用貨幣賴以存在的基礎。為保障公眾存款的安全,商業銀行必須按照存款的一定比例向中央銀行繳納存款準備金以保障其基本支付能力。中央銀行向商業銀行發行基礎貨幣,商業銀行則通過各類業務進行貨幣創造。
如果說信用貨幣實現了貨幣從具體物品到抽象符號的第一次飛躍,那么電子信息技術使貨幣由紙質形態向無紙化方向發展便堪稱第二次飛躍。近年來,隨著互聯網、區塊鏈等技術的突飛猛進,全球范圍內支付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貨幣發行逐步虛擬化成為大勢所趨,數字貨幣也成為當前討論的熱點。
去中心化、無彈性的虛擬貨幣并沒有發展前途
虛擬貨幣被定義為不受政府監管、由開發者發行和控制、在一個虛擬社區的成員間流通的數字貨幣(歐洲央行,2012)。按照是否與法定貨幣存在自由兌換關系,虛擬貨幣分為三類:第一類是與法定貨幣不存在自由兌換關系,只能在網絡社區中獲得和使用,如網絡游戲幣;第二類是與法定貨幣不存在自由兌換關系但可以通過法定貨幣獲取,用于購買商品或服務,如騰訊Q幣等;第三類是與法定貨幣之間可以自由兌換,并可以用于購買商品或服務,如比特幣等。
比特幣作為世界上第一種也是目前最主要的虛擬貨幣,采用了以分布式賬本為核心的區塊鏈技術,具有去中心化、可追溯、不可篡改等諸多優點。盡管如此,這種去中心化的虛擬貨幣并不具有發展前途。首先,現有的去中心化虛擬貨幣的供應量、增長率由預設的程序而不是管理員決定。如果對貨幣供應量的控制不能與需求同步改變,就會導致商品價格不穩定,從而為投機行為提供了空間。其次,雖然去中心化的虛擬貨幣發展迅速,但法幣擁有的巨大網絡效應和領導者優勢會讓這些新興虛擬貨幣很難成為市場領導者。一般情況下,使用單一貨幣的網絡效應是巨大的,從一個貨幣網絡切換到另一個的成本很高。因此,只有在市場對央行貨幣政策缺乏信任、物價不穩定的國家,虛擬貨幣才有機會超越法幣。
中央銀行發行數字貨幣具有天然優勢
中央銀行具有國家信用支持,具有發行中心化的數字貨幣天然優勢,但數字貨幣應由央行單獨發行還是授予一批機構(如商業銀行等私營機構)作為中心發行,也是目前討論較多的問題。
私營機構發行貨幣存在一些問題。一是私營機構發行數字貨幣更容易引發通貨膨脹,需要央行嚴格的管理遏制;二是私營機構無法在系統出現流動性短缺時承擔最終貸款人的角色;三是私營機構發行多種貨幣可能造成社會資源浪費和公眾財產流失。
相比之下,央行單獨發行數字貨幣具有開源節流、提高流動性、保護用戶隱私以及維護社會秩序穩定等優勢。首先,數字貨幣的發行成本大大低于紙幣,而且數字貨幣不會損毀,沒有回收的需要。其次,數字貨幣發行后,便捷程度的提高可能會使交易總量上升,從而提高整個經濟體系的流動性、降低交易成本。此外,中央銀行發行數字貨幣可以兼顧保護隱私與打擊違法犯罪行為(如洗錢、恐怖融資等)。
央行數字貨幣的理論探討
綜上所述,數字貨幣作為法定貨幣必須由央行來發行,其發行、流通和交易都應當遵循傳統貨幣與數字貨幣一體化的思路,實施同樣原則的管理,尤其要服從于中央銀行宏觀調控的需要。
在中央銀行發行數字貨幣的實際操作中,不僅僅是運用區塊鏈技術,還可以借鑒吸收近年來涌現出的大數據分析體系、賬戶體系、云計算以及安全認證等領域的創新技術。此外,是采取中央銀行完全中心化發行,還是采用“中央銀行—商業銀行”二元體系半中心化發行方式,也值得探討。這里,我們只從理論上分析只采用區塊鏈技術發行數字貨幣的幾種方案。
鑒于比特幣是當前應用最廣的虛擬貨幣,可考慮借鑒其區塊鏈技術來發展央行數字貨幣。在此過程中,應對區塊鏈的特點有所取舍。一方面,可以借鑒區塊鏈技術防止貨幣被重復使用、交易不可逆轉的特點。另一方面,在央行發行數字貨幣的情況下,無需采用比特幣由于去中心化、沒有中央權威保障區塊鏈延續所必須具有的“挖礦”以及獎勵機制。同時,為了提高對貨幣總量的控制,央行可以運用智能合約,將收集到的實時市場數據通過計算轉化成行動方案,用于自動而精確地調整貨幣供給量。
借鑒以太坊的創始人Buterin(2015)提出的完全開放、聯盟、完全封閉三種可行系統的設想,中央銀行發行數字貨幣也可對應采用三種方案。
方案一:完全開放系統——將分布式賬本開放給所有的互聯網用戶。在完全開放的系統中,任何人都可以閱讀交易歷史、提交新的交易并參與一致性過程。為取代可信任的第三方,系統通過經濟獎勵機制和密碼驗證保障安全,利用計算證明(proof of work)或所有權證明(proof of stake)延續區塊鏈。此方案意味著銀行系統將變得徹底扁平,任何機構和個人可以直接在央行開戶,所有的交易在央行賬本上發生,不涉及更多中間環節。其好處是降低交易對手風險、增強量化寬松能力、降低財政支出等,但這種方案使銀行失去了主要和低息的資金來源,需要以更高息的資金來源替代,由此導致銀行的信貸能力大大降低。同時,該方案對匿名性和隱私保護的設計帶來了挑戰,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此外,由央行直接辦理公民個人賬戶的做法還可能面臨一些法律層面的問題。
方案二:聯盟系統——系統中的一致性過程由一些提前選定的節點控制。聯盟系統中,公眾不直接在央行開戶,而是在央行授權的節點開戶。這些被授權的節點以及央行便成為了公眾交易的中間環節。央行將數字貨幣發行給銀行等節點,由這些節點向公眾提供服務,類似目前的金融體系。同時,因為央行可以要求各節點按照KYB(Know Your Business,即制訂方案防止企業參與洗錢活動)和KYC(Know Your Customer,即驗證客戶身份)的規定收集信息,可彌補方案一所存在的不可追蹤性的缺陷。
方案三:完全封閉系統——只有一個中央權威掌控一致性過程。完全封閉系統可控性最高。如果區塊鏈上的每個節點之間已經有共同的法律認識,技術上可以將驗證交易真實性的環節設置得更為便捷,以節約成本。
需要說明的是,方案二和方案三可能覆蓋完全相同的節點,因此二者因為減少交易中間環節所帶來的優勢可能是相同的。其主要差異在于延續區塊鏈的任務是如何完成的。在方案三中,央行是系統中唯一能夠閱讀整條區塊鏈的節點,意味著央行獨自承擔了“礦工”的角色,搜集所有近期交易數據打包成區塊以延續區塊鏈。在方案二中,央行及其授權單位共同完成這個過程,并且每個節點都能閱讀區塊鏈。從這點上看,方案三讓央行承擔著更大的計算負擔,可能部分抵消便捷驗證環節以節約成本的優勢。
實際上,以上三種方案對應著對分布式賬本技術不同程度上的應用。從方案一到方案三,賬本副本數目遞減,數據冗余性和系統容錯性也隨之降低。總體來說,在什么程度上使用分布式賬本和技術研發息息相關。如果能做到分區存儲賬本或者更有效地壓縮數據,可以降低對設備存儲能力的要求,讓分布式賬本變得更為可行。■
作者徐忠系中國人民銀行金融市場司巡視員兼票據交易平臺籌備組組長;湯瑩瑋、林雪系票據交易平臺籌備組成員
(責任編輯張林)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
責任編輯:蔡越坤
金融業創新層出不窮,行業發展面臨挑戰與機遇。銀行頻道官方公眾號“金融e觀察”(微信號:sinaeguancha),將為您提供客觀及時的新聞精粹,分享獨家、深度、專業的評論點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