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探索法定數字貨幣的國際經驗
張正鑫趙岳
相對于電子化支付主要基于傳統的電子支付工具,貨幣數字化是基于最新信息技術的一種虛擬貨幣。目前貨幣數字化多由非金融機構發行,且在虛擬世界中流通,國際上對此尚沒有統一的定義和稱呼。歐洲銀行業管理局(EBA)稱此種貨幣為“虛擬貨幣”,并將其定義為“價值的數字化表示,既非央行或公共當局發行,也不與法幣掛鉤,但由于被自然人或法人接受,可作為支付手段,也可以電子形式轉移、存儲或交易”。虛擬貨幣本身不是物理實體,也不是以物理實體為載體的貨幣,而是用于網絡投資、交易和儲存、代表一定量財富的數字化信息。最近,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將比特幣和其他虛擬貨幣定義為大宗商品,這意味著比特幣期貨和期權要符合CFTC的規定并接受其監管。目前在國際上較為流行的虛擬貨幣主要采用區塊鏈技術,可實現點對點直接支付和可控匿名,包括比特幣、萊特幣等。
非法定數字貨幣的實踐
近年來,以比特幣為代表的數字貨幣以其去中心化、跨境流通、可控匿名、低交易費用、無隱藏成本等技術優勢,迅速獲得廣泛關注。盡管各國監管當局對比特幣等數字貨幣的發展前景和監管措施并未達成共識,但許多金融機構和監管當局都認同數字貨幣所用技術有非常廣闊的應用前景。自比特幣問世以來,以花旗銀行為代表的商業銀行也已經開始運用區塊鏈技術研發自己的數字貨幣。
非金融機構發行的數字貨幣
2008年11月,日本程序員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設計并發布了一種點對點的去中心化數字貨幣——比特幣。近年來,比特幣業務迅速發展,發行和供應數量穩步增長,使用范圍不斷擴大,基于比特幣的經濟發展模式正在逐漸形成。
相對于傳統貨幣,比特幣等數字貨幣主要具有如下特點。一是去中心化。以比特幣為代表的數字貨幣不存在傳統意義上的中央貨幣發行系統,沒有中央清算方,交易過程中也無需金融機構參與,而是完全基于網絡,由使用方通過特殊的“挖礦”方式實現貨幣創造。二是總量一定程度上可控。根據其設計理念,比特幣的貨幣供應進程應是可預見的,新創造的比特幣數量將以每四年50%的速度呈幾何遞減,到2040年左右達到2100萬,并隨后趨于穩定。三是交易完全公開。比特幣交易具有不可藏匿性,每一筆交易都會在系統中留下記錄,且所有歷史交易信息全部公開。四是假名交易。盡管每一筆交易信息都需公開,但交易賬戶關聯的真實身份信息無人知曉,因此,比特幣等數字貨幣交易也具有了一定的匿名性質。
由于數字貨幣具有上述性質,其相對于傳統貨幣及電子化交易也具有相應優勢。一是交易速度快,成本低。數字貨幣交易采取去中心化的點對點網絡,無需第三方清算機構,手續費可以低至零。因此,數字貨幣在小額支付和跨境支付中具有絕對成本優勢和時間優勢。二是相對于傳統貨幣,比特幣的交易更加安全、防偽、透明。比特幣采取加密算法,黑客很難破解,比特幣的自動認證機制也使它不可能被偽造。同時,所有的比特幣交易都在網絡上公開,可以有效防止非法活動。
但是,上述特點也使比特幣等數字貨幣面臨較大風險。一是匿名性質可以使比特幣用來逃避高稅收、資本管制和財產沒收,也可用于從事違法犯罪活動。二是劇烈的價格波動嚴重影響比特幣價值儲存功能,而更像是一種投機行為。三是比特幣交易平臺的安全性存疑,有可能因為黑客攻擊而遭受損失。近期,歐洲交易平臺BIPS就因為安全事故損失1295枚比特幣。四是比特幣的鑄幣權掌握在“礦工”手中,政府難以有效控制貨幣發行總量和實施宏觀調控。五是未來比特幣一旦納入監管,可能增加交易費用,從而減弱甚至消除其成本優勢。
商業銀行發行的數字貨幣
由于數字貨幣所使用的區塊鏈技術具有成本更低、速度更快、安全性更高等優勢,部分國際大型金融機構已經開始嘗試利用區塊鏈技術研發自己的數字貨幣。
瑞士信貸銀行于2015年4月開始數字貨幣的試驗,研發一種與真實貨幣和央行賬戶相關聯的“多用途結算貨幣”,這種虛擬貨幣可用于在運用區塊鏈技術構建起來的金融機構交易平臺上進行交易。為了促進該虛擬貨幣在整個金融領域流通,瑞士信貸銀行希望屆時與其他市場參與者,如資產管理公司、監管當局、金融基礎設施供應方(如清算所、交易所)合作共同發行該貨幣。
花旗銀行于2015年7月表示,其正在運用比特幣的“區塊鏈分布賬戶技術”研發自己的數字貨幣——“花旗幣”(Citicoin)。花旗幣的研發正處于早期階段正在其內部試驗運轉三個相互獨立的區塊鏈,由試驗用貨幣,而非真實貨幣在其中運轉。目前,花旗銀行正與相關國家政府就數字貨幣相關議題進行溝通,包括在全球范圍內建立區塊鏈分布賬戶網絡的可能性和創造一種由多個國家予以支持的數字貨幣的可能性。
需要注意的是,金融機構研發數字貨幣的主要目的是為機構金融平臺的交易和結算提供支持,并非挑戰央行發行法定貨幣的地位。事實上,花旗銀行也公開建議英格蘭銀行利用數字貨幣的技術優勢,發行法定數字貨幣。
主要央行對數字貨幣的態度
以德國為代表的歐元區國家對中央銀行發行法定數字貨幣的態度并不積極。他們認為,通過中央銀行來壟斷數字貨幣的發行,一定程度能保證貨幣安全,但極有可能阻礙數字貨幣發展。德國強調,央行的任何行為都需要基于法律授權,央行首要的目標是保持價格穩定,央行發行貨幣的法律效力中并不包括發行數字貨幣產品。德國央行主張讓市場主體(如用戶和商戶)來決定哪一種支付方式更便捷,讓競爭機制發揮作用,并不直接干預市場,也不對某一種支付方式做推廣和支持。這也是德國央行運營和管理的一貫方式和思維。
美聯儲十分關注以比特幣等為典型代表的數字貨幣對銀行業務、經濟活動和金融穩定的影響。從對銀行體系影響的角度看,數字貨幣目前的使用范圍仍然很小,各種儲存和支付安全問題仍未得到有效解決,短期內數字貨幣的發展難以對銀行體系造成較大負面影響。但長期來看,數字貨幣有可能廣泛使用,對銀行體系的影響可能有所擴大。從對經濟的影響來看,數字貨幣強大的跨境支付能力有助于促進國際貿易和投資,推動資本從發達國家流向發展中國家,促進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數字貨幣的非法交易問題和匿名性問題并不嚴重,對經濟運行的負面影響較為有限。從對金融穩定的影響來看,數字貨幣從內在穩定性和系統穩定性兩方面對金融穩定構成影響:一方面,比特幣等數字貨幣的價格具有較強波動性,易對金融市場構成較大沖擊;另一方面,數字貨幣的交易規模尚有限,尚未成為導致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影響因素。但長期來看,數字貨幣總量有限的特點可能會影響傳統貨幣政策工具的宏觀調控作用,從而對金融穩定造成威脅。目前,美聯儲內部對數字貨幣的監管模式仍有不同聲音。芝加哥聯邦儲備銀行認為,比特幣是一個了不起的概念和技術,很可能被現有的金融機構甚至監管機構所采用;美聯儲前主席伯南克也指出,比特幣等數字貨幣可能擁有較好的發展前途。然而,圣路易斯聯儲卻認為,比特幣只是一個內在價值為零且沒有法律支持的虛擬貨幣;美聯儲主席耶倫也曾指出,美聯儲根本沒有權力監督或以任何方式調控比特幣等數字貨幣。
英格蘭銀行主管貨幣政策的副行長布羅德本特表示,數字貨幣的主要創新之處在于分布式賬本技術。央行有可能利用這一技術,讓更多主體參與央行的資產負債表操作,不僅允許商業銀行在央行存款,也允許非銀行金融機構,甚至每個市場參與者(包括企業和個人)直接在央行存款。央行發行數字貨幣對經濟的潛在影響包括:一是對經濟的影響具體取決于央行數字貨幣的具體設計形式,特別是其與商業銀行存款的競爭程度。二是央行發行數字貨幣時需要考慮其對銀行融資和信貸供給的影響。三是央行發行的數字貨幣未來是變成真正的銀行賬戶,還是僅以電子現金形式存在,無疑是一個重要問題。如果央行數字貨幣不僅僅替代了現金,同時也與商業銀行存款產生競爭的話,央行數字貨幣會對經濟產生更多實質性影響。總體來看,英格蘭銀行對發行法定數字貨幣態度較為積極,稱現有數字貨幣技術或有非常好的發展前景,中央銀行應考慮將該技術運用到發行數字貨幣中。目前,英格蘭銀行已經開始研究如何有效利用數字貨幣技術,并開始討論由中央銀行發行法定數字貨幣的可行性。
中央銀行發行數字貨幣可能具備的優勢
數字貨幣相對于現金的優勢
一是降低成本。數字貨幣相對于現金具有較高的成本優勢,尤其體現在單次交易成本方面。挪威央行的報告表明,每次現金交易成本(包括銀行處理現金和硬幣的成本)約為7.1克朗,而卡類交易成本僅為4.1克朗。
二是支付快捷方便。推廣數字貨幣有助于實現“任意時間、任意地點、使用任意設備”進行交易的功能。這也是新加坡SELT計劃和北歐國家提出“無現金社會”的主要考慮之一。
三是降低搶劫的幾率。數字貨幣的加密功能可有效防范盜竊和搶劫。瑞典銀行業聯合會發布的信息顯示,隨著電子化支付的普及,銀行搶劫案件2015年創下30年新低。
四是有助于中央銀行實現利率調控。現金持有在一定程度上會對負利率政策工具的有效性產生負面影響,而發行法定數字貨幣可以通過在必要時實施負利率,突破“零利率下限”。
五是降低偷稅漏稅等違法犯罪行為。數字貨幣交易的“可追蹤”性有助于監管當局在必要時監控數字貨幣流向,從而降低洗錢、偷稅漏稅等違法犯罪行為。
數字貨幣相對于電子化支付可能產生的優勢
一是點對點直接交易,可能有助于省去銀行間清算等中間環節,支付更加快捷,成本更加節約。這一優勢在小額支付和跨境結算中更為明顯。
二是電子化支付屬于在線支付系統,需依托網絡信號,而數字貨幣的交易可實現離線交易,從而有助于拓寬交易范圍。
三是數字貨幣系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匿名支付,資金接收方不必知曉資金轉出方的個人信息,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護用戶隱私。
四是提高金融包容性。數字貨幣網絡不需要與銀行賬戶綁定,從而有助于讓邊遠地區的居民享受到現代金融服務。
數字貨幣由中央銀行發行的優勢
一是總量可控,價值波動較小。如果由商業銀行發行數字貨幣,商業銀行可能為爭奪鑄幣收益而競相發行數字貨幣,迫使法定貨幣讓位于“自由銀行制度”。事實上,部分國家銀行體系在上世紀產生了嚴重的危機,民眾要求銀行兌現儲值工具時發生了大規模的違約,最終政府不得不介入并重新審視貨幣發行機制。如果由第三方支付機構等其他機構發行數字貨幣,可能造成總量不可控、價值波動劇烈等問題,影響貨幣的信用。
二是降低信用風險。相對于商業銀行等其他機構,中央銀行的信用風險為零。由中央銀行發行法定數字貨幣可有效規避其他機構倒閉的風險,維護金融穩定。
三是公平性。相對于比特幣等數字貨幣的獲取更多依靠計算機性能和編程能力,中央銀行發行的法定數字貨幣由財富創造者憑借誠實勞動獲取財富,而不依賴于計算機性能等外部因素,從而營造相對公平的社會環境。
四是非營利性。中央銀行發行法定數字貨幣可能不會向數字貨幣的使用者(如個人和商家)收取任何費用,而是致力于提高整套支付系統的運行效率。
五是安全可控。從國家安全的角度而言,中央銀行發行數字貨幣有助于自主掌控核心技術,避免受制于人,同時有助于追蹤非法交易,降低違法犯罪行為。
中央銀行發行法定數字貨幣可能面臨的挑戰
一是數字貨幣的推廣面臨一定困難。由于數字貨幣的使用存在遷移成本,在數字貨幣發行初期,市場主體對其接受程度可能不高。對用戶來說,需要了解相關的安全技術問題并學習新系統的使用;對商家來說,可能需要增加投入來整合新系統與現有系統。同時,由于支付手段的使用具有某種規模效應,現金的大范圍使用可能會在法定數字貨幣發展初期對其形成一定的抑制。政府需要在發展初期采取一定措施予以推動。
二是可能存在擠出效應。貨幣當局發行的數字貨幣,以其近乎為零的信用風險可能對商業銀行和第三方支付機構發行的數字貨幣形成不公平的競爭條件,產生一定的擠出效應,有可能造成一定的競爭缺位和效率損失。
三是可能形成社會隔離。雖然人人都可以持有和使用實物現鈔,但并非所有人都可以持有和使用電子貨幣,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掌握使用數字貨幣所用技術。隨著數字貨幣對實物現金的不斷取代,部分低收入人群和低教育程度的人群可能最終會與主流社會脫節,產生社會隔離現象。
四是無法保障隱私。數字貨幣的支付系統可以追蹤記錄交易信息,故存在泄露用戶隱私的可能性,可能導致部分使用者排斥使用數字貨幣。中央銀行在發行法定數字貨幣時需要仔細研究如何防止信息泄露的問題。
五是安全問題。中央銀行發行的法定數字貨幣一旦出現安全問題,將嚴重打擊公眾的信任,對中央銀行的公信力造成嚴重影響。因此,中央銀行發行法定數字貨幣對支付系統提出了更高的安全和技術要求。
六是龐大數據庫的運行和維護成本。無論是離線還是在線數字貨幣系統,都需要維護一個龐大的數據庫,用來存放過去的交易數據或其他數據。隨著數字貨幣的使用日趨廣泛,數據庫的運行和維護成本可能明顯上升,需提前做好相應準備。
國際經驗表明,數字貨幣技術在未來或有非常廣闊的應用前景,數字貨幣相對于傳統紙幣和電子化支付手段均有其內在優勢。無論從貨幣發行還是金融監管的角度考慮,如果運用得當,中央銀行發行法定數字貨幣可能成為未來貨幣發行、支付模式的發展方向。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國際司,張正鑫系副司長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
責任編輯:蔡越坤
金融業創新層出不窮,行業發展面臨挑戰與機遇。銀行頻道官方公眾號“金融e觀察”(微信號:sinaeguancha),將為您提供客觀及時的新聞精粹,分享獨家、深度、專業的評論點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