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互聯網金融風險治理體系
李東榮
當前,全球正經歷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互聯網與經濟社會的深度融合已成時代潮流。在技術進步與金融發展的雙重驅動下,我國互聯網金融在呈現快速發展態勢的同時,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對此,必須充分認識到,互聯網沒有改變金融功能屬性和風險屬性,互聯網和金融的融合發展必須遵循經濟活動的基本規律,堅守不發生系統性和區域性金融風險的底線。2016年4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座談會上提及互聯網金融風險案件時強調,“在發展新技術新業務時,必須警惕風險蔓延”。李克強總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要“規范發展互聯網金融”。因此,構建行之有效的互聯網金融風險治理體系,促進互聯網金融行業規范健康發展,是當前金融深化改革亟待深入研究并加快實施的重大議題。
構建互聯網金融風險治理體系的重要意義
金融業是一個與財富打交道的特殊行業,同時也是一個充滿誘惑的行業,風險與生俱來、無處不在,防范風險是金融業的永恒主題。在互聯網時代,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的條件下,這個主題不但不會改變,而且更具挑戰性。構建互聯網金融風險治理體系具有重要的戰略和現實意義。
構建互聯網金融風險治理體系是推進國家金融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應有之義。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是資源配置的樞紐。推進國家金融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全面深化改革,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精神的重要舉措。近年來,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等網信技術不斷取得突破,促進了互聯網與金融快速融合,為現代金融體系注入了新活力,為金融業轉型升級增加了新動力,同時也對國家金融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提出了新挑戰。作為一項新生事物,互聯網金融還有許多需要探索的領域和內容,但究其本質,它還是金融,其活動沒有脫出資金融通、信用創造、風險管理的范疇,沒有違背風險收益相匹配的客觀規律,也沒有改變金融風險隱蔽性、突發性、傳染性和負外部性的特征。不僅如此,現代網絡空間的多維開放性和多向互動性,使得互聯網金融風險的波及面、擴散速度、外溢效應等影響都遠超出傳統金融。從當前我國互聯網金融領域反映出來的情況看,某些業態偏離正確創新方向,風險事件接連發生,使整個行業的形象和消費者信心受到了較大沖擊。互聯網金融風險治理客觀上已成為當前金融業改革發展和國家金融治理體系的一個薄弱環節。加快構建互聯網金融風險治理體系,有助于降低金融風險與技術風險的疊加效應,引導互聯網金融走入“依法合規、趨利避害、風險可控、規范發展”的良性軌道。
構建互聯網金融風險治理體系是遵循金融業發展規律的客觀要求。縱觀世界金融發展史,由于金融內生的脆弱性和外部規制的滯后性等原因,每一輪重大金融創新在誕生之初都伴隨著風險的快速積累甚至引致金融危機的過程。比如,紙幣取代了金屬貨幣,擴大了通貨膨脹幅度和范圍;股票交易的出現,催生了資產泡沫的形成;本世紀初,歐美資產證券化領域的過度創新和風險管理滯后以及所隱藏的道德危機引發了本輪國際金融危機。從金融業“抑制—創新—風險—規制”的動態循環演進可以看出,風險治理與金融創新并不矛盾,兩者之間必須形成適度均衡。互聯網金融在現代業務模式、服務理念、技術產品等方面的創新,為金融體系的市場化、普惠化發展帶來了新鮮元素,展現了巨大的市場空間和發展潛力,但這并不意味著互聯網金融發展可以沒有邊界、創新可以沒有規則、業務可以沒有規矩。加快構建互聯網金融風險治理體系,有助于明確業務邊界和創新規則,將符合客觀規律和實際需求的創新和違背客觀規律的創新、合理合規的創新和脫離理性的創新、立足服務實體的創新和脫實向虛的創新區分開來。
構建互聯網金融風險治理體系是維護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現實需要。隨著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的平穩較快發展,社會財富不斷積累,居民資產多元化配置的需求日益強烈、持續增加。而近年來網絡借貸(P2P)、網絡資管等新興業態憑借其互聯網平臺效應和集聚效應,快速成為公眾投資理財的重要渠道。然而,在當前我國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去產能、去杠桿等結構性調整持續深入,實體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增多的形勢下,互聯網金融面臨的宏觀經濟形勢和經營環境更加復雜多變。部分動機不純的從業機構,利用互聯網虛擬性、涉眾性和跨地域性特點從事非法集資活動,網絡借貸、網絡資管等成為非法集資甚至詐騙活動的高發領域和風險點;一些運作不規范、風控措施安排薄弱的互聯網金融產品甚至出現兌付問題,卷款跑路事件時有發生。為此,加快構建互聯網金融風險治理體系,有助于打擊互聯網金融領域違法違規活動,扭轉風險事件頻發、劣幣驅逐良幣的行業亂象,使互聯網金融在規范中謀求更好發展,在發展中實現規范有序,切實維護廣大人民群眾切身利益。
構建互聯網金融風險治理體系的基本原則
構建互聯網金融風險治理體系,應按照推進國家金融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體方向,凝聚政府、市場、社會等多方行動力量,準確把握互聯網金融風險實質與特征,完善互聯網金融各項政策措施和體制機制,實現各環節、各領域風險全覆蓋,促進行業規范有序發展。
明確分類,精準發力。互聯網金融風險復雜性、多樣性、交叉性特征較為明顯,從宏微觀各個層面對各類風險進行準確定性是構建風險治理體系的重要前提。要對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合規風險、操作風險等傳統金融風險在互聯網金融不同業態中的具體表現和內在成因進行系統梳理。對具有相同屬性和風險實質的金融業務,要依據其行為或功能,統一監管規則、業務標準和風控要求。例如,針對信用風險,要明確準入標準和經營準則;針對流動性風險,要建立流動性監測體系和風險應急預案,提出審慎監管要求;針對合規風險,要明確法律法規,統一業務行為邊界;針對操作風險,要完善業務權限管理和操作指引。要深入研究互聯網與金融結合所帶來的長尾風險、技術風險、信息安全風險、網絡安全風險等新生風險的特點,采取投資者適當性、信息披露、產品登記等針對性措施予以防范與化解。同時,要建立工作機制,密切跟蹤互聯網金融創新行為,評估其風險特征,及時對相關監管規則、行業標準和政策措施進行適應性調整。
綜合施策,全面覆蓋。互聯網金融業態眾多、模式各異、創新速度快,通過采取多元化、綜合化措施,實現對互聯網金融各環節、各領域風險全覆蓋是構建風險治理體系的基本目標。要針對準入、交易、退出等互聯網金融業務各個環節,將資金流和信息流全面納入風險監測體系,防止資金和信息脫離監管視野實現“體外循環”。要綜合采取信息披露、資金存管、反不正當競爭、信用評級等措施,打好“組合拳”、破解“綜合題”,提高風險治理的有效性。要針對部分復雜、跨界業務實施穿透式核查和全流程監管,按照“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根據業務功能、法律屬性、風險實質明確監管規則和風控要求,不留空白和套利空間。
立足當前,重在長效。風險治理體系必須把握好化解當前風險與建立長效機制的關系。一方面,當前構建風險治理體系的核心任務是切實防范和化解當前互聯網金融領域存在的風險隱患,扭轉某些業態跑偏局面,遏制風險事件頻發高發勢頭。另一方面,構建風險治理體系還要著眼于長遠,總結提煉經驗,以問題和風險為導向,將長效機制建設貫穿風險治理全過程,著力解決互聯網金融領域暴露出的監管體制不適應、自律懲戒機制不到位、行業基礎設施薄弱、生態環境不完善等問題。
多方參與,共治共享。互聯網金融跨地域性強、涉及面廣、參與主體眾多,構建風險治理體系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要把無形之手和有形之手有機結合,既要堅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通過行業自律和社會監督實現扶優限劣,也要發揮政府作用,通過監管和法律手段及時把害群之馬繩之以法。同時,還要把握好中央與地方的關系,要在中央和地方金融監管職責和風險處置責任的總體框架下,明確各領域風險治理的主體責任,強調跨部門、跨地域的協調配合,避免出現治理空白和工作缺位。
構建立體式互聯網金融風險治理體系
互聯網金融要按照“明確分類、精準發力,綜合施策、全面覆蓋,立足當前、重在長效,多方參與、共治共享”的基本原則,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構建一個包括企業內控、行業自律、政府監管、社會監督的常態化、全覆蓋、立體式風險治理體系。
一是做好企業內控,把好風險治理第一道關口。從業機構要遵循金融基本規律,摒棄“唯規模論”“唯技術論”和“唯客戶體驗論”等觀念,回歸業務本質,以滿足實體經濟需求、彌補金融服務短板為著力點,形成正確的創新導向。加快建立健全客戶身份識別、信息披露、資金存管、交易記錄保存、可疑交易分析報告機制。完善防火墻、入侵檢測、數據加密以及災難恢復等網絡安全設施和管理制度。定期對經營合規性、信息披露情況、網信基礎設施安全等重點環節實施第三方審計,及時向監管部門和社會披露審計結果。
二是加強行業自律,用好用活風險治理的自律機制。行業自律本身是一種風險緩釋機制,要通過制定信息披露、信息安全、業務經營等方面行業標準和規則,降低行業整體發生風險的概率。通過發布自律公約、制定經營管理規則、設置會員入會和退出條件等市場化措施,充分發揮引導示范效應,督促從業機構提升內控水平。充分反映會員機構合理訴求,促進監管部門與市場的雙向溝通,為政府監管提供全面的數據統計和動態風險監測信息。持續開展風險教育和培訓,提高社會整體的金融知識水平和風險識別水平。加快征信、數據統計等行業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機構之間的業務交流和信息共享機制,協調解決風險治理過程中的技術、規則、標準問題。2016年3月25日在上海成立的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是中國人民銀行會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等部委共同組建的全國性行業自律組織。在我國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協會將按照“服務監管、服務行業、服務社會”的定位,把“規范發展、防范風險”貫徹協會工作各個環節,加快行業自律管理制度建設,規劃設計互聯網金融服務平臺,加快綜合統計監測、風險預警、信用信息共享等行業基礎設施建設,構建信息披露、信息保護等行業標準體系,加強互聯網金融風險教育、國際經驗交流、重點課題研究等工作,在構筑互聯網金融風險治理體系過程中發揮應有作用。
三是完善金融監管體系,實現監管全覆蓋。貫徹落實《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要求,在充分調研和征求意見的基礎上,推動網絡借貸、股權眾籌等業態監管細則的出臺,明確機構準入條件、業務規則與邊界。嚴格執行已出臺的網絡支付、互聯網保險等監管辦法,提升從業機構合規經營水平和風險管理能力。按照“急用先行”的原則,加快出臺互聯網金融領域的配套性制度,主要包括:支付、征信等互聯網金融基礎設施運行與監管規則;互聯網金融產品登記和資金存管制度;互聯網金融傾銷或補貼等不正當競爭行為的監管規則;互聯網金融消費者(投資者)保護制度;互聯網金融從業機構市場化處置與退出機制;互聯網金融營銷與廣告管理制度。與此同時,監管部門要及時適應社會和經濟發展的變化,積極改變傳統監管模式,通過綜合運用垂直搜索、大數據、云計算等先進網信技術,全面、及時、敏銳地洞察金融業發展變化,以人工智能、量化分析等工具分析預測包括互聯網金融在內的金融市場整體運行情況,加強新業態、新產品、新技術風險監測,防止出現監管真空和監管套利,實現金融風險監管全覆蓋。
四是加大社會監督力度,營造風險治理的金融生態環境。調動廣大人民群眾參與風險治理的積極性,建立舉報平臺,加強舉報人法律保護,堅決打擊違法違規互聯網金融活動。發揮第三方評級機構、律師事務所、會計事務所等中介機構作用,鼓勵專業機構發揮專業優勢,進行專業監督。加快信用體系建設,充分發揮市場化征信機構作用,依法采集、整理來自交易主體和政府部門的信用信息,為市場交易雙方提供多元化征信服務。建立行業信用信息共享體系,實現互聯網金融領域信用信息的整合和共享以及對欺詐、違約等失信行為的協同監督。建立健全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律體系,探索建立綜合性的消費者保護機制和多元化的金融消費糾紛解決機制。加強投資者教育,綜合運用各類媒體資源,通過教育培訓等方式,幫助投資者樹立“自享收益、自擔風險”的投資理念,減少非理性投資沖動,打破剛性兌付的不合理預期。■
作者系中國人民銀行原副行長、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會長
(責任編輯 張 林)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
責任編輯:孔瑞敏 SF167
金融業創新層出不窮,行業發展面臨挑戰與機遇。銀行頻道官方公眾號“金融e觀察”(微信號:sinaeguancha),將為您提供客觀及時的新聞精粹,分享獨家、深度、專業的評論點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