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2015年12月25日 16:50 《零售銀行》 

新浪金融曝光臺理財遇飛單,存款變保單,理賠遭遇霸王條款,怎么辦?點擊“我要投訴”!金融機構申請入駐,第一時間傾聽用戶聲音。

  文/曹占濤 編輯/劉洋

  銀行即使尚不能稱為弱勢群體,也正逐漸從“高富帥”走向平凡。而在轉型實踐中也面臨眾多約束,很難一蹴而就、立竿見影。未來一段時間內,銀行業很可能繼續“沉淪”。

  今年兩會期間,建行行長說了一句“銀行也是弱勢群體”,引得現場一片笑聲。而事實上,最近銀行的日子確實不好過,經營困難、增長乏力成為行業普遍現象。從最直觀的凈利潤看,今年前三季度國有大行基本為零增長,股份制銀行也普遍降到個位數,銀行即使尚不能稱為弱勢群體,也正逐漸從“高富帥”走向平凡。面對這種局面,眾多銀行謀求變革轉型,但在實踐中發現,轉型也面臨眾多約束,很難一蹴而就、立竿見影。因此,未來一段時間內,銀行業很可能繼續“沉淪”。問題是,如果銀行真成為“弱勢群體”,我們高興得起來嗎?

  高增長已成往事

  銀行的快速發展似乎還是昨天的事情。根據銀監會的數據,2004至2012年末,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總資產年均復合增長19.75%,總負債年均復合增長19.36%,一批優秀的商業銀行,如全國性股份制銀行,在此期間獲得更快的成長。但2012年后,隨著內外環境的變化,銀行業總資產和總負債的年度增速都明顯下降到13%-14%左右的水平,與此同時,息差保護逐漸消失,資產質量不斷下降,規模大、增速高可能帶來更多負擔和問題,而不是更多價值,銀行之前“以大為美”的審美觀慢慢消解。2015年,銀行業面臨的困難和挑戰有增無減,行業的黃金時期已經過去。舉例來看:

  1.存款增長乏力。銀監會數據顯示,今年三季度末,銀行總負債同比增長15.19%,屬于近兩年來較高增速,主要應為年內貨幣寬松所致。不過,受存款向理財轉換、資產投放速度下降帶來存款派生能力下降等因素影響,存款增長依然乏力。今年前三季度,A股上市銀行存款僅同比增長7.89%,甚至有銀行出現三季度環比負增長的情況,不得不通過增加結構性存款等方式對沖一般性存款的衰退,“存款立行”的根基受到很大影響。另外,今年央行[微博]放開存款利率浮動上限,在競爭壓力下,即使在降息的環境中,存款成本也沒有有效下降。

  2.“資產荒”問題凸顯。今年下半年后,“資產荒”席卷金融市場,銀行自營和代客資金也都普遍缺乏收益可觀、風險可控的資產。表面上看,“資產荒”問題源自流動性寬松,但對銀行來說,還有幾個具體成因:一是今年以來央行實施五次降息,各類資產收益率跟隨基準利率顯著下降;二是今年開發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在穩增長中的作用明顯增強,因其資金成本更低,對資產收益的要求相對寬松,從而帶動社會融資特別是政府項目、大項目融資利率水平下行;三是銀行的風險管理能力依然不能適應經濟形勢的變化,面對各類高收益資產,如小微企業、新興產業、資本市場提供的高收益資產機會,有心無力。“資產荒”與負債增長困難,使傳統銀行的功能顯著弱化。

  3.“不良”仍不見底。根據銀監會的報告,至今年三季度末,我國銀行賬面不良貸款余額進一步增至1.19萬億元,不良率升至1.59%,顯示出銀行業風險仍在蔓延。實際上,如果還原核銷及轉讓損失,銀行業的實際不良率很可能在2.5%以上水平。與此同時,銀行關注類貸款持續增加,三季度末關注類貸款占比達3.77%,其中一部分很可能在未來一段時間內轉化為不良。另一方面,銀行撥備覆蓋率卻在不斷下降,三季度末已經降到190.79%,抵御風險能力有所弱化。資產質量下降直接侵蝕利潤,而且根據監管規定,不良貸款增加與撥備增加的差額還會全額消耗存量資本,使資本約束更加緊張。可以說,管控資產質量已成為很多銀行的頭等大事。

  4.案件風險頻發。今年多家銀行爆出“飛單”、“存款失蹤”、“員工卷款潛逃”等事件,給銀行的正常經營帶來很多困擾。從原因看,很多案件發生的原因在于,銀行員工特別是基層員工不滿足于正常所得,在外部誘惑下行為異化。這給效益不佳、員工收入不高的銀行施加了更多壓力。

  5.人才不斷流失。據媒體統計,今年已有幾十位銀行高管離職,說明銀行“光環逐漸消褪”。而更值得關注的是,每一位銀行高管的再出發,基本上都不是個人行為,而是帶領一個團隊出走。另外,銀行骨干人才的自行離職,也越來越多。人才流失很大程度上是銀行體制僵化的注腳,雖然目前可能尚未造成全局影響,但長時間“劣幣驅逐良幣”,就可能使銀行進一步陷入平庸。

  回望過去一年銀行業面臨的困局,不免讓人生出“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的感慨,傳統銀行處境艱難了。

  轉型并不容易

  為避免成為明日黃花,近幾年,眾多銀行制定和實施新的發展戰略,謀求轉型變革。部分大中型銀行的轉型思路可以概括為幾個要點:在業務布局上,順應經濟結構調整和普惠金融需要,更好服務新興產業,開展小微金融;在服務體系上,形成金融集團,多市場運作,為客戶提供綜合金融服務;在服務方式和渠道上,探索新科技、新業態的應用,減少機構和人員的低效擴張;在組織流程上,實現快速反應、機智靈活;在體制機制上,獎優汰劣,激發人的潛能。為推動銀行的改革轉型,今年以來,監管層也做了很多工作。比如,逐步擴大乃至取消存款利率浮動上限,以利率市場化刺激銀行轉變發展模式;推動民營銀行開業運營,增加市場競爭;取消存貸比指標,推出CD等新型負債工具,促進銀行資產負債運營的多元化、市場化;鼓勵銀行對部分業務進行專營部門或子公司制改革;支持銀行業混合所有制改革等。但從實際情況看,銀行的轉型并不容易。其中出現的四個突出的問題值得關注:

  1.轉型方向同質化。很多銀行從個體理性出發,自認為選擇了“人跡更少的一條路”,但其實很可能與其他銀行并無二致,從而導致競爭加劇,最終形成“紅海”。據平安銀行行長邵平總結,目前銀行新的發展戰略又一次高度趨同,“基本可以用國際化、集約化、綜合金融、互聯網金融、小微金融、智慧經營等來概括”。沒有差異化,很難形成核心競爭力,轉型效果也就不會過于樂觀。

  2.風險管理不匹配。銀行本質上是經營風險的企業,風險管理水平的高低從根本上決定了銀行能走多遠。從近期情況看,在經濟上升期形成的銀行風險管理觀念、體制和技術,在經濟下行期遭受了嚴重挫折。只要這種風險管理沒有有效改進,轉型就難以很好落地。一個突出例子是,出于控制風險的考慮,今年多家銀行的小微融資業務停滯不前甚至出現倒退,反而,銀行有進一步依賴政府信用、壘大戶的趨勢,這與重心下沉的轉型要求南轅北轍。

  3.監管改革跟不上。隨著客戶需求的多樣化,金融機構發現,提供綜合金融服務不僅能夠有效增加客戶黏性,而且有助于節約成本,更好控制風險,混業經營漸成趨勢。但總體上說,我國已實行了十多年的分業經營、分業監管體系仍沒有實質性改變,造成銀行轉型面臨諸多限制,特別是在權益類業務方面,不能滿足實體經濟的需求。另外,在銀行允許民間資本進入、股權激勵、子公司制改革等方面,監管實際推進的步伐也較慢。

  4.社會環境待完善。它包括:征信體系覆蓋主體的擴充,各類信息來源的互聯互通、開放使用;企業和地方政府按照市場原則辦事,更加遵守契約精神;司法機關公正、高效執法,使銀行的合法權益得到有效保障;輿論更加全面認識商業銀行的困難處境與合理訴求等。

  明天會更好嗎

  按照現有趨勢預測,2016年,銀行面臨較為困難的局面概率仍然較大。貨幣寬松可能暫告段落,利率有所回升,在此環境下,銀行總資產和總負債增速都可能降到13%以下,一般性存款同比增速可能不超過5%。在競爭壓力下,負債成本將不斷抬升,同時,隨著部分資產,如按揭貸款重定價,資產收益率可能進一步下行,銀行的息差水平會變得更薄。銀行理財、資管產品代銷、投資銀行等業務可能繼續保持較高增速,但由于屬于“薄利”業務,很難對沖傳統業務收入增速的下滑。

  同時,隨著信用風險的持續暴露,2016年,行業賬面不良率可能超過2%,撥備不得不大幅增加,這將對凈利潤造成較大影響。今年三季度,已有國有大行單季凈利潤負增長,這種邊際趨勢可能預示著國有行明年全年的情形,相比之下,股份制銀行情況可能稍好,但能保持利潤正增長也并不容易。

  這種情況持續下去,銀行員工的薪酬將向社會平均薪酬水平不斷回歸,也許其他行業由此將獲得心理安慰。

  在經營壓力下,個別銀行可能過分追求高收益、高風險資產,蘊藏風險;內控合規類案件可能不斷增多,一單大額損失也許就足以毀掉一家銀行;銀行的客戶基礎可能縮小,部分企業的融資貴、融資難問題在流動性寬松的環境中奇異而頑強地存在;新興產業、“雙創”活動能夠獲得的金融支持力度遠遠不足;在宏觀意義上,銀行資產負債表的收縮將扭曲貨幣傳導機制,影響穩增長的效力,繼而形成惡性循環……這些危險的后果可能伴隨銀行成為“弱勢群體”一并到來。

  要改變這種局面,銀行要切實推進轉型,提高風險管理能力,提高服務水平,切實了解消費者需求。同時,也要求包括金融消費者、監管機構、政府和媒體在內的社會各界群策群力,為銀行的順利轉型創造更好條件。

  金融業創新層出不窮,行業發展面臨挑戰與機遇。銀行頻道公眾號“金融e觀察”(微信號:sinaeguancha),將為您提供客觀及時的新聞精粹,分享獨家、深度、專業的評論點睛。

金融e觀察

相關閱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