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選好銀行:由新浪網主辦的“2015銀行業發展論壇”定于7月9日在京舉行。作為年度盛會的重頭戲,“第三屆銀行綜合評選”正火熱進行中,歡迎投票![參會報名]
黃速建
編者按: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制造業,是我國提升綜合國力、保障國家安全、建設世界強國的必由之路。未來十年,我國將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的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即2025年實現制造業強國,制造業整體素質大幅提升,創新能力顯著增強。本刊特約請相關專家學者對實施“中國制造2025”的戰略意義等進行了討論。
這些年來,中國制造業企業經營總體上比較困難。經濟增長速度下滑,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持續地處于50左右;中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增長處于下行區間,2015年2月、3月均為負增長。這一切表面看來是經濟增長過程的波動,或是企業發展過程中的起伏,但實際上是預示著企業發展的環境、條件發生了重要的變化。
當前企業發展環境呈現出新的特點
國際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增強。全球經濟增速放緩、外需疲軟、經濟復蘇進程緩慢,出口產品的價格優勢下降,外需將在較長的時期處于弱勢,增長更多地要依靠內需。自2011年以來,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的新出口訂單指數多數月份處于50以下。人民幣匯率發生的變化,美元兌換人民幣的中間價從2005年的1∶8.30上升到2015年6月24日的1∶6.11。
信息技術革命推動著人類經濟社會轉型,信息技術作為一種通用技術的特征日益凸顯,信息技術應用正在進入廣泛普及階段,信息網絡正成為人類社會必不可少的基礎設施。信息技術正快速廣泛應用于經濟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加快了經濟全球化進程,促進了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在推動生產生活方式轉變、政府組織變革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相當程度上改變了產業生態和商業模式以及相應的產業組織方式與企業組織方式。
要素成本低的優勢減弱,中國制造不再廉價。勞動力成本上升比較快,廉價勞動力的時代可能終結了。伴隨著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從2003年開始,工資增長速度快于勞動生產率的增長速度。勞動力的供給狀況也發生了變化,企業用工開始緊張,從2012年以來,求人倍率一直大于1。農村可轉移勞動力的數量下降,總人口中65歲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上升,人口紅利開始消失。
資源環境約束進一步強化。工業用地日益稀缺,土地成為新開工和擴建工業項目的重要約束性要素;粗放式重化工業化帶來的資源浪費、環境污染問題突出,中國GDP在世界的占比遠低于所消耗的主要物資的占比。
面臨著更加激烈的國際競爭環境。一方面,來自發展中國家的低端產業的競爭壓力日益加劇,發展中國家間爭奪全球資源、技術和市場的競爭更加激烈,中國低成本勞動力優勢正在削弱。另一方面,發達國家正在搶占新一輪產業競爭的戰略制高點。在新一代主導產業的選擇問題上,目前主要國家都展開了對未來主導產業選擇的競爭,紛紛進行戰略部署,推動節能環保、新能源、信息、生物等新興產業快速發展,努力搶占新一輪發展的戰略制高點。中國“十三五”期間將是美國、歐洲等通過TPP和TTIP來推進新一輪全球貿易、投資秩序新格局形成的時期。TPP和TTIP將對全球制造業競爭格局產生重大影響,其所涉及的非關稅壁壘將在一定時期內成為制約中國制造業企業融入新的貿易、投資秩序的重大障礙。TPP將加快東南亞一些國家和其他一些發展中國家制造業對中國制造業的替代進程。
第三次工業革命給我國制造業帶來的挑戰
中國的制造業還面臨著第三次工業革命。工業革命是推動制造業發展的強勁動力,從工業生產所依賴的主導性制造系統的技術經濟特征的角度來觀察,第一次工業革命是18世紀中后期以后由于蒸汽機的改良和大規模應用形成的機械化生產方式;第二次工業革命是20世紀早期出現的以“福特制”為代表的流水線生產方式;第三次工業革命是由于人工智能、數字制造和工業機器人等基礎技術的成熟和成本下降,以數字制造和智能制造為代表的現代制造技術對既有制造范式的改造以及基于現代制造技術的新型制造范式的出現,其核心特征是制造的數字化、智能化和網絡化。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主要技術基礎是生產制造快速成型、新材料復合化和納米化、生產系統數字化和智能化,相應的制造范式是個性化的數字制造和智能制造。第三次工業革命將帶來生產方式的轉變,從大規模生產轉向大規模定制、從剛性生產系統轉向可重構制造系統、從工廠生產轉向社會化生產。第三次工業革命也會帶來產業組織方式的變化和產業競爭優勢的重構。這次工業革命對中國制造業企業會帶來一定的沖擊,比如,要素成本低的優勢可能被加速削弱、新的經濟增長點接續不上、部分行業的國際投資回溯、新興產業競爭壓力增大等。
從競爭績效視角觀察,第三次工業革命對中國制造業企業競爭力的沖擊,不只是可能極大地削弱成本優勢,還在于一些國外制造業企業可能通過利用先進制造技術在維持“可接受成本”的基礎上,向市場提供更多的具有替代性、性價比更高的“藍海產品”,比如,快速響應市場需求,提供相比中國制造業企業的產品而言種類更豐富、功能更齊全、性能更穩定、使用更人性化、環境更友好的產品。第三次工業革命可能對中國產業升級和產業結構優化形成抑制。發達工業國家不僅可以通過發展工業機器人、高端數控機床、柔性制造系統等現代裝備制造業控制新型裝備制造業這一新的產業競爭戰略制高點,同時,還可以通過現代制造系統與服務業的深度融合,進一步強化發達國家在高端服務業形成的領先優勢。
中國正處于工業化后期,潛在經濟增長率下降,而且工業生產效率提升乏力,2003年以來,資本投入對工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由年均34.07%大幅提升為89.28%,而全要素生產率進步的貢獻率則由年均47.34%驟降為年均-4.08%。與此同時,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由年均4.6%急劇下降至年均-0.05%,邊際資本產出率由2002年的0.61急劇下降至2012年的0.28。原有的依靠投資驅動工業經濟增長的模式面臨著資本邊際產出下降的挑戰,傳統的工業發展模式已經難以為繼。
中國的制造業發展還面對著核心技術受制于人。以機械產業為例,多數出口機械產品是貼牌生產,擁有自主品牌的出口機械產品不足20%。從國內需求來看,我國90%的工業機器人、80%的集成電路芯片制造裝備、40%的大型石化裝備、70%的汽車制造關鍵設備、先進的集約化農業裝備、核電等重大工程的自動化成套控制系統及先進集約化農業裝備嚴重依賴進口。船舶電子產品本土化率還不到10%,關鍵技術自給率低。基礎部件制造能力滯后,高參數、高精密和高可靠性的軸承、液壓/氣動/密封元件、齒輪傳動裝置及核心傳動部件,大型、精密、復雜、長壽命模具及其他關鍵基礎零部件、元器件、電器部件的質量和壽命還不能完全滿足機械工業發展的需求,只能大量依靠進口。2013年我國集成電路進口額高達2313億美元,多年來與石油一起位列最大兩宗進口商品。
產能嚴重過剩是中國制造業面對的另一個問題。2012年底,我國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船舶產能利用率分別僅為72%、73.7%、71.9%、73.1%和75%。2013上半年,中鋼協86家重點統計鋼鐵企業中,有38家虧損,虧損面達44%,戶均虧損2.58億元。由于產能嚴重過剩,2014年1~4月份,鋁冶煉行業虧損總額為88.3億元,凈虧損額達70.4億元,比2014年同期凈增加38.9億元。2012年底,氯堿行業全年裝置利用率約70%,聚氯乙烯裝置利用率約60%;甲醇裝置開工率約50%;電石行業裝置利用率約76%。風電設備制造的利用率只有67%,光伏電池只有57%,多晶硅只有35%,2013年5月份統計,全國58個多晶硅企業只有7個在開工,開工率只有35%。
根據美國經驗,當工業產能利用率超過95%時,代表設備使用率接近全部;當產能利用率在90%以下且持續下降時,表示設備閑置增多,產能過剩出現;工業產能利用率在81%及以上時,為正常的產能過剩;低于81%時,為較嚴重的產能過剩。據此判斷,我國相當數量的重化工業已經或者正在進入嚴重產能過剩的階段。
實施中國制造2025戰略是我國的必然選擇
面對企業發展條件、發展環境的變化,面對著激烈的國際競爭,面對著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浪潮,面對著中國制造業發展過程中遇到的效率下降、核心技術缺乏、產能過剩等諸多問題,我們的企業必須進行轉型升級,實施中國制造2025。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提法是對工業發展狀況、趨勢與前景的描述,而“中國制造2025”是中國對新的國際競爭環境的回應,是針對中國制造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一系列深層次問題提出的、推動制造業發展的國家戰略、行動計劃和解決方案,是在對制造業歷史演進的基礎上作出的展望。提出制造業的國家戰略與行動計劃的目的是爭奪國際產業競爭戰略制高點、確保國家競爭力、提高制造業的效率、實現企業與產業的轉型升級、創造新的工業文明。其本質是要通過創新提高效率。
第三次工業革命不是諸如工業機器人、3D打印、人工智能、數字制造等一部分關鍵制造技術的突破,而是基礎制造技術、制造技術(工具)和制造系統各個層次的技術內部以及不同技術層次之間交互融合、相互促發的交互性、群體性、系統性突破過程。我們需要從我國的制造業和制造系統發展的基礎、現實要求、國際競爭格局、未來定位等著眼,構建我國制造技術突破的總體架構和路線。
企業轉型升級、實施中國制造2025反映在微笑曲線上,就是企業由曲線中間的低附加值環節向曲線高附加值的兩端轉移,或通過創新使低附加值的制造環節成為高附加值的環節,并進而引起生產經營模式的變革。提高效率的路徑很多,但并不是要消滅傳統的制造業,實現中國制造2025的過程其實就是提高效率的過程。
中國大部分制造業企業處于傳統產業價值鏈低端,技術創新能力弱、生產經營粗放,裝備水平低,專業人才短缺,缺乏自主知識產權和品牌,參與競爭主要是依靠“低成本、低價格、低利潤”,這種狀況已經難以為繼了。但實施中國制造2025并不是要用新興產業去全面取代傳統制造業,而是要用新興制造技術和工具去改造和提升傳統生產設備和制造系統,充分發揮以中國規模化制造為基礎的制造業大國優勢。
中國處于工業化中期的后期,工業化的任務并沒有完成,且遠未到達后工業化時期。中國是制造業大國,但并不是強國。一些發達國家制造業在整個經濟中的比重不高,2008年后提出再工業化或振興制造業,并不是這些國家的制造業不如我們,其實它們依舊是制造業強國。在前兩次工業革命中,中國都處于嚴重落伍的狀態,第三次工業革命是中國的制造業離得最近、最有可能迎頭趕上的一次,如果說前兩次工業革命分別造成了英國的興起、德國的領先和美國的崛起,那么,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中,有無可能成就中國的領先呢?我們拭目以待!■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副所長
(責任編輯 許小萍)
金融業創新層出不窮,行業發展面臨挑戰與機遇。銀行頻道官方公眾號“金融e觀察”(微信號:sinaeguancha),將為您提供客觀及時的新聞精粹,分享獨家、深度、專業的評論點睛。
已收藏!
您可通過新浪首頁(www.sina.com.cn)頂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過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