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選好銀行:由新浪網主辦的“2015銀行業發展論壇”定于7月9日在京舉行。作為年度盛會的重頭戲,“第三屆銀行綜合評選”正火熱進行中,歡迎投票![參會報名]
近期,阿里和騰訊旗下兩家依托互聯網渠道展業的民營銀行陸續開業,無論是攪局者還是創新者,手持銀行牌照的網絡銀行都已經成為金融體系中一種不可忽視的存在。
相較于首批成立的另外3家民營銀行,騰訊旗下的微眾銀行和阿里旗下的網商銀行因其各自強大的發起人背景,以及在互聯網渠道上積累多年的業務優勢,開業之初就受到關注。“一些傳統銀行無法開展的業務模式,網絡銀行可能會帶來突破,是對未來金融的試水。”一位監管人士道出業界對網絡銀行的期待。
但是,互聯網背景亦是一把雙刃劍。尤其是在遠程“刷臉”開戶技術并未獲得監管層認可的情況下,傳統銀行業務——“存、貸、匯”中的存款業務暫時無法在網絡銀行實現。帶著一出生就有的短板,兩家網絡銀行紛紛發力小額貸款業務,并通過平臺化發展模式,尋求與傳統銀行合作。
同樣是互聯網巨頭,同樣是持牌的網絡銀行,阿里與騰訊因不同背景鑄就的各自的業務優勢,也注定了網商銀行與微眾銀行略有差異的金融玩法。只是如何完成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考察微眾銀行時提出的期許——“用你們的方式來倒推傳統金融的改革”,兩家銀行任重且道遠。
賬戶體系卡殼
“存、貸、匯”,是傳統銀行最基本的三項業務。尤其是吸收公眾存款,這是銀行區別于其他金融機構的最基本要素,也是許多機構積極申請民營銀行牌照的最大動力所在。
按照最初銀監會批復5家民營銀行的各自定位來看,微眾銀行和網商銀行亦是將存款業務作為重點考慮的。當初微眾銀行的定位是“大存小貸”,后調整為“個存小貸”,網商銀行的定位是“小存小貸”。
但是由于網絡銀行無網點、純網絡的展業模式,無法像傳統銀行那樣進行柜臺開戶或面簽。因此,無法設立賬戶體系成為網絡銀行最尷尬的開局。
按照最初的設計,兩家網絡銀行均計劃采用基于人臉識別的遠程開戶,通過客戶用智能手機所拍攝的面部照片與公安部身份證數據庫的照片進行比對驗證身份、實現遠程開戶。
微眾銀行還曾向監管部門提供“人臉識別信息安全檢測報告”,實則為安防產品檢測報告。據了解,這份檢測報告“拒測率”達30%,誤識率還很高。螞蟻金服首席戰略官陳龍則公開表示,螞蟻金服的人臉識別技術通過率為99.8%。但他并未明確,這一標準是否與微眾銀行檢測的標準一致。
而現實卻是,自從微眾銀行今年1月4日通過人臉識別技術遠程發放給卡車司機徐軍3.5萬元的貸款之后,遠程開戶就遭受了來自公安部門與央行[微博]的技術問詢,一直未獲得央行等監管部門的放行。
兩家網絡銀行的相關負責人均向記者表示,對于人臉識別技術的安全性問題,各家銀行還在與央行方面保持溝通,希望能盡快確認技術安全,并推行試點。
央行支付結算司副司長樊爽文曾就此問題公開回應:對遠程開戶的有效性仍存在疑慮。遠程開戶應標準先行,包括普適性的工業標準,及在此基礎上所建立的金融行業標準。在目前沒有統一的技術標準的情況下,如貿然放開遠程開戶,則很難打消監管的疑慮。“如果標準建立了,能夠達到這個標準,監管就能放心很多。”
如今只能“曲線救國”,兩家網絡銀行均以借款業務開局。“我們需要一個賬戶體系,這樣可以為小微企業客戶的現金管理提供一個土壤。但是如今沒有賬戶體系,我們不會停止腳步,一定會延續曾經走過的路,為用戶提供一個非常好的融資環境。”網商銀行副行長趙衛星說。
寄望平臺戰略
一家電商平臺,一家社交平臺,兩家網絡銀行業務基礎各異,但是業務模式不謀而合處頗多。
首先是為了繞開“面簽”而以信貸業務作為開局。微眾銀行開業5個月后上線了首款產品“微粒貸”,在QQ錢包中根據“白名單”進行定向邀請。網商銀行則將螞蟻金服下的部分小貸業務轉至旗下,再次瞄準小微貸款。
其次,兩家網絡銀行重點打造的業務模式都是平臺化戰略。
微眾銀行將自己定性為“連接者”,是一個持有銀行牌照的互聯網中間平臺,一方面連接大眾客戶和小微企業,另一方面是連接合作的金融機構。微眾銀行不僅提供銀行產品,也提供產品設計、精準營銷、客戶服務、風險管理、數據分析、科技平臺。
網商銀行采取“自營+平臺”的模式,一方面延續原有小貸業務的模式,一方面將平臺能力和技術能力進行輸出,利用金融云技術和大數據技術來搭建系統,然后將系統開放給所有金融機構。其中,風險控制能力也是重點輸出的內容,在銀行信貸各個環節,網商銀行提供相應的風險評價及控制服務。
這種戰略選擇或許與網絡銀行所受的相關限制有關。有業內人士指出,在現行的商業銀行監管體制下,很多傳統銀行的業務網絡銀行是沒法做的,只能通過跟其它銀行合作繞開這一壁壘。
為推行平臺化策略,兩家網絡銀行已陸續與多家傳統銀行進行合作。平臺化戰略定位也使得網絡銀行摒棄了以往銀行主要依賴存貸款息差的贏利模式。長期來看,微眾銀行的絕大部分的收入是來源于跟合作銀行收入的分享。而網商銀行一方面通過自營產生利潤,另外也通過向外輸出模式通過純平臺收費來贏利。
微眾銀行董事長顧敏也承認,在這種合作模式下,合作銀行拿走大部分的利潤,微眾銀行只能獲取其中的一小部分。但除了同業合作這條路,其實也沒別的路可走。
大數據風控迷思
由于受賬戶體系暫時不能開通的影響,網絡銀行開展信貸業務的資金來源主要為自有資金和同業資金,以及未來可能出現的資產證券化。這就要求兩家依賴于同業資金的網絡銀行具有更加優秀的風控能力。
兩家單純依賴互聯網開展業務的銀行無法進行線下信貸審核,大數據風控是必然選擇。
騰訊財付通副總經理鄭浩劍在第三屆中國移動[微博]金融大會上指出,騰訊經過17年的發展積累了8億多用戶,依托于騰訊的大數據,以及在征信和金融云支持下逐步做金融創新,來構建騰訊的金融體系。
參照“微粒貸”的產品設計來看,基礎信息和社交信息的整理分析,對產品的風控意義很大。該產品定向邀請部分符合當期授信條件的用戶來使用,并逐步擴大邀請范圍至全體目標用戶。“白名單”的篩選規則涉及人口學信息、騰訊內部產品持有信息等多個維度。
而依賴電商平臺和阿里小貸數據積累開展業務的網商銀行,更是相當倚重大數據風控。趙衛星介紹,螞蟻金服為網商銀行積累兩類數據:交易數據與行為數據。傳統金融機構往往只有前一種,而行為數據可以判斷中小企業主的道德品行以及誠信水平。
對比來看,微眾銀行受以往業務“含金量”有限影響,亟須將“社交大數據”轉變成“金融大數據”,而網商銀行在延續螞蟻微貸近5年來積累下的客戶資源、風控能力、渠道、產品開發理念等方面更具金融優勢。
同時,場景應用也是兩家網絡銀行不約而同瞄定的業務切口和風控手段。“場景是未來互聯網金融機構必須要解決的問題。傳統金融機構正因為沒有抓住場景來開展業務,而是通過企業的資金流、報表、實地勘察來完成企業的授信行為。但是他不知道企業在用資金的場景下是怎樣的,所以會發生一些不良(問題)。”趙衛星說。
但是對于社交網絡的信用、網絡消費的信用,如何有效轉化為借貸等金融行為的信用,金融從業者依舊有一些質疑。一位銀行業人士表示,無論是騰訊還是阿里的大數據有多大,其自身的生態鏈條上的數據仍然有限,還需要借助央行和一些第三方機構合作才能獲取足夠的征信數據。
為了給微眾提供數據支持,騰訊一直在盡可能多地建立并且與合作伙伴拓寬金融消費場景,甚至從滴滴打車累積的行車記錄中,分析客戶的工作單位和消費地點。
“永遠不能迷信單一機構所能提供的大數據分析結論,針對個體的大數據分析一定是多維度、全方面的。對金融機構來講,數據共享才是風控的最終歸屬。”一位銀行人士說。
金融業創新層出不窮,行業發展面臨挑戰與機遇。銀行頻道官方公眾號“金融e觀察”(微信號:sinaeguancha),將為您提供客觀及時的新聞精粹,分享獨家、深度、專業的評論點睛。
已收藏!
您可通過新浪首頁(www.sina.com.cn)頂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過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