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業正迎來“新常態”。這從近期密集公布的2014年銀行年報中可窺一斑。
從目前已經發布年報的10家銀行2014年業績來看,不良貸款無一例外地上升,并且成為近幾年的最高點。而除平安銀行實現凈利潤增長30%之外,其他銀行的凈利潤增速全部創新低,行業整體利潤率只有個位數增長。
根據銀監會主席尚福林的判斷,“新常態”下,我國銀行業呈現出了貸款增速回穩、存貸利差收窄、社會融資方式轉變、不良貸款反彈和監管“寬進嚴管”等變化。
面對經濟進一步下行壓力,銀行業不僅要有效控制風險進一步暴露,還要在緩釋風險的前提下,尋求新的增長動力。來自監管層和銀行業的許多動作都指向一個目標:迎戰“新常態”。
整治不良
“不良貸款的情況比報表披露的狀況還差,這部分掩蓋的風險,未來兩三年可能會集中爆發。”國有銀行某分行風控部經理告訴《財經國家周刊》記者。
監管高層也充分認識到了不良貸款反彈的趨勢,一直強調提高銀行的風控水平,防范化解風險隱患。銀監會相關人士透露,從去年4季度起,銀行不良貸款的上升趨勢已經比較明顯。銀監會將處置不良貸款、抑制不良貸款繼續上升視為今年的重點工作。
從2014年銀行年報中看,在四大國有銀行中,農行的不良貸款增速最高。截至2014年末,該行不良貸款余額1249.70億元,較上年末增加371.89億元,增幅達到42%;不良貸款率1.54%,上升0.32個百分點。
而這僅僅是報表披露的數據,銀監會相關負責人亦坦承,真實的不良率可能還要高,只是銀行對不良貸款做展期、核銷、轉讓等處理,使數據看上去沒有那么“恐怖”。
為了真實掌握銀行資產質量情況,銀監會已經在近期要求各家銀行加大不良貸款核銷力度,并開展有針對性的五級分類檢查。銀監會有計劃出臺相關政策,進一步支持資產證券化和不良資產轉讓。同時,財政部也在研究新的不良貸款處置措施。
其中,首要任務是創新處置手段,加大不良貸款清收、核銷和轉讓力度。銀監會要求銀行嚴格根據實際風險承擔對各類非標債權業務計提資本和撥備。如有嚴重違規出現,銀監會將加大處罰力度,可能會涉及新興業務的審批。
對于一些大型企業貸款,由于追索時間過長,或者由于破產處置法律程序復雜,監管層建議銀行采取轉讓的方式處置不良貸款。
受此政策環境影響,地方資產管理公司(AMC)將會陸續建立起來。此前,財政部曾聯合銀監會發文《金融企業不良資產批量轉讓管理辦法》,明確“各省級人民政府原則上只可設立或授權一家資產管理或經營公司,只能參與本省(區、市)范圍內不良資產的批量轉讓工作,其購入的不良資產應采取債務重組的方式進行處置,不得對外轉讓”。
由于受出資門檻、業務資質審核、業務范圍等限制,各個地方政府對此并不熱衷,僅有江蘇、安徽等地成立了地方版AMC。據了解,由于不良貸款的處置規模逐漸增大,銀監會正考慮放寬審批門檻,吸引民間資本介入不良資產處置當中。可以預計,地方版AMC的數量和規模將有一波上升趨勢。
集體發力“互聯網+”
控制風險的同時,如何應對利率市場化背景下息差收窄帶來的利潤下滑趨勢,成為銀行迫切需要面對的問題。
互聯網金融一直是銀行不可回避的挑戰與機遇。借助互聯網優勢,對于銀行降低運營成本、提高中間收入、緩解息差下降壓力都有較大助力。如果說此前還處于疑慮、觀望、試探階段,那么今年可能成為銀行集體進軍互聯網金融的關鍵年。
首先,從國有大行來看,中、農、工三大行在推進互聯網金融方面皆有實質舉措。
3月25日,中國銀行行長陳四清詳細闡述了中行的互聯網金融思維。2014年,總行成立了網絡金融部,統籌集團網絡金融創新和業務發展,通過搭建大數據應用、虛擬支付、基礎云服務、開放平臺四大基礎設施平臺,圍繞跨境、小微、社區、民生四個重點,共推出29項網絡金融創新產品,形成覆蓋網絡“支付、理財、融資、跨境、產業鏈、O2O綜合服務”六大業務線的完整服務體系。
農業銀行的業績發布會也報告了該行推進互聯網金融戰略的進展。2014年,農行專門設立互聯網金融推進工作辦公室,作為專職的戰略實施推進機構,并初步完成互聯網金融綜合服務平臺——“磐云平臺”的建設,形成了集支付結算、數據網貸、投融資中介、繳費理財和網購為一體的全業態網絡金融產品及服務基礎架構。同時農行也在探索農村互聯網金融服務,集融通、融資、融智、融商于一體的三農“四融”服務平臺也在甘肅試點。
面對利潤增長放緩的趨勢,工行董事長姜建清在3月26日的業績說明會上表示,互聯網金融、國際化、金融創新等給商業銀行帶來了戰略機遇。工行甚至打破原有銀行業發布會的傳統模式,行長易會滿親自站臺,以模仿蘋果新品發布的模式推出了工行的“e-icbc”互聯網金融品牌,詳解了工行互聯網金融的“三大平臺+三大產品線”。
三大平臺,不僅包括B2B、B2C等多類型的品質購物平臺,同時還有商家的采購平臺,在平臺之上延伸支付、貸款等相關服務。此外還推出社交平臺、投資平臺以及工行的直銷銀行,基本覆蓋消費者在任何消費場景下的需求。
工行直銷銀行也于當日正式亮相,名為“融e行”。易會滿表示,“融e行”直銷銀行平臺擁有電子賬戶開立、存款、投資、交易等核心功能。其中,存款包括定期存款、通知存款和一款“節節高”產品;投資包括工銀瑞信[微博]薪金貨幣市場基金、工銀安盛財富寶;交易類服務則提供黃金、白銀、積存金三個品種的在線交易。
股份制銀行自然也不甘落后。中信銀行副行長曹國強透露,2015年將正式推出直銷銀行以及建設智慧社區O2O平臺。跨界合作方面,進一步加強與電子商務平臺、電信運營商、第三方支付機構之間產品、渠道、數據的合作。
加上已經介入互聯網金融領域的招行、興業、民生等股份制銀行,今年銀行業向互聯網金融的滲透將陣式大開。
業務分拆趨勢
將更加市場化的業務分拆出來,成立獨立子公司,這不只是銀行提升估值的一個手段,也是在大資管時代抵抗傳統業務經營狀況不佳的重要抉擇。
3月27日,光大銀行分拆理財業務的消息終于落實,其《關于設立理財業務獨立法人機構的議案》獲董事會通過,“同意本公司全資設立理財業務子公司,該事項須報請監管機構審批”。
據了解,銀監會在今年的工作重點中提出,支持銀行進行業務治理體系改革,重點強調根據不同業務特點,分別實行子公司制、業務條線事業部制、專營部門制和分支機構制改革。
如信貸、存款等業務科繼續實行分支機構經營制,重點研究柜面服務模式的轉型問題;信用卡、理財、私人銀行等業務可推行條線事業部制,由總行事業部統一設計產品,其他部門和分支行只負責產品銷售;同業、投資等業務可實行專營部門制,由法人總部建立專營部門單獨經營,其他部門和分支機構不再經營;信托、租賃、基金等非銀行金融業務,實行子公司制,獨立經營,嚴格建立“防火墻”。
銀監會相關人士介紹,目前已有一些銀行進行事業部制改革以及試點特色業務專營部門制,一些公司打出了特色業務品牌,所以銀監會將支持更多的銀行進行業務治理體系改革。
這項業務治理體系改革的基本出發點是,在鞏固金融機構前中后臺分設的基礎上,為銀行集團化發展服務。
以此來看,光大銀行[微博]設立理財子公司,或僅僅是各家銀行拆分的冰山一角。中金公司此前發布報告稱,光大銀行和平安銀行是可能率先試點銀行理財業務分拆的銀行,且兩家銀行被分拆業務在現有市值中占比最高。中金預計,興業可能會率先進行互聯網金融相關業務的拆分。而在信用卡方面,光大、平安、招行較有優勢。
在招商銀行業績發布會上,行長田慧宇也表達了對業務分拆的關注和可能性。他打了個比喻稱:“豬肉分為大排、小排、紅燒肉還有糖醋排骨來賣,整體加起來肯定比一頭豬的價格貴。”
但是,分拆業務的推進仍受現有《商業銀行法》掣肘。按照現有《商業銀行法》的規定,銀行不能投資非銀機構,除非得到國務院的批準。為了適應新的經營需求,《商業銀行法》正在征求意見,準備修訂。
金融業創新層出不窮,行業發展面臨挑戰與機遇。銀行頻道官方公眾號“金融e觀察”(微信號:sinaeguancha),將為您提供客觀及時的新聞精粹,分享獨家、深度、專業的評論點睛。
已收藏!
您可通過新浪首頁(www.sina.com.cn)頂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過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