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蕭然
“銀行是弱勢群體。”中國建設銀行行長張建國4日的發言引發現場哄堂大笑。看到此說,想來場外大笑的人更多。
銀行,弱勢群體,在很多人眼里這是兩個完全沒有關聯的名詞,甚至有點風馬牛不相及。有網友曾如此吐槽中國銀行:網銀被盜了,儲戶自己負責;ATM機取出假錢,銀行無責任;ATM機故障多吐錢,儲戶被判刑……
帶有調侃的語氣中暗含著網友眼中銀行的強勢形象。不僅網友如此看,僅就數據來看,銀行也一直是財大氣粗。據最新財報數據顯示,全球利潤最高的公司是中國工商銀行,蘋果為全球第二。全球最賺錢公司來自十大公司,其中七個是能源公司,六個是銀行,四個銀行總部皆在中國。
如此強勢的形象,如此財大氣粗,何來弱勢之說,何況之說出自中國四大銀行之一的建行行長之口,引來哄堂大笑在所難免。不過,從另一方面來看,此說并不僅是笑話,堂堂一行之長,決不會信口雌黃,或許他另有苦衷,從另一個視角真實地揭示了銀行業光鮮靚麗的外表下真實的生存現狀。
綜合來看,銀行業的現狀可謂內憂外患:金融改革的大幕已經拉起,貸款利率的下限早在2年前就已經放開,利率市場化只剩存款利率上限臨門一腳。銀行攬存壓力與日俱增,銀行間的攬存大戰愈演愈烈;外部的壓力同樣不容小覷,互聯網金融正掀起新一輪的金融大戰,自近兩年崛起的支付寶[微博]到今年的紅包浪潮,互聯網公司可謂搶盡了風頭。走在互聯網金融前列的為何是兩家互聯網公司,而不是金融體系中根系更深的國有銀行?這讓人深思。長遠來看,民間金融是國有銀行的另一支勁敵,民間金融近兩年所掀起的金融風暴已讓國有銀行嘗到了苦頭,未來崛起后所帶來的長期影響同樣不容國有銀行忽視。
數據顯示,國有行業在高額利潤背后的不良貸款指標同樣驚人。銀監會的數據顯示,2014年上半年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不良貸款余額是6944億元,較去年末上升1023億元,已經超過2013年全年不良貸款增加規模的992億元。
也就是說,在金融改革浪潮、互聯網金融和民間金融等多種力量的沖擊下,國有銀行業的黃金時代正一去不復還,如果不及時轉型,銀行業的盈利能力將日漸下滑。銀行業雖還難以說是弱勢群體,但在利潤空間減少、生存空間壓力逐漸加大的情況下,銀行還想成為一個強勢壟斷行業,已變得不可能。銀行行長自言銀行為弱勢群體,看來絕不是笑話那么簡單,它從另一方面反映了銀行所面臨的生存壓力以及未來堪憂的前景。
已收藏!
您可通過新浪首頁(www.sina.com.cn)頂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過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