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革軍
這是我國現代發展史上波瀾壯闊的時期。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以非凡的膽略和歷史擔當,用短短兩年的時間描繪了未來中國發展的壯麗藍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行政、全面從嚴治黨,日益成為國人的共同行動指南。人們對我國未來發展的方向、目標和格局更加清晰。
政策方略確定以后,執行就成為改革成敗的關鍵。讓好的改革政策落地生根、進而形成新的體制和機制依然任重道遠,迫切需要廣泛凝聚共識,著力解決改革的執行力問題。正如黨中央反復強調的那樣,通過加強責任、形成合力,使改革政策真正落地。
當前政策實施中梗阻和拖沓現象還大量存在,其原因有多種:改革本身十分復雜,往往牽一發而動全身;改革具有長期性,短期內難以量化和比較;改革涉及既得利益調整,故而阻力重重;改革多以政策要求體現,而不是以法案形式推進,硬約束不夠;改革缺乏明確的時間表,快一點、緩一點,輕一點、重一點難以有效約束;一些部門、一些環節、一些人存在不愿擔當、不敢擔當、不能擔當的問題;如此種種。這其中既有客觀因素也有主觀因素。但不論何種情況,這些問題都是必須克服的瓶頸。
毋庸回避,在我國經濟和世界經濟再平衡的雙重壓力下,國內改革需要適應內外新常態。復雜的環境考驗著我們的定力、智慧和韌性。改革涉及政府的公信力和治理能力,涉及國際競爭力,涉及每個國人的福祉,把握好窗口期和執行力尤為重要。
當前,需要營造良好的改革氛圍。好的改革氛圍包括有效溝通、政策激勵、法律保障以及社會的開放包容。有效溝通是政策實施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何種經濟體,在重大改革政策出臺前,都重視媒體、智庫的溝通和引導,讓公眾充分了解改革的利弊得失,從而最大限度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支持改革、參與改革、投身改革。這種軟環境建設與改革本身同等重要,從一定意義上講也是生產力。我們要適應經濟新常態,以法制思維認知和解決改革進程中的矛盾,保持改革理念的一致性和包容性,引導和鼓勵創新、創業、創造,為改革營造寬松的社會環境。
完善治理是提高改革執行力的保障。利用我國的制度優勢,通過適當的安排明確相關部門在推進改革中的主體責任,落實分工和傳導,保持改革協同性等有助于各項改革政策真正落地生根。同時,對每項改革要有頂層設計,有明確的目標、措施和時間,并定期作出評估,以增強改革的透明度和硬約束。
堅持問題導向是有效解決矛盾的關鍵。一些經濟運行中的老問題之所以長期得不到解決,根本原因在于沒有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還有就是患得患失,缺乏足夠的責任擔當。堅持問題導向,貴在貼近真實需求,貼近市場,貼近實踐,真正做到問題延伸到哪里,改革就跟進到哪里。堅持系統思維和戰略思維,避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最大限度地發揮改革的杠桿效應和引致效應。
而核心是要發揮市場的力量。脫離市場的改革不是真正的改革。市場始終是重要的機制和手段,是解決問題最有效的力量。相信市場,依賴市場,用市場創造市場,用市場化解矛盾,可以解決扭曲,優化資源配置,讓一切要素的活力競相迸發。而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重中之重是加快和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加強公共產品建設,并以此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
已收藏!
您可通過新浪首頁(www.sina.com.cn)頂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過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