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王亞亞
沉舟側畔,千帆競發;病樹前頭,萬木萌春。無論是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集聚的泉州,還是世界工廠所在地的東莞,都開始出現產業轉型升級的好兆頭。
一個是草根起家、小本經營、傳統產業的集聚地,一個是資金密集、流水線發達、世界一流公司身后的廠房重地——泉州與東莞,兩座處于東南沿海的城市,都是中國外貿發展的風向標。2014年第一季度,我國進出口總值5.9萬億元人民幣,比2013年同期下降3.7%,貿易順差收窄60.9%,無論是全國整體數據,還是傳統強省數據,都出現了較為明顯的下滑。外貿整體進入下行通道的說法因此不絕于耳。在此背景下,本刊編輯部特派記者分別奔赴泉州、東莞兩地了解外貿企業發展的實際狀況。
在緊湊的調研、走訪之后,記者發現,無論是泉州還是東莞,外貿企業都面對著很大的經營挑戰:外部需求不夠穩定,內部勞動力成本不斷提升……種種因素困擾著企業的發展。但是沉舟側畔,千帆競發;病樹前頭,萬木萌春。無論是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集聚的泉州,還是世界工廠所在地的東莞,都開始出現產業轉型升級的好兆頭。
在泉州,記者看到當地的中小企業扎根實業,在方寸之間打拼市場。泉州的外貿企業大多掌握了產業鏈條上的所有環節,在市場需求的牽引下,從新品研發、客戶拓展再到銷售渠道再建,它們摸索出一條內生性的轉型升級之路。在精英個體自我闖蕩樹立起楷模之后,中小企業正群起而效之。盡管在轉型升級的道路上,依靠自身積累的泉州本土企業的步子邁得有些慢,但點滴的積累,亦讓作為“價格戰”最容易爆發的、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集聚地的泉州,能夠生存發展下去,甚至出現了一批逆勢而上的企業。
而東莞則在金融危機之后邁開了“騰籠換鳥”的步伐。此次東莞之行也讓我們看到了“騰籠換鳥”初始的一抹陽光:“三來一補”加工貿易企業轉為獨立法人,低附加值的服裝、玩具產業漸次隱去,資金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的項目不斷開工投產,并開始形成產業集聚效應。整體來看,資金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的產業項目,保住了東莞原有的外貿蛋糕,高產值的企業依然是東莞外貿的主力軍;在外貿存量沒有縮水的前提下,不少東莞企業已經從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純粹的代工生產)過渡到ODM(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r,具有自主設計研發能力的代工生產);在電子產品、IT制造行業,東莞擁有頗具分量的話語權。
泉州與東莞,兩種不同的轉型之路:前者更多是依靠內在的自我積累,相對緩滯;而后者主靠外部力量植入,相對疾勁。二者培育出了不同產業的集聚、協同效益,但都開始嘗到轉型升級的甜頭。
在中國外貿大軍整體減速換檔之際,泉州與東莞之行讓記者看到,在生存與發展的道路上,中國外貿企業沒有簡單地坐、等、搬,也沒有停止行動。盡管目前中國外貿企業仍處在階段性的低谷,但從長遠看,這些低谷正在為產業的結構性調整構筑堅實的基礎。未來的產業發展將以此為新起點,推動中國的外貿乃至整個中國經濟實現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
已收藏!
您可通過新浪首頁(www.sina.com.cn)頂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過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