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信托有限公司總經理 石俊志
在研究和制定貨幣法規和貨幣政策時,充分地借鑒中國古代各王朝貨幣法規和貨幣政策的經驗,避免中國古代歷次由于貨幣法規和貨幣政策制定失敗而造成的經濟危機和社會動蕩的災難重演。
通過從法律制度的角度進行觀察,我們可以將中國古代的貨幣分為兩種,一種是法定貨幣,另一種是非法定貨幣。中國古代的法定貨幣又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稱量貨幣,另一類是非稱量貨幣。法定的稱量貨幣主要有黃金和白銀,它們依靠自身的價值和法律的保護行使貨幣職能。法定的非稱量貨幣主要有銅錢和紙幣,它們依靠朝廷的信用和法律的保護行使貨幣職能。中國古代的非法定貨幣種類很多,主要有布帛和糧谷,它們是中國古代歷代朝廷收租課稅、支付官俸、發放軍餉和賞賜臣子、戰士的主要手段,也是歷代朝廷財富儲藏的主要內容。更重要的是,谷帛和糧谷還是民間自發形成的價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儲藏手段。但是,中國古代的非法定貨幣的流通,不在法律管轄之內。因此,非法定貨幣不屬于貨幣法制史研究的范疇。貨幣法制研究的主要內容是法定貨幣,特別是法定非稱量貨幣,即銅錢和紙幣。
元代至元年間的紙幣及其印刷雕版
中國古代的銅錢大體上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紀重錢,另一類是通寶錢。中國古代全國統一流通的紀重錢,主要有半兩錢和五銖錢兩種形態,其面文極其簡單,半兩錢只有“半兩”二字;五銖錢只有“五銖”二字,所以能夠跨越朝代持續流通。中國古代全國統一流通的通寶錢可以分為三種主要類型:一是唐代的開元通寶錢,二是宋代的年號錢,三是明清兩代的制錢。通寶錢面文復雜多樣,不再銘文重量,而是銘文朝廷年號、國號或吉語,并加之“通寶”、“元寶”或“重寶”等字樣。
中國古代官方發行的紙幣主要有五種類型:北宋的交子、南宋的會子、金國的交鈔、元朝的寶鈔和明朝的大明通行寶鈔。中國古代最早出現的官方發行紙幣是北宋的交子。交子本由四川民間百姓發行,用來代替鐵錢流通。百姓發行交子難以持久,發行者不久財衰,交子不能兌現,就發生了訴訟。朝廷下令將百姓發行的交子收歸官營,以朝廷財力支持交子的流通和價值的穩定,就形成了官方發行的紙幣。交子被收歸官營,朝廷制定了四項相關法規制度:一是發行限額制度;二是發行準備制度;三是定期界兌制度;四是流通區域限定制度。在如此完善的制度下,北宋交子的價值十分穩定,有效地支持了北宋商品經濟的發展和繁榮。北宋末期,宋徽宗為了攻打西夏而大量增發交子,使交子的流通數量遠遠地超過了法定的限額,結果引發了嚴重的通貨膨脹。于是,宋徽宗改交子為錢引,以增加百姓對紙幣的信心。但是,沒有等到紙幣的價值穩定下來,北宋王朝就在金國的軍事打擊下滅亡了。宋徽宗的兒子趙構在江南建立了南宋王朝,當地百姓發行紙幣會子。趙構將會子收歸官營,會子便成為南宋王朝官方發行的紙幣。此時,攻占了北方中原地區的金國已經開始發行交鈔。金國發行交鈔,沒有實行發行限額制度,且采用錢鈔兼行,鈔制混亂。到了金國晚期,朝廷發行交鈔數量過大,出現了嚴重的通貨膨脹,導致了金國的經濟崩潰。趁此機會,南宋王朝聯合蒙古國攻打金國,將金國消滅。宋朝大臣吳潛在總結金國滅亡的原因時說:“金人之斃,雖由于韃,亦以楮輕物貴——其末也,百緡之楮,止可以易一面,而國斃矣。”他的意思是說,金國滅亡的直接原因是由于蒙古的攻打,但其中也有紙幣貶值的原因。金國末期,十萬文紙幣只能買一碗湯面,在這種經濟崩潰的情況下,金國就滅亡了。宋蒙兩國聯合擊滅了金國之后,蒙古國立刻就發動了攻打南宋的戰爭。隨著蒙古大軍的南下,南宋王朝統治的地區越來越小。中統元年(公元1260年),忽必烈在北平即位大汗。當年,忽必烈發行了蒙古政權自己的紙幣——中統寶鈔,同時禁止黃金、白銀和銅錢作為貨幣流通。于是,中統寶鈔成為忽必烈統治地區唯一合法流通的貨幣,元朝從此確立了單一紙幣流通制度。朱元璋率領紅巾軍趕走了蒙古侵略者,建立了大明王朝,開始發行大明通行寶鈔。但是,明王朝沒有實行紙幣發行限額制度,紙幣發行數量過多,不久就發生了嚴重的通貨膨脹,結果百姓不再使用紙幣。正統元年(公元1436年),明英宗下令解除白銀之禁,白銀一躍成為主要的流通貨幣,銅錢則成為白銀貨幣的輔幣,明清兩朝的銀兩貨幣制度從此確立。
中國古代的紙幣依靠朝廷的信用行使貨幣職能,大家普遍都能夠理解。中國古代的銅錢依靠朝廷的信用行使貨幣職能,卻是一件比較令人費解的事情。
為攻打西夏,宋徽宗大量增發交子,結果引發了嚴重的通貨膨脹。圖為宋徽宗畫像
秦始皇時期的《金布律》和西漢初期呂后頒布的《錢律》是中國古代最早的銅錢貨幣立法,我們發現其中包含了三項基本原則:一是禁止百姓鑄造銅錢;二是禁止百姓銷毀銅錢;三是百姓不得拒絕接受朝廷鑄造的不足值銅錢。中國古代最早時期銅錢貨幣立法的三項基本原則,確立了銅錢的信用貨幣性質。朝廷可以依靠本身的信用,鑄行不足值的銅錢,并依靠法律的力量,使不足值的銅錢按照法定價值行使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職能。
銅錢的信用貨幣性質,使中國古代各王朝獲得了通過調節銅錢輕重大小來實施貨幣政策以實現其財政目標的能力。金銀是稱量貨幣,依靠自身的價值行使貨幣職能,所以朝廷不能通過減少金銀重量來擴大貨幣流通量。銅錢依靠朝廷的信用行使貨幣職能,所以朝廷可以通過減少銅錢重量來增加銅錢的鑄造數量,從而擴大貨幣流通量。當朝廷對銅錢實行減重,減到無可再減的程度時,就發行虛幣大錢,以一換多地收回市場上流通的減重小錢,使銅錢的減重過程在新鑄虛幣大錢的基礎上繼續下去。朝廷將銅錢減重和鑄行大錢的措施交替使用,就使銅錢的信用化過程具備了可持續性。隨著朝廷對銅錢實施減重措施,銅錢的銅金屬貨幣性質不斷削弱,而其信用貨幣性質便不斷增強。
朝廷運用銅錢實施貨幣政策,主要發生在紀重錢流通時期,即自秦漢至隋唐時期。漢文帝的臣子賈山說:“錢者,亡用器也,而可以易富貴。”賈山認為,錢是王者的統治工具,用來調節社會財富的再分配。賈山的思想對后世貨幣立法及貨幣政策影響深遠,中國古代各王朝均運用貨幣政策手段,調節社會財富的再分配。唐太祖李淵鑄行開元通寶,紀重錢制度轉為通寶錢制度,銅錢的性質有所變化。此后,宋金紙幣流通逐漸廣泛,銅錢作為實施貨幣政策手段的功能便逐步地被紙幣所替代。到了元代,出現了單一紙幣流通制度,紙幣就完全取代了銅錢,單獨地承擔起實施貨幣政策手段的功能。
書 名:中國貨幣法制史話
作 者:石俊志
出版發行:中國金融出版社
版 次:2014年1月第1版
印 次:2014年1月第1次印刷
ISBN:978-7-5049-7228-6/F.6788
中國古代的貨幣立法,不僅賦予銅錢信用貨幣的性質,而且使銅錢具備了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的能力。通貨膨脹是指社會貨幣流通總量大幅度增加,超過了市場的客觀需求,而引起的貨幣購買力的急劇下降。許多現代學者認為,通貨膨脹是與紙幣流通有著密切聯系的經濟過程。因為只有在紙幣流通的條件下才可能出現通貨過多并從而引起紙幣貶值的現象。在金屬貨幣流通條件下,過多的鑄幣會自發地退出流通形成寶藏,因此不會發生通貨膨脹。這一學說,對19世紀歐洲流行的金本位貨幣制度是符合的,因為金本位貨幣制度規定了百姓自由鑄造黃金鑄幣的原則,所以鑄幣過少時可以通過百姓鑄金為幣而得到增加,鑄幣過多時可以通過百姓毀幣為金而得到減少,從而使鑄幣總量自發地符合市場的需求。但是,中國古代的銅錢在全國統一流通的初始就確立了三項貨幣立法原則,百姓在銅錢過少時不能使用銅金屬鑄造銅錢,在銅錢過多時也不能將銅錢銷毀為銅金屬,所以不能形成銅錢總量適應市場需求的自發性調節機制。銅錢在中國古代多次出現過通貨膨脹,嚴重時一石米可以賣到一萬枚銅錢。銅錢在中國古代也多次出現過通貨緊縮,嚴重時百姓賣兒賣女,換取銅錢來繳納朝廷的稅賦。然而,正是這三項貨幣立法原則的確立,使中國古代各王朝能夠通過運用銅錢鑄行和調節銅錢輕重來實施社會財富再分配。法律禁止百姓鑄錢和毀錢,又規定各級官府和百姓都不能夠對朝廷鑄造的輕重大小不等的銅錢進行選擇,這就給朝廷鑄造的銅錢賦予了不足值流通的能力。于是,朝廷可以通過銅錢減重或鑄造虛幣大錢,將社會財富部分或大部分收斂到統治者手中。但是,過度地使用貨幣手段從民間斂財,會引發嚴重的通貨膨脹乃至社會經濟衰退甚至社會動蕩。然而,正是統治者運用貨幣手段斂財的沖動,結合商品經濟發展的大潮,推動了中國古代貨幣形態的發展和變化。
中國古代銅錢的信用貨幣性質與紙幣的信用貨幣性質相同,銅錢和紙幣只是制造材料不同,并無本質上的區別。澄清了這一點,我們就可以在當前紙幣流通條件下,研究和制定貨幣法規和貨幣政策時,充分地借鑒中國古代各王朝貨幣法規和貨幣政策的經驗,避免中國古代歷次由于貨幣法規和貨幣政策制定失敗而造成的經濟危機和社會動蕩的災難在當今社會重演。
(本文節選自《中國貨幣法制史話》緒言中部分內容,題目為編者所加。作者為國民信托有限公司總經理)
已收藏!
您可通過新浪首頁(www.sina.com.cn)頂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過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