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銀行業分析師指出,投資理財直接融資工具比例可高達70%,意味著銀行在投資非標準化債權資產方面更有空間。
理財周報記者 宋佳燕/深圳報道
上周,首批銀行資產管理計劃面世。來自工商銀行、交通銀行、興業銀行、浦發銀行的資產管理計劃紛紛開賣,上限合計116億元。銀行親自上陣,將明顯改寫資產管理領域通道業務格局。
首批四家銀行資管計劃面世
10月16日,工商銀行在其官網正式推出“中國工商銀行超高凈值客戶專屬多享優勢系列產品——“工行理財管理計劃A”,揭開首單銀行資產管理計劃的面紗。
根據其產品說明書,發行規模為75億元,募集期為10月15日到10月20日,預計于10月21日正式成立,期限為三年,面向個人超高凈值客戶(凈資產達600萬元以上)銷售,認購起點為10萬元。
投資方向上,投資債券、債券基金及國債期貨、貨幣市場基金、同業存款等高流動性資產比例為10%-90%,投資新股及可分離債申購、定向增發、股票型證券投資基金等權益類資產的比例為0-10%,投資理財直接融資工具即債權類資產的比例為0-70%。
工行表示,此資管計劃為開放式產品,每月開放一次,存續期2年,可公告延期。值得注意的是,工行重點提示,此資管計劃屬于非保本浮動收益類型,管理機構僅以理財管理計劃財產為限對理財管理計劃份額持有人承擔責任,不承擔以自有資金向理財管理計劃份額持有人分配或墊付相應投資本金和收益的責任。這意味著銀行將擺脫“剛性兌付”的緊箍咒。
一位銀行業分析師指出,投資理財直接融資工具比例可高達70%,意味著銀行在投資非標準化債權資產(下稱“非標”資產)方面更有空間。
過去幾年,銀行理財資金基本無人監管的狀態下野蠻生長,規模急速膨脹,數量超過9萬億元。為降低銀行內系統風險,銀監會曾于2013年3月25日出臺《關于規范商業銀行理財業務投資運作有關問題的通知》(即“8號文”),要求銀行投資非標產品的規模不得超過理財產品總規模的35%或總資產的4%;同時要求理財產品必須與投資的資產一一對應,對每個理財產品單獨管理、建賬和核算。
“初期100億元試點規模相對理財9.08萬億元的存量有限,未來試點規模能擴大至多少取決于監管態度,8號文仍對現階段的理財業務構成限制。”民生證券認為。
目前參與試點債權直接融資工具和銀行資產管理計劃的首批銀行包括11家,分別為工行、建行、交行、平安、民生、光大、中信、浦發、招商、興業,以及渤海銀行。
其中,興業銀行萬利寶理財管理計劃第一期第1款首發規模上限為30億元。交通銀行人民幣理財管理計劃2013年第一期,募集下限為0.4億元,上限是1億元。浦發銀行月月享盈理財管理計劃,規模下限5000萬元,上限10億元。
信托通道業務受沖擊
此前,銀行的理財資金通過信托、券商資管、基金子公司等通道進行投資。尤其是大部分投向非標準債權類理財產品,通過信托、券商等通道進行,投資風險始終留存在銀行。
銀監會對銀信合作的態度一直較謹慎,早在2010年已出臺《關于規范銀信理財合作業務有關事項的通知》,要求商業銀行和信托公司對存量銀信合作的理財業務加強管理,其中信托公司融資類業務余額不得超過銀信合作業務余額的30%。
對信托公司而言,通道類業務技術含量低,回報率也低,但卻是做大資產規模的便捷方式。近幾年,通道業務一直是各家信托公司資產規模增長最主要的業務。銀信合作業務也始終打“擦邊球”狂飆。
信托業協會的數據顯示,截止到今年二季度末,信托資產中,銀信合作余額為2.08萬億元。而信托業內人士指出,信托公司與銀行合作的資金來源高于這一比例。
“信托、券商資管、保險資管、基金子公司通道賺的純粹是制度的錢,對項目沒有選擇權,銀行理財資管計劃將倒逼非銀機構的資產管理業務從被動向主動轉型。”民生證券認為。
銀行系信托被業內公認為靠制度吃飯。2012年,憑借銀行系信托公司的身份,建信信托和興業信托資產規模由十名開外一躍沖入前三。
“銀行系的信托公司說白了很多業務只是個殼,靠著銀行的大樹,何況現在大多數業務券商、基金都能做,他們受壓比較嚴重。”一位信托業內人士稱。
盡管各家信托公司通道業務的比例各不相同,但信托公司的通道業務無疑將變得十分尷尬。幾乎所有的信托公司都面臨著尋找新的資金來源的難題。據了解,中信信托、華潤信托、渤海信[微博]托等公司均已開始尋找與保險資金合作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