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銀行若達30萬億元恐致系統性風險
欄語:從提出“金融十條”到“金融監管協調部際聯席會議制度”的建立,今日中國金融改革之路且行且思。本期起,本刊聯合國內著名學術機構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推出系列訪談,解讀中國金融熱點,探討中國金融改革之路。
央行近日發布通知稱,將信托貸款全面納入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未來還將金融機構從事的委托貸款業務一并納入數據庫,有分析認為,央行此舉是為防范影子銀行過快膨脹。
對此,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金融學教授、中國金融研究院副院長嚴弘認為,如果影子銀行大規模發展,不排除有導致系統性金融危機發生的可能。
《中國經濟周刊》:目前我國影子銀行的現狀怎樣?
嚴弘:大多數人對影子銀行的具體定義各執一詞,對影子銀行整體規模的估算也不一致。原則上說,凡是通過非銀行系統產生的信貸關系都屬于影子銀行的范疇。
我國的影子銀行與國外有所不同。中國的影子銀行大多是通過理財產品或者信托產品形成,其業務形式主要包括小額貸款、信托產品、理財產品,這類業務實際上是沒有流通的證券化業務。其最主要的特點是,這些資金最終很多流向了房地產行業。
而我們看到的另一個現象是:我國中小微企業一直都存在融資難的情況。這些企業如果從銀行系統和金融市場融資,準入機制門檻較高,因此會選擇小額貸款、信托等融資渠道。
相對銀行系統來說,后者的融資成本更高,而且期限也很短,對于中小微企業來說,選擇影子銀行的融資渠道是不得已而為之,因為我們現有的正規銀行體系沒有發展到可以直接扶持中小微企業,這也是一直很難化解的難題。
《中國經濟周刊》:在一個成熟的市場上,例如美國,是如何對影子銀行進行監管的?
嚴弘:2008年美國所爆發的金融危機正是影子銀行風險的集中體現。在美國,影子銀行主要體現為一種證券化的市場產物。
其實美國的監管原來也并不得力,大多數證券化的交易是場外市場的交易,很多這類交易落入各個監管機構的夾層中,處在監管的真空,監管松散凌亂。
與之相比,中美影子銀行的相似處是都具有證券化形式。
不同處在于,美國的影子銀行可以將信貸通過證券化進行市場流通,而中國的影子銀行缺乏流動性,只能形成信托產品、理財產品。中國更多表現出隱性的借貸關系;美國則是將其重新打包進行市場流通。
《中國經濟周刊》:在現有的監管機制下,我國針對影子銀行有無進行有效監管?哪些方面尚未監管到位?
嚴弘:現有的監管還是比較零散的,銀行的理財產品、信托產品分別由銀監會的兩個不同部門監管,小額貸款主要由地方金融辦監管。這些不同形式的影子銀行受到不同部門的監管,監管力度也不均勻。影子銀行的規模相對于銀行體系來說也不同,這也直接影響到各類機構所采用的風險控制標準有所不同,從這個角度看,對影子銀行的監管缺失太多。
正因為有需求,于是就促成了影子銀行的擴張。而影子往往是陰暗的,灰色的。風險就存在于此,具體反映出來的問題就是信息披露不完全和監管機制不健全。如果影子銀行的規模較大,例如達到30萬億元左右的量級,則會有產生系統性風險的可能。
影子銀行如果大規模擴張,將來不是沒有產生危機的可能,體量越大,社會融資體系的系統性風險也會越大。這需要我們逐步對監管體系做出調整、改革,以防止這類風險的發生。(《中國經濟周刊》 記者 趙磊 | 上海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