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麗娟
在銀監會《關于規范商業銀行理財業務投資運作有關問題的通知》(下稱“8號文”)出臺4個月以后,銀監會開始對銀行執行效果進行階段性“驗收”。
近日,銀監會首次披露銀行理財投向非標準化債權資產業務(以下簡稱“非標業務”)規模。數據顯示,截至6月末銀行理財資金余額9.08萬億元,其中非標業務資產余額2.78萬億元,比8號文出臺前下降7%。
與此同時,各商業銀行紛紛出臺針對銀行非標業務的處理辦法,民生銀行在6月25日的電話會議中表示,要在8月底全部清理非標業務。在8號文出臺后的4個月時間內,民生銀行的非標業務從300億元的規模降到了120億元。
據8號文規定,銀行表外資產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信貸資產、信托貸款、委托債權等形式。在銀監會發起這場非標業務清查風暴的同時,在融資需求刺激下,有部分銀行用同業業務拆借等方式來應對清查,完美“出表”,以實現非標業務的“創新”,業內人士認為,這些創新實際為銀行針對8號文的應對之舉。
銀監會摸底抽查
消息稱,銀監會對此次檢查8號文執行情況,設定了9大檢查重點,有6項重點指向“非標”。其中,銀監會要求銀行檢查,是否比照自營貸款管理流程,對非標準化債權投資,進行投前盡職調查、風險審查和投后風險管理,并要求對“非標”資產的信息披露、余額規模、擔保/回購以及代銷其他“非標”產品的情況做重點檢查。
一位接到銀監會檢查通知的商業銀行人士向《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其實對商業銀行來說,理財賬戶資金使用情況一直都處于良好狀態,但是從監管角度看,降低風險仍是主要關注內容。“可能也是一些銀行為了業務規模擴張,把理財賬戶轉到自營賬戶,通過互買、過橋等方式反映在同業資產、其他類投資等內容,銀監會此次檢查可能更多的內容是指向這部分。”
按照上述消息稱,銀監會此次下發的自查通知附有三份表格,大部分均是摸底銀行理財資金投向“非標業務”的情況。如“××銀行理財資金投資情況表”,銀行首先需要上報今年3~7月末銀行理財資金余額;第二部分則是理財投資合作機構投資的余額,其中與合作機構非標資產的余額需要單獨明確;第三部分則是,上報為“非標”資產或股權性資產融資提供直接或間接、顯性或隱性的擔保或回購承諾余額。
記者了解到,目前銀行理財資金趨于短期化,而非標的投資則以中長期居多,期限錯配是理財資金投資“非標”資產的風險點所在。
而在8號文監管之下,銀行理財業務增速顯著放緩。來自銀監會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末,銀行理財資金余額9.08萬億元,環比增速從4月末的19.46%降至-7.38%,其中非標準化債權資產余額2.78萬億元,比4月份(規范理財投資的8號文出臺前)下降7%。
初步估算,2.78萬億元非標債權資產,約占理財產品余額的31%,占銀行業總資產比例為2%,均低于8號文要求的35%和4%兩條紅線。
警惕同業業務投資非標
雖然對于未來的趨勢,市場并沒有表現很大的擔憂,但是商業銀行對8號文的應對卻出現“招數”,新的規避模式再次出現。
一位資深銀行研究人員表示,目前一些商業銀行將銀行非標資產轉手給券商、基金、信托和保險(放心保)等第三方機構,然后再運用自有資金或者同業拆借資金將這部分轉售的非標資產接盤回來,這加劇了銀行的流動性風險。
7月5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金融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根據《意見》要求,“按照理財與信貸業務分離、產品與項目逐一對應、單獨建賬管理、信息公開透明的原則,規范商業銀行理財產品,加強行為監管,嚴格風險管控。”這主要是對之前出臺的8號文監管精神的重申,銀行理財資金投資非標資產的行為和規模將受到嚴控。
諾亞財富研究總監李要深認為,《意見》中并未提及銀行同業業務投資非標業務,原因可能是對銀行業整體影響不大。“我們預計下半年此類業務受到進一步限制的可能性較大,對單一信托的規模增長會有不利影響。”
諾亞財富8月份月報指出,在24家主要的商業銀行的2012年度報告,其中9家銀行公布了同業資產和自有資產中涉及信托資產和信托受益權的規模。如果統計同業資產和自有資產,截至2012年年底,這9家銀行持有的單一信托及受益權規模為1.1萬億元,占信托業全部單一信托資產規模(5.1萬億元)的21.6%;如果僅統計同業資產(即買入返售金融資產),那么占比為12%。
“如果下半年監管部門開始對同業資金投資非標資產作出類似8號文的限制,那么單一信托新增規模將受到影響,具體影響目前無法估計。但可以看出,雖然銀信合作在受到限制后迅速減少,銀行轉而借道同業資金投資信托資產的規模卻在增長。”李要深說。在他看來,一旦銀行同業業務涉及非標,可能會產生系統風險。
民生銀行副行長趙品璋也表示,目前正在研究下半年同業如何開展,因為市場發生變化,既有它的不利一面,同時也有很大的商機。“這塊市場還是比較大的,對我們的業務、對我們的收益影響也是比較大的,我們一是加大研究,二是加大投入,要把這塊市場進一步做活,提升在這個市場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