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劉麗娟
趙玉敏認為,我國光伏產業兼具先進制造業和追趕型產業的特征。如能加強與國外企業的合作,培育國內應用市場,我國光伏產業在未來還會有更多的發展機遇。
2011年以來,“全球阻擊中國光伏”猶如一場現實商戰版的“植物大戰僵尸”:剛剛崛起的中國光伏產業,就像依靠陽光獲取能量的向日葵;而以削減補貼、“雙反”調查對中國光伏舉起大棒的歐、美,則像具有殺傷力的“僵尸”,令尚未強大起來的“向日葵”成批倒下。光伏產業正在進行優勝劣汰的洗牌。我國光伏產業如何才能走出當前困境,未來的發展方向是什么?為此,本刊采訪了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國際市場部主任趙玉敏。趙玉敏認為,我國光伏企業已經形成較強的生產能力,兼具先進制造業和追趕型產業的特征,但創新研發能力仍不足。應在分布式能源領域加強與國外企業的合作,引進國外企業的技術與產品,培育國內應用市場,這樣,我國光伏產業在未來還會有更多的發展機遇。
C=《中國外匯》 Z=趙玉敏
C:我國光伏產業早期具有明顯的“兩頭在外”特征。據此,有觀點認為,我國在“光伏大國”光環下卻僅僅是“生產制造大國”,甚至是“電池和組件制造大國”,在這一產業的全球布局中依然沒有擺脫“世界工廠”的位置。以此來看,我國的光伏產業是否應屬于加工貿易的范疇?
Z:我國光伏產業最顯著的特征就是市場在國外,90%以上的產品出口到海外市場,屬于外向型程度最高的戰略新興產業。同時,我國光伏產業的核心技術、核心部件90%以上需要進口,生產方面對國際市場的依賴性也很大,表現出了明顯的“兩頭在外”特征。但是,我國光伏產業與傳統的加工貿易并不相同:加工貿易是國內企業在獲得國際訂單的前提下,使用從客戶進口的原材料、零部件,按照客戶的標準與要求組織生產;而我國光伏企業則具有更強的自主性與決定權,自主進口,自主生產、自主尋找市場,參與國際分工的程度更深。相比之下,光伏產業在一定程度上與進料加工模式更相近:進口和出口之間并沒有直接關系,企業自主選擇進口產品,進口清關后融入部分國內產成品,將其加工生產為一種新產品后再出口。但是,較之進料加工模式,光伏企業已經形成更強的生產能力,屬于先進制造業范疇,含有技術創新與研發成分,并具有發現市場動向、營銷與客戶關系維護、售后服務、品牌建設等綜合功能。
C:光伏企業的外向型特征使其對國際市場非常敏感,受“雙反”影響的后果也更為嚴重。您如何看待當前我國與發達國家頻頻出現的貿易摩擦?
Z:盡管歐盟內部存在不同聲音,歐盟委員會仍在6月份啟動了臨時反傾銷措施,這一結果其實也在意料之中。目前,我國商務部、行業協會等各層面都在積極推動進一步談判,以讓各方明白中歐利益與共、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聯系。同時,歐洲相關鏈條上的企業界也發出了很強的聲音,歐委會或許會發現,這樣的處理結果會造成對本地區上游企業或者其他產業鏈條上企業利益的更大損害,這種損害甚至大于本身投訴企業的利益。但WTO的規則在那里,即便從政治或者經濟上都考慮到這些問題,歐委會也不會因為其他產業鏈上的反對或政治上的一些表態而改變既有規則以及在既有規則下的裁決結果,還是要按照程序辦事。這些努力可能會影響輿論,影響稅率的高低,但征或不征卻是很難被改變的。我國出口眾多,產品從勞動密集型到新興產業都有涉及;而遭遇債務危機的歐盟目前失業率高企,為了保護本國產業和擴大就業而采取貿易保護措施,也是很正常的。尤其是近兩年各國蓬勃興起的新興產業和高端制造業,更容易成為眾矢之的。
貿易摩擦只是光伏產業受阻的外因,更值得反思的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內在思路。目前我國發展產業還是延續過去的粗放式發展模式,產能過剩突出,并且都是激烈的同質化競爭。與光伏產業存在類似問題的還有我國的風電產業:國內形成的風機制造產能已經過剩,卻沒有培育出消費市場。雖然風電產業當前沒有受到太多貿易摩擦的影響,但其未來也可能要經歷類似的產業調整過程。
C:集中在電池、組件制造領域的國內光伏企業,轉型過程中主要的瓶頸是什么?應該如何克服?
Z:根據經典的產品生命周期理論,產業創新的基本路徑是“源發國創新技術-新的產品誕生-源發國向國外市場出口產品-國外市場打開-出口國輸出技術-技術引進國成為產品生產國-產品生產國向其他國家出口”。光伏產業的發展中,我國越過了引進產品、打開消費市場的環節,直接進入引進技術生產、向外出口的階段,進而形成了當前的產業特點。能夠直接切入生產環節,使光伏產業得到發展的基礎仍是我國的勞動力優勢,類似于制造業在我國的發展。我們的企業家捕捉到了光伏產業的市場需求,但是現實環境使得他們的的創新更多集中在了過剩產能的重復建設上。我國光伏企業的創新能力與研發能力還不夠強,多數仍屬于追趕型態勢。《第三次工業革命》預測了分布式能源的機遇,在這一領域我們極有可能再次落后于發達國家。我們與發達國家的競爭并非處于勢均力敵的狀態,只有加強雙方企業的合作,才能取長補短,在未來獲得合作共贏的發展。
C:面對發達國家市場設置的障礙,國內很多光伏企業在近幾年開始轉向新興市場國家,以此來減少對歐美市場的依賴程度。這一轉變中企業需要解決的主要難題是什么?
Z:清潔能源市場在發達國家已經比較成熟,因此對光伏產品的需求是現實存在的,這也是我國光伏企業發展的原因與機遇。而光伏產品在新興市場國家也處在市場培育階段,因此,對于看好新興市場試圖大把淘金的中國光伏企業而言,能夠真正在不同的市場占有一席之地也并非易事。較之發達國家,新興市場的不利因素可能包括脆弱的電網基礎設施、缺乏融資支持、官僚主義和頻繁的項目延期,這都會成為國內光伏開發商的挑戰。此外,目前新興市場的容量除印度外,很少有需求量超過吉瓦級的,恐怕幾個中國企業的進駐,就能夠滿足當地需求。如果大量中國企業都轉移出貨目標,這些市場很容易出現飽和。實際上,國外企業都將我國視為最大的消費市場,從這一角度來說,國內的光伏企業要真正解決市場問題,首先應該重視國內消費市場的培育。
C:近幾年來,我國出臺了很多政策來啟動國內的光伏產品應用市場,您認為其中的關鍵是什么?
Z:單純依靠政府的力量,根本無法打開光伏的國內應用市場,只有政府、國內企業、國外企業、消費者幾方合力,才能共同培育出國內消費市場。光伏產品的應用主體不應局限于大中型光伏電站,要讓企業、居民也成為光伏產品的消費群體。這就要求在政府層面,對光伏產業的扶持政策不應都面向光伏生產領域,應該更多地向消費領域傾斜,比如向安裝光伏產品的企業、居民提供補貼;企業方面,要加強國內企業與國外企業的合作,借助國外企業的技術優勢,共同研發生產適合企業、居民使用的小型光伏產品;同時要提高能源的節能減排標準,加強清潔能源的理念宣傳與推廣,使消費者樹立節能減排的意識,并能在實踐中獲得實際的優惠。國內消費市場的培育還需要一定的時間與過程,因此,產能過剩的國內光伏制造企業,肯定要經歷一次行業洗牌、優勝劣汰的過程:會有一大批光伏企業倒閉,最終留下少數提前轉型、有核心競爭力的優勢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