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王亞亞
“隱形冠軍”的某些特質,比如高度創新精神、研發文化,正是當前轉型中的中國經濟所需要的。
如果不是特別的介紹,很多人都猜不到安靜、閑適的縣級市太倉竟然落戶了超過600家的外資企業,其中德資企業近190家,且這一數字還在不斷被刷新。作為中小企業發展的代表,德國一大批中小企業盡管默默無聞但極富競爭力,在眾多細分領域擁有“隱形冠軍”的桂冠。
2013年6月,本刊記者走訪了“中國德企之鄉”太倉。這里引進了多家德國本土“隱形冠軍”企業,并獲得了國內首個中德中小企業合作示范區的榮譽。他們的實踐證明,制造業并不過時,中小企業制造也大有可為。
隱形冠軍的風采
漫步在太倉街頭,這里安靜、閑適,就連太倉工業園也極其靜謐:從外面幾乎看不到廠區人影走動,也聽不到任何機器的鳴響。有的廠房甚至連門頭都沒有,一點不像生產車間,倒像是研發機構的駐扎地。
“落戶太倉的德企絕大部分分布在精密機械和汽車配件行業,其在細分領域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力,其產品都是不可替代的。”太倉經濟開發區管理委員會(下稱“管委會”)馮玉良副主任說道,從引進的多家德資中小企業身上,大家能夠看到德國制造業隱形冠軍的風采。
克恩里伯斯有限公司是專門生產汽車安全帶卷簧的。別看小小的卷簧,這家公司卻占領了世界60%的市場份額,主要是為世界排名一流的汽車廠商供貨。威格瑪機械設備公司的母公司則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塑鋼窗成套設備制造商。舍弗勒有限公司專注于汽車發動機零配件的制造,其生產的滾針軸承為上海大眾、一汽等企業配套。海瑞恩是全球汽車行業車削回轉類元件領域的領跑者,其在全球汽車汽油及柴油噴射系統領域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如今,這些隱形冠軍都在太倉建立了自己的子公司。
“2012年,我們在中國主要銷售3款產品,銷售額達1.6億元,生產產品七百多萬件,未出現任何質量問題。”海瑞恩精密技術(太倉)有限公司生產總監方超介紹說。海潤恩是家族式的小企業,在德國總部也不過是四百多人,目前僅在歐洲波蘭、亞洲太倉設有子公司,但其在汽油及柴油噴射系統領域的地位無人可及。
著名的管理學家赫爾曼?西蒙曾分析過,德國出口的真正引擎并不是西門子或奔馳這樣的巨頭,而是一些名不見經傳、卻在某一個窄小的行業里做到頂峰的一千多家中小企業。它們有不可動搖的行業地位,有穩定的員工隊伍和高度的創新精神,還有豐厚的利潤回報。赫爾曼?西蒙將其稱之為“隱形冠軍”。
筆者參觀了海瑞恩(太倉)生產車間,24小時恒溫恒濕,工人工作環境舒適。包括門衛、廚師在內,這家不到200名員工的企業2012年創下了1.6億元的收入,是德國企業“小規模、高產出”的典型代表。究其高產的原因,最根本的是技術研發實力。
“進駐太倉的德企,其自身發展的歷史短一點的有50~60年,長一點的有100~150年,大多是家族企業。它們在某個細分領域,經過長期研發創新,開創了自己的品牌,并在工藝上精益求精。這也是德國制造之所以品牌影響力深遠的原因。”馮玉良說道。
如今太倉已成為中國德資發展最好、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2008年11月,其被國家商務部和德國經濟部共同授予全國第一個“中德企業合作基地”稱號;2012年5月,又被國家工信部授予中國首個“中德中小企業合作示范區”稱號。
強大的支撐體系
德國經濟總體發展實力雄厚,其在金融危機之后,特別是歐債危機中仍表現強勁。究其原因,強有力的德國制造是根本。而與德國制造光環息息相關的,就是這些數量廣大卻默默無聞的隱形冠軍。赫爾曼?西蒙研究認為,隱形冠軍的誕生主要得益于德國強大的科研體系和雙軌制職業教育體系。
德歷屆政府十分重視制造業的科研創新和成果轉化,著力建立集科研開發、成果轉化、知識傳播和人力培訓為一體的科研創新體系。它的最大特色是個人、企業和政府的統一:科研人員出成果、企業出資本、國家出政策并負責對企業和科技界進行溝通和協調;企業承擔2/3的科研經費,剩下的1/3由聯邦政府和地方政府買單。為了使“制造科技”能夠在新的經濟環境下可持續發展,德國政府確立了三大發展目標:“綠色制造”、“信息技術”和“高端制造”。德國人始終相信一句話:真正決定企業前途命運的是研究與開發,而不是別的不能把握的客觀因素。因此,德國企業對研發投入毫不吝嗇。目前投資太倉的德資企業主要的研發中心都還設在德國總部,那里有強大的科研支撐環境。
德國中小企業的成就離不開富有活力和高水準的技術工人。在培養技術工人的過程中,德國注重推行雙軌制職業教育,即由學校和企業聯合展開職業教育。學校負責傳授理論知識,企業為學生安排到一線實習和培訓。政府對數百個職業制定畢業考核標準,以確保教學和人才質量的評判水平。
為了滿足進駐德資企業的需求,太倉市從2000年開始大力建立人才培養體系,并以德國的技工培訓方式來實施人才培養。“最初的培訓班,就是太倉市與兩家德企合作來辦,完全按照德國模式,請德國老師,用德國教材。學生70%的時間都是在車間實踐,30%的時間上理論課。”管委會工作人員介紹,首次培訓效果很明顯,培訓生在市場上很搶手。隨著進駐太倉的德企越來越多,規模越來越大,企業需要的人才也日益多元化。目前太倉市已經建立了5個不同層次的人才培訓中心,并希望最終能建立一個從藍領技術工人到高級職業經理人的完整培訓機制。
除了政府牽頭打造員工培訓平臺之外,不少太倉的德資企業也會定期安排員工前往總部培訓,短的三四個月,長的是四五年,從技術人員、財務人員到管理人員,甚至是負責公司食堂的大廚都在培訓的名單之列。
海瑞恩(太倉)生產總監方超,是一名80后。其在入職海瑞恩(太倉)之前,已經在海瑞恩集團接受了4年時間的培訓。在那里,一個德國師傅帶兩個徒弟,一邊學習語言,一邊學習技能,參與工藝開發、穩定生產、確定成熟工藝等多個環節。
“海瑞恩是中型的家族式企業,這里的員工歸屬感非常強烈。德國總部為研發中心,新產品、新工藝在德國,技術成行之后轉移至波蘭、中國的工廠。其產品主要就是針對歐洲與亞洲的市場。近兩年海瑞恩發展快速。”方超介紹說。4年時間,讓方超感受到了務實、可靠、安全、精密、耐用的“德國制造”的精髓,也讓他認可了海瑞恩的家族企業文化。如今,他已是海潤恩(太倉)一名年輕的高管。
帶給中國企業的反思
進駐太倉的德國企業大多都是家族企業。同樣是民營企業,同樣是中小企業,為什么德國中小企業發展程度如此之高,而當下我國中小企業卻頻頻遭遇困境?觀察對比德國企業與中國企業,有三個突出的區別值得關注。
其一,就是企業家的個人素質。德國推崇工程師教育,崇尚制造業文化。德國人一旦進入制造業就會一心一意做制造業,心無旁騖,專注在產品與技術本身上,而不會想著掙“快錢”。但是中國企業面臨的誘惑太多,很多中國制造業老板賺了錢,一看其他行業比較賺錢,就會轉到其他行業,很難專注下去。赫爾曼?西蒙認為,企業要想成為市場領先者,企業管理者必須有所追求,要胸存遠大的志向,以自己的勃勃雄心感染普通的員工,積極地在自己看準的領域里耕耘每一個細節,使之做到最好。
其二,管理模式。盡管德國企業主要是家族企業,但如果家族里的人不能夠勝任管理職位,企業就會聘請職業經理人或通過建立基金幫助其打理,以保留企業品牌,保障企業的正常運行。對德國企業而言,企業管理的頭號目標,就是創造利益相關方的價值。為此,企業的管理層必須照顧好社會的利益、社會的未來和企業的未來。在太倉的德企非常重視環境保護就是見證之一。
其三,制造業工人的素質。德國藍領技術工人訓練有素,這是德國雙軌制教育機制的結果。而在中國一方面是招工難,另一方面是大學生就業難,反思中國的教育機制顯然很有必要。
羅蘭?貝格曾表示,“德國模式”對中國產業結構調整有很好的借鑒。他還認為,德國的教育體系和企業的治理文化也都是中國需要認真思考的。而隱性冠軍的某些特質,比如高度創新精神、研發文化,正是當前轉型中的中國經濟所需要的。
“隱形冠軍”之父赫爾曼?西蒙在對中國制造業與德國制造業進行對比分析后指出,考慮到中國龐大的人口數字和巨大的國內市場,無論是從創造就業的角度考慮,還是從發展經濟的角度考慮,中國都應該依靠數量眾多的中小企業。
當下,很多中國企業已經具備了相當水平的制造能力,但需要在科技創新與占據終端市場上投入更多。中國企業需要在全球所有的重要市場上構建自己的銷售網絡;中國企業還需要直接與顧客接觸,而不是僅僅接受采購訂單,把這些關鍵的價值創造環節拱手讓于他人。這需要花費很多的時間和精力,企業要到不同的市場上去積累經驗、培訓人才。這個過程可能需要數十年。中國中小企業要修煉成隱形冠軍,必須成為全價值鏈的企業,研發、創新、制造、銷售、營銷每個環節都不可缺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