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4月3日電(記者吳雨、陳雯瑾)隨著11家上市銀行年報公布,銀行盈利放緩已成為不爭的事實,而往年引以為傲的中間業務也遭遇了“滑鐵盧”。不過,2012年不少銀行的理財業務卻成為增收亮點。但隨著監管加碼,不少人擔心,去年勢頭高漲的理財業務還能否一路高歌猛進。
中間業務下滑 理財增長迅猛
近年來,中間業務常以30%左右的增速為銀行業績帶來亮色。不過,去年包括大行在內的多家銀行中間業務增速遭遇“滑鐵盧”。
年報顯示,去年四大行的手續費和傭金凈收入增幅下滑至個位數,其中工行同比僅增長4.4%,較2011年39.4%的增幅差距不言而喻;而農行的增速更是較2011年下降40.1個百分點,降幅最大。
與此同時,一直以創新、活力著稱的股份制商業銀行手續費及傭金收入增幅更是下滑明顯。年報顯示,平安銀行增速下滑最快為75.1個百分點,民生銀行、浦發銀行和中信銀行分別下滑了46.28、35.67和28.29個百分點。
金融問題專家趙慶明[微博]表示,去年治理銀行亂收費等一系列政策監管措施對銀行中間業務影響不小。“但去年理財業務發展保持平穩,為銀行增收出力不小。”
年報顯示,光大銀行[微博]2012年理財服務手續費收入同比增加5.54億元,增長55.79%,對全年手續費收入的貢獻度占比超過15%;平安銀行2012年理財業務手續費收入達6.54億元,同比增長130.28%。
光大銀行零售業務部總經理張旭陽表示,在利率市場化、金融脫媒的背景下,理財產品是商業銀行,特別是中小銀行間競爭的一大“利器”,自然不敢放松。
理財風險浮出水面 監管施力治頑疾
銀監會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末,銀行業理財產品余額已突破7萬億元,較2011年末的4.58萬億元大幅增長。迅速膨脹的理財市場加快了銀行金融創新的腳步,也增加了監管的難度。
2012年,常被詬病的理財產品“資金池”風險開始浮出水面,部分銀行員工私售理財產品,個別銀行理財產品出現巨虧,接連曝光的風險已經獲得監管層重視。自2012年7月,銀監會已著手清理理財產品,對新發行的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產品實行單獨核算。
盡管多家銀行高層在2012年的業績發布會上表示,政策收緊對理財業務不會產生太大影響,但也表示出了對理財風險的擔憂。建行表示,2012年該行根據審慎原則對理財風險計提了億元準備金,并將理財作為類授信納入信貸風險管理。
日前,銀監會發文,再次重拳治理理財產品亂象,希望通過控制理財資金投資非標準化債權資產的總額,對“資金池”運作模式下的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產品加強管理。
“監管層此舉并非叫停銀行理財業務,而是采取‘先規范再發展’的方式為銀行理財業務健康發展鋪平道路。”中信銀行副行長張強表示,理財產品仍將是推動銀行創新、轉型發展的重要手段。
理財增長最終要靠質量
“目前,超過監管要求的‘非標’理財業務總量并不多,對銀行整體風險加權資產計量和資本計提等影響不大。”趙慶明說,但這類產品往往是獲得高收益的主要來源,因此短期內仍將對銀行理財收益有所影響。
年報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年末,農行非保本理財業務占比達60%以上,而中信銀行“非標”業務1515億元占整個理財產品的64%。
民生證券最新研究報告認為,新規意在引導理財業務合理增長。短期內,可能對實體經濟的資金供給產生影響,但長期來看,銀行可通過管理改進、產品創新、做大理財、調整結構等方式對沖。
“銀行理財產品是否會出問題,不在于期限錯配,而是取決于投向標物的質量。”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微博]表示,銀行應堅持低風險、穩健型的投資風格,避免出現系統性風險。
此前,不少理財顧客購買理財產品時,常會遇到理財經理也說不清“錢到底投到哪里去”的情況,往往在得到“過往產品都實現了預期收益”的介紹后,就放心地將錢交給了銀行。
“此次理財新規強調了理財的資金來源與運用對應,甚至要求每款理財產品需要有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等財務報表。加強了信息透明度,有利于實現‘賣者有責,買者自負’。”趙慶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