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上海4月3日專電 題:理財新規定影響不斷發酵 機構“謀變”或轉向資產證券化
新華社記者 王鶴 桑彤
銀監會近日下發的《關于規范商業銀行理財業務投資運作有關問題的通知》正在不斷發酵。由于對資金池業務的嚴控,造成與之相關的“通道業務”受到打擊。信托、券商、基金子公司等機構在被關上一扇門的情況下,或開始謀求新開一扇窗。
新規影響不斷發酵
新規對銀行開展理財業務的最大影響,在于非標準化債權資產的限額管理,即:控制理財資金投資非標準化債權資產的總額,理財資金投資非標準化債權資產的余額在任何時點,均以理財產品余額的35%與商業銀行上一年度審計報告披露總資產的4%之間孰低者為上限。
資深信托人士劉擎認為,監管政策將使信托作為影子銀行主渠道并賺取超額利潤的制度紅利趨于減小,這與新一屆政府領導人多次要求提高直接融資比例,降低企業負擔的主張相呼應。同時,一年以來的所謂“創新”已經迅速抹平券商與信托的業務差距,幾乎信托能干的,券商都可以干,這導致社會總融資規模無法得到有效管控。新規的目的不僅在于管控通道業務風險,更有利于總量控制。
普益財富分析師范杰說,新規的出臺的確對以騰挪銀行信貸資產的通道業務有很大影響,特別是近期規模飛速上漲的銀證合作、銀基合作。銀信合作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影響。
一位券商資產管理公司市場總監對記者表示,新規將投資標的場外業務“一網打盡”,雖然并非銀行完全受限制不能做這些業務,但需占用銀行的規模和凈資本。這有可能壓縮銀行投資場外品種的量,搶奪場內品種,從而造成理財產品收益率下降!拔募l布第二天,相關產品收益率就已全面下跌!
房地產及地方融資平臺受限
需要指出,新規對銀行資金池產品的限制,必然會影響到當下資金需求龐大的房地產與地方融資平臺。
國金證券宏觀分析師李治平預計,新規可能導致社會融資總量在二季度下降1500億-2000億元。這對基建融資形成一定壓力,地產融資也會受負面影響。
市場最直接擔憂的是即將到期的信托貸款能否展期。那些資金鏈即將斷裂的項目,原本借新還舊的通道被打壓,短期內尋找接盤資金并不容易,違約事件很可能不斷暴露。
瑞士信貸董事總經理、亞洲區首席經濟師陶冬指出,地方融資平臺違約潮可能提早到來。此前由于流動性充裕、個人理財產品好銷,2010年發出的信托基金、委托債權可以以發新債償舊債的方式度過還債高峰。一旦高風險理財產品受阻,年內也許就會有一批項目資金鏈斷裂。
亦有機構認為,新規出臺意在規范及控制金融機構的表外業務及風險,且鑒于金融政策執行時存在一定彈性,對融資市場影響未必那么悲觀。
機構或將全面轉向資產證券化
從監管思路看,新規的出臺是此前一系列監管規定的延續。從規范信貸類銀信合作業務到融資類銀信合作業務再到非標準化債權業務,可以預見在銀行利用理財產品騰挪信貸額度、變相放貸的思路沒有轉變的情況下,這類政策不會停止。
不過,有機構認為,從近年監管部門與金融機構的博弈來看,實際上存在“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現象,金融機構很可能轉而發展資產證券化產品。
信托業內人士指出,隨著新規下發,當通道式影子銀行規模收窄后,信貸資產證券化或將成為未來銀行信貸出表的重要出路。企業債、私募債需求會大幅增加,同時把“非標準化債權”變成“標準化債權”的資產證券化業務空間巨大。
李治平也認為,資產證券化是正道,所有在債券市場公開交易的品種均被視為標準產品。銀行或自己成立資產證券化產品,或借道券商專項資產管理計劃將非標資產證券化,是未來較好的變通方式。
不過,劉擎提醒,目前許多信托受益權產品在層層打包繼續證券化,這是值得警惕的風險,它將使信托產品的風險擴散而不是有效控制。同時,資產證券化業務的主要轉換形式就是私募債或者打包后的銀行間證券化產品,但目前這兩個市場割裂,債券標準、評級、流程不統一。不符合業務標準、風險較大的產品不斷增加。
在劉擎看來,金融機構應該做自己真正擅長的細分市場,而不是什么流行做什么,什么利潤大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