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采風
文/馬卓然
后金融危機時代,美國銀行業的名聲大為受挫,有關大銀行的丑聞也是頻頻爆發。但社區銀行卻能反其道而行之,受到普通消費者和小商戶的青睞。一項數據顯示,在2012年,盡管有40多家社區銀行因破產而關門大吉,美國社區銀行的信任指數卻從51%上升到55%。
這種信任的體現表現在多個方面,其中一項當屬賬戶的轉移。去年初,為了反對美國大型銀行對借記卡用戶每月收取5美元的管理費, 超過6萬名的客戶通過社交網絡發起運動,將自己存在大銀行的資產全部轉移到免交管理費的社區銀行和信用社。這項運動是轉賬趨勢的集中體現,在2011年,近560萬的美國客戶將自己的資產從大型銀行轉移到更為便宜的社區銀行和信用社,使得美國銀行CEO不得不承認,大銀行已經感覺到了5美元管理費所帶來的陣痛。
當然,并不是只有大銀行感受到了社區銀行的威脅,美聯儲亦是發覺了其在美國金融體系中的重要性。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就曾公開承認,社區銀行是美國金融體系中的重要一環,尤其是在保持社區經濟活躍和小微企業融資方面,起到了無與倫比的作用。對此,美聯儲專門成立了社區存款機構顧問委員會(簡稱CDIAC),加強與社區銀行的交流和增加政府監管力度。
大街銀行
社區銀行是以居民社區為依托,在城鄉一定的人群居住區范圍內,按照市場化原則自主設立、運作并為當地居民或中小企業提供方便快捷、成本較低、個性化較強的金融服務的小型銀行類金融機構。這里的“社區”并不是一個嚴格界定的地理概念,既可以指一個市、縣,也可以是城市和鄉村居民的聚居區域。
當然,在美國,社區銀行的邊界并不是十分的清晰,只是對小型商業銀行的通常稱謂,與跨國銀行和全國性銀行區分開來。通常來說,社區銀行具有兩個基本特點,其一是商業銀行,其二是規模較小。但即使是在規模的定義上,也存在著分歧。例如,美國業界普遍將資產總額在10億美元以下的統稱為社區銀行,而根據美聯儲的官方定義,社區銀行的資產總額范圍擴大至100億美元。
長期以來,一直到經濟危機爆發之前,大銀行和混業經營一直都是美國金融界發展的長期目標,無論是1980年簽署的《貨幣控制法案》(允許銀行之間并購兼并),還是1999年廢除大蕭條時期的《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該法案規定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業務必須分立經營),都為金融機構通過并購等手段打造混業金融體系提供法律支持,諸如摩根大通、花旗銀行、高盛等世界頂級金融實體都發展成為令人驚嘆的金融帝國。
社區銀行由于其資產規模和影響力較小,不可能創造像大型銀行那樣的規模經濟。因此,與大銀行在資本市場通過杠桿化和推出復雜金融衍生品不斷謀取暴利不同,社區銀行更多地還是依賴傳統的盈利模式——即通過吸收短期存款和發放長期貸款來賺起利差。同時,由于其以扎根社區和服務社區為宗旨,社區銀行主要以吸收社區居民和中小企業的資金作為經營資本。
這種經營模式和扎根當地的特色,讓社區銀行在泡沫經濟時代,一直處在被蠶食的角色,相當數量的社區銀行都逃不過被兼并的命運,據統計,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全美社區銀行的數量大概在15000個左右,而到現在,僅有不到一半的存活了下來。不過經濟危機的到來,讓大型銀行損失慘重,而社區銀行卻因其資產量和流動性的不足,承擔不了監管部門所規定的負債比率,從而只能堅守傳統。但正是這種傳統讓社區銀行幸免于難,在危機時代以其穩定性獲得可觀利潤,在大銀行銀根緊縮,提高信貸門檻時反而能擴大對中小企業的放貸規模。
同時,經濟危機還扭轉了人們的觀點,之前被認為越大越好的金融帝國在危機之后變得“大而不倒”,雖瀕臨破產,但政府只能拿納稅人的錢來救市。而社區銀行無論是在股權收益、壞賬沖銷,還是純利潤率上,都表現得更為穩定。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的一項數據顯示,相對于社區銀行(這里指資產量小于10億美元的),大型銀行的破產概率是其7倍之多,再加上在振興社區經濟和企業融資中所起到的舉足輕重的作用,社區銀行能夠在銀行信任危機年代重獲賞識也就不足為奇,業界更是將社區銀行標為“大街銀行(main street banks)”,與華爾街(wal-street)的那些金融巨頭遙相呼應。
關系銀行業務
正如電影《生活多美好》(It‘s a Wonderful Life)(1946年)中,信貸經理喬治。貝利為了安慰那些擔心資產安全的存款客戶,很明確的告知他們的錢都貸給了他們信任的朋友和鄰居一樣,在美國的絕大部分社區銀行都側重“關系銀行業務”(Relationship banking)。這種業務依靠人際關系,通過與借款人及其周圍知情人長期的互動,搜集借款人的個人品德及管理能力等“軟信息”,從而做出貸款決定,滿足當地居民、中小企業和農場主的金融服務需求。
社區銀行從事關系業務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也是其揚長避短的必然選擇。社區銀行以服務社區為宗旨,扎根于當地,對社區的居民和企業更為熟悉,擁有大銀行無法比擬的“信息資產”(伯南克語),并能大大解決銀行與中小企業信息不對稱的矛盾。很多大銀行由于機會成本較高、信息有限導致道德風險過大等原因,傾向于根據從財務報表和信貸報告中得到的“硬信息”來向企業放貸。這種信貸風險的嚴格把控,對中小企業極其不利,因為很多中小企業并不滿足銀行的融資要求。而接“地氣”的社區銀行,卻能通過關系銀行業務,了解客戶收入變動、支出狀況等有一定保密色彩的個人信息,從而決定貸款的發放與否。
這種基于關系的業務信息,只能在一定范圍內和一定規模內得到有效收集和傳遞,難以在一個機構龐大、層級繁多的大銀行內部得到有效實施。社區銀行扎根于當地,負債業務的來源主要為當地居民和中小企業的存款,而貸款對象亦為當地企業和個人。由于信息在一定空間內的有效傳遞性,不僅僅是銀行本身,就連銀行上游的儲蓄客戶,也可以隨時監督貸款客戶的信用標準和經營狀況。而作為社區銀行的主要融資團體的當地中小企業,其主要經營范圍也大多集中于當地,身邊的鄰居既有可能為資金借款人。因此,關系銀行業務,不僅能夠緩解中小企業貸款難的難題,也能大大減少它們的違約情況——因為企業都想在當地客戶群體中樹立一個良好的形象。
讓借款方和貸款方緊密相連,互相監督,社區銀行能夠保證一定的資金來源。知道自己金錢流向的儲蓄客戶,可以放心的將錢存入至當地銀行。有了客戶的信任,小而靈活的社區銀行可以大膽的針對融資尋求的客戶設計更多個性化的產品和服務,包括:中小企業貸款和農業貸款、較低收費的支票和一些投資產品、不同種類的樓宇按揭和消費者貸款產品,較低費用的信用卡和借記卡服務,以及自動提款機和電子銀行等服務。同時,社區銀行十分注重業務創新,為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生存下去,由過去單純經營存貸款業務轉為多元化經營,積極開發信托、保險、證券、咨詢等新業務,以滿足顧客的多樣化需求。
此外,社區銀行的發展與當地企業的經濟環境榮辱與共,其投資人亦是當地私營企業主。地區經濟活躍度越高,社區銀行的利潤也會空間越大。因此,社區銀行積極地參與到當地經濟的復蘇和振興之中,盤活中小企業的發展。而當地政府和議會亦是將社區銀行當作當地金融體系的重要力量和贏得選民支持的重要標桿。
小而不倒
近幾十年來,美國運行著一個看上去比較分化的金融體系,該體系的半壁江山由那些全球性的、效率極高的、多元化經營的金融巨頭所把持,另一半則是由數千家小型本地銀行占據,在當地社區從事著經營活動。就像眾星拱月一般,在美國,約有92%的銀行均為社區銀行,其控制的資產量微乎其微,而那些華爾街的大型銀行雖然數量極少,資產量確實咂舌。例如,全美最大的6家銀行就控制著超過70%的全國資產。
曾幾何時,人們普遍認為成為全球性的和多元化經營的銀行巨頭是正確的做法,并相信社區銀行終將被掃出歷史舞臺。但是在進來的危機之后,社區銀行得到了重新審視,甚至打造小型、本地、專業的銀行一度成為熱門話題。
如果說大型銀行“大而不倒”的話,那么,這些社區銀行卻是“小而不倒”。與諸如花旗、摩根大通、美國銀行等大型跨國銀行相比,美國的社區銀行的確小的可憐。但正如少年大衛擊敗巨頭歌利亞一樣,小型銀行以其靈活機動、扎根當地的特色,有著大型銀行無法比擬的作用。首先,從刺激經濟發展和促進就業的角度來看,占銀行業總資產的比例低于11%的社區銀行,向小企業發放的貸款卻占到全行業的近40%,這使得其在創造就業方面發揮著核心作用;另外,當華爾街的金融巨頭信譽下降,甚至是遭人痛恨之時,小型銀行卻以服務實體經濟的作風,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美國整體金融業的口碑,也讓人們找到了金融實體發展的另外一種方向。
美國金融體系的先進性,一定程度上正是體現在這種擁有“大而不倒”和“小而不倒”的多樣化之上。銀行業的成功一方面體現在資產、擴張乃至金融創新之上,另一方面卻也歸結于以人為本,回歸客戶本身并提供個性化服務的實踐之中。社區銀行雖小,卻能在服務當地經濟,解決小微企業融資以及提供個性化產品方面,有力的補充著美國金融體系的完善和發展,因此,它絕對是“小而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