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P/圖
利率最低0.8%,僅為市場利率的1/3
2013年初,郵儲銀行建立了6年的神秘堡壘被沖出一道裂口。
總行行長陶禮明被捕一案,讓郵儲銀行內部噤若寒蟬。事態進展,相關負責人一致保持緘默。然而,郵儲銀行不可能再像鴕鳥一樣,把頭埋進沙土里。更多的問題正在顯露。
這場金融地震中,涉案的還有郵儲銀行資金營運部金融同業處處長陳紅平,以及中國郵政集團黨群部主任張志春,他們共同把郵儲銀行的業務運營硬傷以及集團管理弊端推上風口浪尖。
據業內人士透露,郵儲銀行涉嫌上百億元的“地下”同業拆借業務,拆借利率最低0.8%,遠低于市場利率。而郵儲銀行引以為豪的小額貸款漸入瓶頸,郵儲銀行廣東某分行信貸業務部扣發工資已持續近一年。
打開近幾年的歷史圖景,郵儲銀行扮演集團體系內47個兄弟企業的供養者角色。2011年,郵儲銀行凈利潤231.2億元,整個中郵集團這一數據僅為209.36億元。在這背后,郵儲銀行與受寵“胞兄”中國郵政搶食存款,屢現違規內部罰款事件。
據郵儲銀行內部人士透露,銀監會已有規定,郵政集團遍布中國大小城鎮的3.8萬個經營網點,將在2013年之內,歸屬權全部劃撥給郵儲銀行。一場內部博弈正在升溫。
1 百億資金在市場上流通,利率遠低于同行
備受關注的陶禮明案已落下帷幕。新的故事從未停止上演。
2012年6月11日,中國郵政集團公告稱,“中國郵政集團公司黨群部主任張志春、中國郵政儲蓄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行長陶禮明、郵儲銀行資金營運部金融同業處處長陳紅平因涉嫌個人經濟問題正在協助有關部門調查。”
據悉,郵儲銀行行長陶禮明在湖南高速50億元的貸款中,因涉嫌違規貸款、收受賄賂、非法集資等罪,已于2012年12月底被正式批捕。
而陳紅平、張志春的調查結果至今未見公布。“陳紅平也進去了,自(去年)6月就離開郵儲銀行,不再擔任相關職務。”有與郵儲銀行進行同業資金往來的銀行相關負責人稱。目前,郵儲銀行還沒宣布新的行長人選,該行由副行長呂家進主持工作。
此次案件,真正引爆問題的是該行的巨額流動資金。
郵儲銀行2007年3月成立,由于歷史沿革問題,長期只存不貸,形成現金流異常充沛的現象。官網顯示,截至2012年10月底,郵儲銀行存款余額超過4.5萬億元,居全國銀行業第五,資產總規模突破4.7萬億元,排名全國第六。而其存貸比則多年徘徊在20%上下。如2010年的存貸比為16.7%,僅較2009年提高1.04%。
所以,當其他銀行為避免存貸比逼近75%監管紅線,想方設法拉存款時,郵儲銀行則費盡心思為巨額資金尋找出路。
“大概在2010年上半年,有資金掮客找我們談,說郵儲有很大一筆資金在市場上流通,將近100個億。他們對同業利率要求非常低,可以由接受方定,0.8%以上都可以接受,但是掮客要求3個點的回扣。”一個銀行業資深人士透露。
據調查,當時銀行同業拆借加權平均利率為2.5%以上,上述0.8%的利率僅約為市場利率的三分之一。“利率可由雙方友好協商,這一點是比較令人詫異的,我幾乎沒有遇到過這樣的情況。”該銀行人士稱。
“過了半年左右,身邊又聽到傳聞,說郵儲銀行有幾十億資金在找存放,三個點的回扣,可能是通過了層層掮客,累計的要求,如果真的吃(接受)下來的話,我相信用不到這么多,資金緊缺的銀行還是可能會接受。”上述銀行業人士補充說。他直言:“資金方是郵儲銀行,這是資金掮客告訴我們的,我們不可能直接接觸到資金方,畢竟最后沒有跟他們發生業務。就算做了,也不會留下任何文字性的東西被調查出來。至于100億元的體量,不一定全部是郵儲的。”
據了解,郵儲銀行是銀行業內少有的幾家資金凈拆出行。2007年成立后,定期存單小額質押貸款和小額貸款業務才獲批試點。一直到2008年,郵儲銀行才獲準開辦對公業務即批發業務,并于2009年初正式開展這類業務。
郵儲銀行資金運營部總經理彭作剛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在金融機構業務方面,郵儲銀行將近三分之一投入了同業市場,一躍成為國內銀行間市場最大的同業存出行。知情人士稱,“郵儲銀行起步晚,放貸能力較弱,很難對接大客戶金融系統,所以只能依賴同業拆借和批量貸款進行放貸,否則存款很難轉換成利潤。”
“郵儲銀行的資金量那么大,我們沒有想到。不過,在存款放貸能力偏弱的情況下,轉做同業拆借和批量貸款非常不利,因為很難有一個很好的議價能力。但是存款總得拆出去,這樣就容易滋生腐敗,比如靠關系拆借,甚至靠掮客拆借。”某外資銀行個人銀行負責人對理財周報記者表示,此前,他們與郵儲銀行曾有過拆借業務合作。
記者就以上情況,向中郵集團相關負責人求證,對方則表示“有關郵儲銀行的事,我不清楚”。
2 小額貸遇瓶頸:廣東某分行扣發信貸員工資一年
作為拉升郵儲銀行貸款數據的另一動力,狂奔了幾年的小額貸款業務似乎遭遇瓶頸。
2007年6月,郵儲銀行發放第一筆小額貸款。2008年初,該業務在全國范圍推廣,并成為郵儲銀行開拓農村市場的法寶。截至2012年10月底,郵儲銀行累計向縣及縣以下農村地區發放小額貸款760萬筆、金額超過4300億元,占全行小額貸款累計發放金額的70%以上。
“這么多年,小額貸款的額度都沒變,最高10萬-15萬,客戶嫌低,也嫌還款方式麻煩;而且這個業務只能做一年,當地的客戶差不多都做完了。小額貸款越來越難做。”郵儲銀行某分行客戶經理無奈地向理財周報記者表示。
近日,郵儲銀行廣東某分行的信貸員正式離職。“實際發的工資,只有原來應該發的工資一半左右,沒有別的補償,這種情況在信貸部差不多一年了,很多人都有走的準備了。”該信貸員說。
“行里有一條規定,發的工資不能超過利潤的某個百分比,去年貸款沒有利潤,工資就發不夠了。”據他介紹,“每個分行的比例不同,其他行沒有扣工資,可能是百分比沒有這么嚴格。其實整個區的儲蓄銀行貸款成績都不好。”
據多位郵儲銀行不同地區的信貸員反映,為了完成貸款任務,在與其他銀行信貸員同城競爭過程中,“吃剩飯”這種同業競爭模式越來越普遍。
“我們的小額貸款是其他銀行都不屑于做的。因為風險特高,收益又不是很高那種。”另一位郵儲銀行客戶經理陳西(化名)告訴理財周報記者:“比如來料加工企業,做鞋的,可能他只有一兩個穩定客戶,已符合我們的貸款條件,如果歐債危機這類風險,沒人下訂單,他就無法支付全部成本,只能跑路。這種其他銀行就不太愿意做,我們還是有做的。”
“可以這么說,在郵儲銀行,貸款的主要有兩種客戶,一種是在其他銀行做不了的,一種是不太懂銀行業務的。”陳西坦言。
“和當地別的銀行,比如四大行,農信社等相比,我們的業務競爭力本身比較弱,和他們業務重合度不高,我們只能通過同業合作的方式。私底下,他們做大項目,我們做小項目。”一位在華南二線城市郵儲銀行的客戶經理告訴理財周報記者:“比如票據貼現業務,100萬以下的很多銀行嫌棄金額小收益低,不會去做。我們一般都不會拒絕。”
據了解,目前郵儲銀行的個人貸款業務,主要是中小型貸款,資金金額以幾十萬為主。“和我們同一個城市的農信社,做大額的,幾千萬上億的都挺常見。”該華南地區客戶經理說。
按照銀監會的要求,目前郵儲銀行的單筆貸款業務不能超過2000萬元。這項對金額的規定,主要考慮的是銀行的放貸能力。
不可否認的是,3.9萬個“無處不有”的密集網點,給郵儲銀行帶來先天的地緣優勢,超過5億人的客戶群是郵儲銀行的難以被超越的核心競爭力。“郵儲銀行掌握大量的存款人信息數據,可以據此判斷借款人的資信、現金流、還款能力,這是其他金融機構開展小額貸款所不具備的優勢,管理成本、收集信息的成本要遠低于其他商業銀行。”一位監管部門人士曾如此評價。
據了解,從2011年開始,郵儲銀行的貸款逐漸發展為以抵押貸款為主。“現在基本上每個銀行都有抵押貸款和無抵押貸款,相比小額貸款,這個收益更高,但成效慢。”華南地區客戶經理說。
3 “風控執行人專業素質不夠”
隨著信貸規模的擴大,郵儲銀行的風險控制短板逐漸暴露。
“我們分行的調查還是比較盡職的,每個項目都會去查,但是調查人員對風險的監控能力,不一定到位。因為他們經常重復機械化的動作,拿一張表,看看庫存,看看設備,看看房子,再看看資產負債表,就放貸。每個項目不同,沒有針對性地深入了解,很容易埋下隱患。”一個郵儲銀行內部知情人士表示擔憂。
“個別分行,連基本的調查都不做,抵押品手續不全,也把款給人家劃出去。”另一個郵儲內部人士說,“有時候不是業務人員有意搞利益輸送,是他們根本不知道該怎么做風險調查。”
2011年,審計署對郵儲銀行進行審計,指出其存在“內部規章抵觸國家法規”、“違規貸款”以及“中間業務清收不規范”等一系列問題。
“風控流程和其他銀行差不多,關鍵在執行的人,專業素質不夠。”郵儲銀行內部知情人士稱,“在郵儲銀行成立的頭三年,由于大量一線員工以及不少中層干部均是由郵政系統轉崗而來,對銀行操作規則的不熟悉,導致郵儲銀行內部違規行為頻頻發生。”
陶禮明曾坦言,從人員的專業素質上看,如果說其他銀行是解放軍的第三、四野戰軍,那么,郵儲銀行還算不上“敵后武工隊”。
據了解,郵儲的一線各個崗位的員工,平均學歷低于同行,以大中專為主。“一個二線城市的分行為例,十個客戶經理中至少6個是大專以下學歷。”郵儲銀行一位客戶經理坦言。
由于人才匱乏導致的風險漏洞,在新開展的信貸、保險等業務產品中,尤為頻繁。僅在2011年底,郵儲銀行“存款變保險”問題就多次被媒體曝光。
當郵儲的信貸業務從個人貸款、農村小額貸款,進一步擴展至國內大型建設項目工程貸款時,郵儲風控系統將面臨更大的壓力。
“這兩年,郵儲也在充實風控和內審部門的人員力量,但這個并非朝夕之功,我們還需要時間。”郵儲內部人士稱。
4
郵儲銀行和郵政搶食存款
“郵儲銀行發展到今天,出現什么情況都不奇怪。”一位金融圈人士說道。在銀監會的監管分類中,郵儲銀行既獨立于政策性銀行,又不歸于商業銀行。從它誕生之日起,就注定與眾不同。
郵儲銀行脫胎于郵政匯款業務。2007年的3月20日,中郵集團把郵政匯款業務正式組建成郵政儲蓄銀行。細心的人們會發現,目前很多郵儲銀行的網點實際上就是原來的郵政局。
“郵儲銀行和郵政局分家的時候,很多人想進入銀行。當時集團內部有命令,郵局的一把手不能兼任銀行行長,只能二三把手去擔任。”所以,最終郵政局和郵儲銀行的領頭人,通常出現一個是正局一個是副局的關系,郵政和郵儲銀行,就自然形成一個是兄,一個是弟的角色。”熟悉郵儲的知情人士透露。
由于改革不徹底,目前中郵集團3.9萬個網點,并非全部由郵儲銀行控制。實際上,郵政局占領絕大部分的網點資源。銀行業務目前的分支機構主要分為兩種經營方式:郵儲銀行自營機構和郵政代理網點。對于自營機構,郵儲銀行控制力較強;而對于郵政代理網點,郵儲銀行無權干預運營。
據了解,由于郵局是個準金融機構,只能開展保險、個人金融業務,不能開展信貸和公司業務。“郵政如果有信貸或公司客戶,可以介紹給郵儲銀行,并從中獲得比銀行更高的提成。”郵儲銀行內部人士說。
更多時候,郵儲銀行和郵政在暗中較量。“郵局的錢不會存在郵儲,因為業務有重疊,經常會出現互相拉存款的現象,還會競爭代發工資、保險等業務。”熟悉郵儲銀行的知情人士稱,“同在一個集團,相比別的銀行,拉彼此的存款比拉外面銀行的更容易。這些都通過比較隱蔽的方式進行,比如先把存款從郵政取出,在郵儲開個賬戶,再重新存進去。如果直接轉賬,系統會識別,引起郵政投訴。”
據上述知情人士介紹,郵儲銀行華南某分行的行長,原來是當地郵局局長,進入銀行之后,曾試圖把原先存放在郵局的100多萬存款悄悄轉移到所在銀行,不幸被發現,內部罰款3000萬,連同客戶存款利息一并上交。
拋開金融業務,郵政局早已深深扼住郵儲銀行的命脈。目前,郵儲銀行7個董事會成員中,有5個屬于郵政,超過了董事會成員人數的三分之二。這樣的架構下,權力分裂導致經營決策科學性大打折扣。
據郵儲銀行內部人士稱,郵政集團的老總在2010年底前后的一次內部電話會議中說:“郵政的員工工資一定要比銀行的員工高,以體現我們對銀行的控制。”實際上,郵儲銀行的整體收益遠遠高于郵政。
熟悉郵儲銀行的內部人士透露,為完成改革遺留問題,提升郵儲銀行競爭力,銀監會已有相關規定,由郵政控制的所有網點將全部移交郵儲銀行全權掌控,這一任務已籌備一兩年,將于2013年內完成。
記者就上述情況,致電銀監會,銀行監管部公開電話一直無人接聽。郵儲銀行方面拒絕對本報回應。
若按計劃行動,郵儲銀行和郵政的利益糾葛極可能被燃至沸點。實際上,在整個中郵體系內,郵儲銀行扮演的是兄弟公司供食者的角色。
中郵集團盤根錯節的體系下,直接控制著47個二級子公司,包括31個地方分公司、中郵人壽保險、中郵證券、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北京中郵資產管理、北京郵票廠等。
2011年,中郵集團的31個地方分公司合計虧損約51.8億元,其中中郵證券和中郵人壽保險虧損較大,虧損額分別為6709萬元和5887萬元。盈利能力最強的是郵儲銀行,凈利潤231.2億元,整個中郵集團這一數據僅為209.36億元。
(轉自《理財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