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瑯
房貸這一話題,從來都如“霧里看花”般無法看透。
10月下旬,各地的二手樓市突然出現集體迸發現象。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地,不約而同齊齊上演“量價齊升”的景象。在多家分析機構的報告中,均稱這種現象是由于“救市政策即將到期”所致。
在各種市場消息的狂轟亂炸之下,許多購房者不明就里“慌了神”。數據顯示,北京、廣州和深圳等地二手樓市的成交量出現了較大幅度增加,環比增幅均超過20%,而上海、天津等地的二手房成交環比增幅則在10%左右。
曾有媒體報道稱,招商銀行部分地區分支機構已取消7折房貸利率優惠,首套房貸也未能幸免。但招商銀行總行隨即發表聲明予以澄清,在其之后,又有北京媒體報道稱,建設銀行將在全國范圍內抬高首套房貸的優惠門檻,只有首付四成以上,才能享受到7折利率。樓市中顯現“蝴蝶效應”——一個原本細微的“風聲”,最終被擴散成一場“臺風”。
實質進行市場一線操作的,通常是中介機構或貸款服務公司。這些聯系客戶與銀行的關系“紐帶”,總能夠敏感地感知銀行態度的細微變化,并將這些變化反饋至實際操作中。于是乎,在媒體的報道言論中,反映到市場層面的操作政策調整,便折射成為了銀行的政策主旨。
然而,在銀行層面,由于管理著多家分行、支行,“十根手指不一般長”是必然局面。舉個例子,在跨國企業云集的上海陸家嘴區域支行,與郊區偏遠區域支行的業務完成量與完成時間,勢必是不同的。
換言之,這種復雜的管理狀態,使得各銀行總行無法采取“一刀切”的操作模式。于是,注定了由下屬各家分行及支行“根據自身情況進行調節”的政策。這一狀況決定了,媒體從市場層面得到的實際性操作方式,通常會與銀行的公開口徑不符。
更深一層剖析,在今年經歷了如此巨量的放貸額度之后,各家銀行已經如期超額完成放貸指標。在沒有指標業務壓力的情況下,原本就已被通知應該合上的“門扉”,也順理成章地逐漸“關緊”。
此次房貸優惠政策逐漸收緊的過程中,不止一位業內人士曾經或明或暗地表示,那些身先士卒的銀行“領頭羊”早已完成了今年的指標業務量。言下之意,做個成績優異又聽話的“好孩子”,或許是當下最為重要的表現。那么,這種純粹市場性行為的表現,是否有必要將其“夸張”成國家政策性導向,還是值得商榷的。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陳淮曾說過,明年要出什么樣的政策,就像問醫生你們醫院有什么藥?“但我不知道你明年得什么病,所以我怎么知道明年吃什么藥呢?”這一句,倒是情理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