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周萃
國開行改革或將進入關鍵時刻。雖然國開行方面尚未發表正式消息,但據消息靈通人士透露,國開行將于近期正式掛牌成立股份公司。
去年年初召開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確定,國開行將在三家政策性銀行中率先進行改革。按照建立現代金融企業制度的要求,全面推行商業化運作,自主經營、自擔風險、自負盈虧,主要從事中長期業務。國開行改革的總體方向由此得以確立。
隨后,國務院成立了國家開發銀行改革工作小組,由人民銀行牽頭、財政部、銀監會、商務部、國務院法制辦等部門參與起草改革方案,確定國開行改革的具體操作路徑。
然而,近一年半時間已經過去,關于國開行改革的整體方案仍未正式披露。
注資→剝離不良資產→成立股份公司→引進戰略投資者→上市被視為商業銀行改革的幾個必經步驟。國開行改革會否遵循這一路徑?如果回答為肯定,那么“正式掛牌”是否意味著“引進戰投”、“上市”等后續改革行動也將提上日程并于短期內全面啟動?
重重疑問
今年春節以來,已有消息人士陸續透露,有關部門已正式批準國開行改革總體方案。消息人士稱,國開行未來定位為商業銀行,主要從事中長期業務,還可以做投行和投資業務。通過股份制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按照《公司法》成立股份公司,并可擇機上市。
然而,時至今日,關于改革的整體方案仍未經任何官方渠道正式公布。
因此,圍繞國開行改革,關于其性質定位、業務范圍、發展前景、資本金來源、金融債定位等問題存有諸多疑問。而對于這些問題的回答,或許只有待改革的具體方案正式公布后才能完全明確。
“全面商業化運作”是中央給國開行改制定的方向,但這和完全轉變成商業銀行之間不能畫等號。國開行改革后,究竟是政策性銀行的商業化運作,抑或是開發性金融機構的商業化運作,還是徹底轉型為商業銀行?
長期以來,對國開行“雙軌套利”的指責不絕于耳。作為國家的政策性銀行,國開行確實可以國家信用做支持,用較低成本發行中長期金融債券。從這個角度來看,與借短貸長的商業銀行相比,政策性銀行具有一定優勢。若轉為徹底的商業銀行,上述優勢是否會消失殆盡?可見,究竟是何種性質的商業化運作,確實是一個重大的根本性問題。
多年以來,國開行一直在平衡市場化與政策性銀行本色之間的關系。2007年國開行主動從宏觀調控的大局出發,嚴控貸款規模,全年本外幣貸款余額新增2487億元,增幅12.4%,與同期金融機構的搶放形成鮮明對照。此外,國開行還將有限的資金集中投向經濟社會發展的薄弱環節,增強國力、改善民生。作為唯一一家銀行,國開行榮獲了人民網2007年年度“人民社會責任獎”。
在政策性銀行時代,圍繞國家發展戰略和目標任務服務,推助國家產業政策落地,這些都是國開行必須履行的責任。而一旦轉變為商業銀行,這些職能是否會發生完全或一定程度的轉變?國開行原有的政策性銀行本色是否會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延續?
關于國開行改革,這是另一個不容回避的原則性問題。
國開行若轉型為商業銀行,還有許多重要的細節問題尚待明確。如股本來源和股權結構如何設計?引進戰略投資者,是境內的還是境外的,企業性質還是金融機構?是否以上市為目標?業務拓展是全面開花還是有所側重?未來是否能吸納個人存款?
在改革的疾風驟雨來臨之前,上述問題將不會得到明確且完全的解答。
爭議國家信用
國開行改革涉及的另一根本性問題是——商業化轉型后,原本享有的國家信用能否存續?
與一般商業銀行主要通過吸收存款所不同的是,國開行的資金來源主要通過在債券市場發債。作為中國債券市場中僅次于財政部和央行的第三大發債主體,國開行轉型后是否能依舊享用準國家信用,關系著其能否在債券市場上以較低的成本融得資金。
按照銀監會現行規定,長期信用評級為AAA到AA-的商業銀行,其發行金融債的風險權重為20%,評級為A+到A-的,其風險權重計為50%,BBB+到BBB-的則計為100%。國開行因享有國家信用支持,其發行的債券風險權重被計為零。由于購買主權級債券對商業銀行的資本金不會發生占用,國開行債券受到市場歡迎。
然而,受國開行商業化改革的影響,投資者的購買意愿產生變化,其投資行為更加謹慎。2007年1月,由于受商業化轉型傳聞的影響,國開行第一期金融債遭遇市場冷落,最終發行利率高達3.5%,高于市場預期40多個基點;2008年1月,國開行發行的兩只金融債券均因認購不足而延期發行。而最近發行的200億元5年期浮動利率金融債,由于投資者心態謹慎,參與熱情不高,導致其利率為一年定存利率再加75個基點,高于此前的市場預期。
國家信用存續與否已經影響到國開行的籌資成本。全面商業化改革后,國開行金融債是否還能夠享有準政府信用?學術界及業界對此存有較大爭議。
部分專家認為,以政府債信支持下的市場化發債作為主要的資金來源,是以德國復興信貸銀行、韓國產業銀行、美國聯邦國民抵押貸款協會等為代表的各國從事戰略性中長期業務金融機構的普遍做法。國際上目前還沒有僅靠金融機構的自身債信持續實現中長期業務的先例。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已經確定國開行“主要從事中長期業務”,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國開行的改革不應影響其金融債信用的連續性。
而另外一些業內人士則表示,國開行商業化改革后可以兼顧原有的國家戰略目標與自身的商業業績目標,而且完全可以依靠自身形象和經營業績來發債。
由于涉及到金融市場穩定,多數專家同意,國開行向商業銀行轉變需要一個過程,不論其國家信用是否能延續,都應保持國開行金融債信用的連續性。
十年磨一劍
1994年,作為金融體制改革的一項重大舉措,國開行得以設立。
國家組建國開行的最初目標為,以集中必要的資金保證國家重點建設,緩解經濟發展的“瓶頸”制約,對投資規模實行總量控制,加強國家對固定資產投資的宏觀調控能力。“兩基一支”是為其設定的主要政策性任務。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中國金融環境的變遷,國開行的角色扮演越來越邊緣化,政策性銀行作為財政延伸功能的歷史使命已基本結束。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財政收入占GDP比重不斷加大,財政逐漸有能力替代政策性銀行部分工作。
此外,中國產業結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以前需要政策性金融大力支持的產業,現在已經發展得相對成熟,比如煤炭、石油、天然氣和電力等行業,其融資渠道更加多元化,成為各家商業銀行信貸業務爭奪的熱點行業。與此同時,國開行的業務也開始越出“兩基一支”的傳統領域。
因此,2005年中期,央行提出,政策性銀行的經營環境已經發生變化,需要對其職能定位進行動態調整。
而早在管理層醞釀政策性銀行改革之前,國開行已經開始主動適應市場的變化。自1998年以來,國開行積極進行開發性金融的探索與實踐,堅持自主經營、市場運作、自擔風險,實現了由政策性金融向市場化的轉軌和發展。目前,該行的資產負債業務全部實現了市場化運作,已具備商業化改革的條件。
連續幾年來,國開行的經營業績始終保持優異。截至2007年底,國開行總資產2.83萬億元,貸款余額2.25萬億元,不良資產率和不良貸款率分別為0.54%和0.59%,連續16個季度實現“雙降”,累計本息回收率99.62%,連續32個季度保持國際先進水平。
2007年年初,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終于確立了國開行“全面商業化”運作的改革方向。就在這一年的最后一天,中央匯金公司決定向國開行注資200億美元。
此后,改革的進程似乎并沒有人們預想的那么快。然而無論如何,對于首家全國最大政策性銀行的改革,人們將翹首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