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N記者 袁蓉君
隨著中國金融開放步伐的加快,越來越多的外資銀行相繼來到中國拓展市場。這些銀行在中國的機遇和挑戰以及中外銀行今后競爭的重點領域是經濟金融界人士關心的熱點話題。11月1日,接受本報記者獨家采訪的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彭興韻博士和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兩位主管合伙人表示,外資銀行在中國正面臨著更大的發展機遇,中外銀行今后競爭
的重點在中間業務領域。
普華永道中國大陸和香港地區金融服務部主管合伙人卓茂文表示,得益于中國市場的發展潛力以及外資銀行所面臨的拓展客戶基礎與產品種類的契機,未來3年在中國運營的外資銀行收入有望強勁增長。
根據他負責編撰的《外資銀行在中國》調查報告,目前盡管外資銀行在中國市場所取得的成功較為有限,但是,僅僅就批售和零售市場的規模而言,作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市場,中國蘊藏著無限商機是外資銀行的共識。在接受調查的包括花旗、匯豐、法國巴黎銀行、德意志銀行等在內的35家外資銀行中,有超過70%預計2005年以及未來3年的年收入增長率至少為30%,其中6家預計2005年收入增長率超過100%。85%的受訪銀行預計今后3年的利潤將超過當前水平。
對此,彭興韻認為,由于外資銀行的基數較小,30%的年收入增長率顯然是被大大低估了。“未來3年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金融開放速度最快的時期,也是外資銀行在華業務的快速增長期”,在“寬貨幣、緊信貸”背景下,外資銀行、中國的股份制銀行等業務規模不大的銀行,其信貸增長率的下降幅度小于國有商業銀行,發展空間相對較大,“未來3年甚至5至10年規模擴張是這些銀行發展的主要任務”。
普華永道的調查報告顯示,只有少數幾家銀行開展了零售銀行業務,處于盈利不佳或虧損的狀態;多數銀行開展了公司銀行業務,但盈利不佳,而資金業務和貿易融資則盈利不錯。
對于已經進入中國市場的外資銀行而言,在中國最具吸引力的發展壯大方式是什么呢?卓茂文說,依次是自身擴展、與國內的股份制商業銀行合作、與“四大”商業銀行合作。外資銀行能否獲得管理控制權是其選擇合資拓展的關鍵因素。另外,保護海外投資者的權益及增加其在國內金融機構中的股權份額對外資銀行來說也至關重要。彭興韻則認為,外資銀行希望通過合資謀求管理控制權值得關注和警惕,畢竟,對中國這樣一個大國來說,將銀行的管理控制權交給海外的戰略投資者可能對國家的經濟、金融安全構成威脅。
規模大、實力強的外資銀行進入中國給中資銀行帶來的競爭壓力一直是人們關注的一個熱點問題。普華永道中國大陸金融服務部主管合伙人容顯文說,與歐美銀行相比,亞太銀行(不包括日本)的資本金和業務規模都大為遜色,其在本地區的強項是公司銀行業務而非零售銀行業務。因此,在未來10年內,這些銀行都不大可能對中國傳統的零售銀行業務構成威脅。“未來真正能夠與中國的銀行展開競爭的是實力雄厚的歐美銀行”。不過,由于中國的銀行在營業網點上具有星羅棋布的優勢,而外資銀行要在各省開設分行成本太高,3至5年以后才有可能對中資銀行形成一點威脅。因此,“我不擔心中國銀行業的零售業務,而對外匯、理財等高端業務有些擔心,因為外資銀行在這方面擁有較強的優勢”。他建議中國的銀行加強公司治理結構改革和風險管理,以更好地應對來自外資銀行的挑戰。
彭興韻也有類似的看法。他認為,從目前的情況來分析,未來中外銀行在存、貸款展開競爭不可避免,但外資銀行在競爭中將更多地發揮出自己在中間業務方面的優勢,而這正是中資銀行較為薄弱的環節。“短期來看,雙方在中間業務領域的競爭將會比較激烈。中國的銀行應該設法大力拓展中間業務,而在貸款業務方面,則是外資銀行試圖爭奪中資銀行的份額”,他說。
根據上述調查報告,接受調查的多數外資銀行已經開展或計劃于2008年以前開展的業務領域依次是貿易融資、公司銀行業務、項目融資、同業銀行業務和企業融資等。值得關注的是,隨著監管環境的變化,有更多的銀行打算進軍債券、私人銀行業務、個人財富管理和信用卡業務領域。
受訪的外資銀行認為最重要的三大零售新產品是信用卡、住房貸款和投資產品;最重要的批售產品是債務資本市場產品、信貸衍生/結構性產品和風險管理產品。對此,彭興韻表示,這是很自然的選擇。國內銀行近幾年在信用卡業務方面發展很快,但與發達國家相比規模仍然很小,外資銀行在這方面擁有優勢。再看住房貸款。國內銀行尤其是四大國有銀行占據了絕對的優勢。“住房抵押貸款相對于企業銀行業務來說風險較小,外資銀行的抵押貸款工具十分豐富,在利率和還款方式上為客戶提供了更多的選擇,他們到中國來自然也希望能從中分一杯羹”。另外,信貸衍生/結構性產品和風險管理產品是外資銀行的強項,中資銀行明顯處于劣勢。為避免在放開這些產品之后措手不及,他建議中資銀行抓緊時間做好準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