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金融機構掘金中國 外資銀行十年漸成正果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0月20日 15:55 南方周末 | |||||||||
從1996年亞洲開發銀行首度入股光大銀行算起,外資入股中資商業銀行今年正好進入了第10個年頭。在這段不算短的時間內,中國的16家銀行接受了19家境外金融機構不同程度的入股,外資從一開始的探路式財務投資人,慢慢轉化成參與實質經營管理的戰略投資人,他們在掘金中國的同時,也在改變著中國的銀行業生態法律法規…… □本報記者 胡天舒
英國《經濟學人》雜志在今年夏天連續刊登了一則引人注目的招聘廣告:公開招聘首席風險官1名,應聘者需具有國際知名銀行總行、地區總部或國際金融機構風險管理相關工作經驗……精通巴塞爾協議,精通現代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理論,熟悉歐美、香港、中國內地等資本市場的監管制度、運行規則和相關法律法規…… 這是10月27日即將在香港上市的中國建設銀行向全球發出的求賢廣告。“如果不是因為這個職位需要長期定居北京工作,華盛頓這邊可能有很多金融界人士會過去競爭這個職位。”國際金融公司(IFC)投資管理部高級金融官員沈炯新接受本報采訪時說。 作為四大國有銀行中第一個上市的先行者,建行在今年的6、7兩月,已經分別獲得美洲銀行25億美元和淡馬錫控股有限公司14.66億美元的入股投資。在建行主動向全球發出積極尋求頂尖金融人才信號的同時,作為一攬子交易的一部分,美洲銀行稍后也將選派50位左右的專家前來中國,為建行的公司治理、風險管理、財務管理、信用卡業務、人力資源管理等各項業務提供咨詢。 除了建行之外,入股中資商業銀行的外資或多或少都不同程度參與到了對所投資銀行的管理中。比如持有交通銀行19.9%股份的匯豐銀行,在交行IPO之前派出了中國業務總裁葉迪奇出任交行副行長;入股上海浦發銀行的花旗銀行派出了施瑞德(Richard Daniel Stanley)出任浦發董事會董事。 作為中國銀行體系改革與發展的幾乎必然步驟,外資金融機構入股中資商業銀行已然是國際金融圈最大的熱點。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有一家銀行宣布戰略合作、合資意向。而中資商業銀行引入外方高層管理者,正是目前眾多外資入股中國銀行業過程中重要的表現之一。 到目前為止,共有19家境外金融機構入股了16家中資銀行,投資總額近165億美元。被參股投資的中資銀行包括了國家大型銀行、股份制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10月9日,中國銀監會副主席唐雙寧在“2005中日經濟高級論壇”上指出,外資銀行在中國已形成以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環渤海經濟圈為核心,同時向周邊地區輻射的格局。 入門:外資參股 如果從1996年亞洲開發銀行首度入股光大銀行算起,外資入股中資商業銀行正好進入了第10個年頭。在這段不算短的時間內,中國的16家銀行接受了19家境外金融機構不同程度的入股,外資的角色從一開始的探路式財務投資人,慢慢轉化成參與實質經營管理的戰略投資人。 花旗銀行是較早參股中資銀行的外方金融集團。2002年底,花旗和浦發結成“具有排他性的戰略伙伴關系”之時,花旗不過入股浦發5%的股份,合作的重心幾乎放在信用卡業務上。今天看來,浦發和花旗聯合開發的信用卡業務總體并不強勢,但是花旗銀行仍然重視這份合作——今年9月13日,花旗銀行首席執行官威廉·羅茲在上海宣布,希望在未來幾個月內實現增持浦發銀行股權至19.9%。 “買入20%與買入5%效果肯定是不一樣的,”中國農業銀行機構業務部時衛干博士說,“大部分的外資都希望突破20%比例的上限,能夠在更深、更廣的層面展開對中國市場的開發,我記得匯豐銀行曾經提出過‘控股交通銀行’。” 安永華明會計師事務所負責銀行保險業務的合伙人劉振發分析認為,外資進入中國主要瞄準三個層次的商業銀行:一是在全國開展服務的四大國有銀行;二是可以跨省經營、目前主要集中在總部周邊提供服務的股份制銀行;三是城市商業銀行。“現在看起來每個層次都有進入,而且每個層次前來的國際銀行都特別多。” 可是,無論參股的外資多么強勢,它們始終無法突破2003年12月8日銀監會發布的《境外金融機構投資入股中資金融機構管理辦法》:單個境外金融機構購買中資金融機構股權的最高比例不超過20%,多個境外金融機構不超過25%。 中資銀行方面也希望通過引入外資,建立自己第一流的專業化管理團隊,打造健康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銀行體系。匯金公司總經理謝平在談到銀行改革時表示,要讓“股東多樣化”、“有更多的外部股東參加董事會”。 可是,在外資銀行無法獲得控股權、無法更多地參與中資銀行業務的前提下,外資是否愿意將他們的管理經驗輸入到所投資的中方銀行呢? “外資銀行如果不這樣,就沒有辦法進入中國市場。”時衛干認為。他解釋道,外資銀行進入中國的門檻相當高,外資若想在中國設立一個分支機構,不僅需要相當規模的注冊資本金,還要得到中國監管部門的批準。“如果不參股中國金融機構,中國市場他們就進不來,通過這個方式至少可以來分享一個巨大的市場。” 對此安永的劉振發也表達了相似的觀點:“現在外資銀行去向中國政府申請一個銀行牌照,幾乎是不可能批下來的。所以不如即刻從現成的中資銀行里面找一個相對質量比較好的,參股進去,這條路相對是比較容易的。” 除了直接進入中國的門檻比較高之外,勿庸置疑,外資入股中資銀行有直接經濟利益。從交行和建行上市的經驗來看,外資大股東剛開始進入的時候成本似乎很高,但是等到上市以后,外資所持的股份則有很大的溢價空間。甚至只要過了禁售期,轉手先前所持股份,這些外資股東都可以獲得巨大的收益。 還有一種情況是,大多數外資銀行對中國市場相對比較陌生,外資對于中國市場還處于想要又不敢要的心態。當有幾家先牽頭沖進來建立在華業務,立刻產生“羊群效應”——如果自己不來會不會失去機會呢? 已經有一些歐洲銀行選擇參股在一些小的地區銀行。比如德國投資與開發有限公司(DEG)和德國儲蓄銀行國際發展基金(SIDT)入股南充市商業銀行、澳洲聯邦銀行收購濟南市商業銀行11%的股權。他們相信,無論如何,20%的上限并不代表永遠不可能改變,地區銀行也并不意味著明天就不可能跨市、跨省營業。 浦發銀行董事會秘書沈思認為,對于入股者來說,雖然權益在擁有控制權的情況下才可能更高,但是外資進入中國最重要的是獲得話語權,那么惟一的途徑就是入股中資銀行。就浦發內部來看,雖然花旗只占5%不到,它卻在風險、財務、IT、人力資源等管理問題上給予了浦發很多支持,浦發銀行每年也派出一定的管理人員到美國花旗總部學習。 發展:平穩擴張 瑞銀證券(UBS)亞太區首席經濟師安德森(Jonathan Anderson)在數據搜集和研究中發現,在過去的12個月中,海外投資者向中國的銀行體系作出了高達180億美元的資金承諾。他假設這樣的速度持續到2007年,屆時外資銀行和其他外國投資者將擁有整個中國銀行體系的六分之一。 中國工商銀行總行城市金融研究所張興盛博士認為所謂的“180億美元”和“六分之一”需要再次審慎估算,不過他也同意,外資熱衷參股中資銀行的確事實勝于雄辯,“今年那么多外資金融機構蜂擁而來要求入股,說明對我們的銀行業有很好的預期” 。 沈炯新認為現在確實是比較好的時機,“中國經濟形勢非常好,外資機構正加快步伐,越來越多地投資到內地銀行中” 。 此前,銀監會副主席唐雙寧指出外資銀行已經形成在中國三大經濟圈的布局。不過,市場傾向認為一些外資銀行雖然很早進入中國,但只是在一些城市點開設了一些分行而已,并且這些外資分行還有很多限制。就算是2007年底之后這些限制將相對放寬,外資銀行的發展空間也不可能立刻擴張很多。 曾經在央行供職多年的中山大學管理學院教授陸磊認為,從中長期來看,外資不斷擴張的趨勢是肯定的。近年來,外資在對華金融業務合作方面的興奮點越來越多,從最吸引戰略投資者的信用卡業務,到住房信貸抵押證券化業務,甚至保險代理、代客理財、私人銀行、基金業務合作等等,外資感興趣和著力的業務范圍越來越廣。 “但是,他們參股中資銀行的速度不如外界想象的那么快。”陸磊說。他指出今年到2006年,中國銀行業“能夠賣的”和“可以賣的”資產已經讓外資參股得差不多了,到2007年,中資銀行剩下的可能是外方不愿意接受的、或者我們不愿意賣給外方的部分,到時候速度將會下降,進入一個相對平穩的時期。 比如,資產規模加起來相當于中行和建行4倍的工行與農行,是參照建行和中行的改革還是采取差別化改革? 陸磊認為對于工行和農行未來的改革,不應該像對中行和建行一樣,政府一次性地簡單核銷不良貸款,然后引進國際投資人。 參與國內很多中外銀行合作事務的劉振發則從外資的角度出發考察。他認為,外資在中國的布局總體來講只是初步而已,畢竟中國銀行業沒有完全開放,都有股權的上限。即便完全開放,估計外資進來的速度也不會那么快,劉振發說:“外資銀行還需要一些具體的觀測,才會做比較重大的持股決定。” 無論是外資銀行的全球戰略,還是中資商業銀行自己的打算,未來5-10年外資擴張和中外資銀行的合作是大勢所趨。改革當局現在的基本看法也是如此——不同的“錢”所承載的制度因素、技術因素是不同的,中國銀行業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借助外資的手段可能會使治理結構發生好的變化。這也許是一個根本的、或者說惟一可選擇的辦法。 未來:強者更強 花旗銀行曾經跟招商銀行打交道,希望招行用花旗的信用卡。沒想到這一合作要求遭到招行的堅決拒絕。招行認為,自己開發的信用卡在國內已經樹立了非常棒的品牌,每年的發卡量名列全國第一,沒有什么必要舍棄自己的品牌去和花旗合作。 確實,無論在業內還是用戶當中,對招行信用卡的肯定聲占了多數。上海一位招行信用卡用戶林小姐告訴記者:“去年我在香港買了一塊價值一萬七千港幣的卡地亞手表,剛剛劃完卡2秒鐘,招行就打到我手機上問剛才是否有筆大額交易,這讓我覺得招行的信用卡比較安全。” 由于利率管制和客戶關系的因素,國內銀行的主要優勢是對公業務,弱項的是零售業務。在國內還不能開展人民幣業務的外資銀行,準確看到了自己的強項和國內銀行的弱項,所以,幾乎所有合資項目的業務中心都放在了零售業務上。 凡是合作就在于優勢互補。國內零售業務做得比較好的招商銀行,在與外資的合作中卻因為沒有優勢互補的余地而表現“最差”。不過花旗很快找到了新的合作伙伴,浦發-花旗卡以每月兩位數的速率增長。 10多年來外資戰略投資人的進入,逐漸細分著中國銀行業的市場,使得越來越多的中資銀行生成了自己的特色。比如,業內普遍評價工商銀行、建設銀行的很多業務非常領先,而股份制銀行里的招行在個人業務上有出色表現,民生銀行則在對公業務上做得很不錯。中國銀行業互相模仿、惡性競爭、打價格戰的情況越來越少。 “未來肯定有一部分銀行會脫穎而出,不,現在已經看到了。”高盛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執行董事說。 一個成熟的市場,應該存在不同類型的銀行。而中國銀行業一個基本趨勢必將是“強的越來越強”,并且銀行間將拉開距離,錯位經營。 沈炯新說外資對中國銀行業的影響正在慢慢看出來:“建行在全球招聘就是很好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到中資銀行逐步改革運行的腳步。但是銀行問題不是說一個月就可以完成的,一個貸款的周期也許就有5-10年,因此建立一套新的思想和風險系統也需要很長的時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