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市金融生態環境研究報告》顯示:上海、寧波最優,東三省城市靠后
本報記者 俞燕 發自北京
根據《第一財經日報》從有關渠道拿到的一份報告顯示,過去幾年中,最差地區和最好地區的不良資產率竟相差10倍以上。
日前在中國社科院金融所召開的“金融論壇”上,“中國城市金融生態環境評價”課題組組長李揚公布了這份《中國城市金融生態環境研究報告》(下稱《報告》)。
《報告》指出,金融風險作為各類風險的集中表現,成為多數人關注的焦點之一。過去幾年中,在同樣的宏觀調控政策背景下,以信貸資產質量來衡量的金融風險,最差地區和最好地區的不良資產率竟相差10倍以上。
而在城市金融生態質量排名中,上海、寧波、溫州、臺州和杭州等排名居前,其中寧波首季的不良貸款率僅為3%,北京約位居第七、八位,而東三省的城市則排名靠后。如按經濟圈來分,長三角排名靠前,而珠三角排名居后。
正是出于對地區差異如此之大的不解,在央行三司兩局(金融市場司、貨幣政策司、調查統計司、金融穩定局、金融研究局)以及財政部、國稅總局等部委的協助下,中國社科院牽頭對“金融生態”進行一次全面的調查,以社科院金融所所長李揚任組長的課題組,經過一年時間的調查,最終形成了上述《報告》。
研究發現,財政缺口越大的省市,其城市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率越高,二者有很強的正相關性,在某種程度上,銀行不良貸款率已成為地方政府介入和左右金融活動的重要替代指標。
調查組發現,由金融生態環境因素引起的不良資產,在2003年的占比達73%,2004年的比例則為77%。
2003年時,央行曾對2001~2002年我國不良資產形成的歷史原因調查時發現,由銀行體系之外的因素造成的不良資產,占全部不良貸款的80%,其中,由計劃與行政干預而造成的不良資產占30%,地方干預形成的約10%,銀行內部管理原因形成的則占20%。該調查首次用數據定量分析了我國不良資產和金融風險形成的原因,為解決不良資產問題以及在更廣領域中解決金融風險問題提供了一條可以依憑的線索。
《報告》的研究結果,和央行的那次調查基本一致。
《報告》由此認為,我國各地區之間的金融生態環境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是造成金融資產質量地區差異的根本原因。在九大類對城市金融生態環境影響力的構成要素中,城市法治環境、地區經濟基礎、地方金融發展、金融部門獨立性和誠信文化等五項,是影響城市金融生態環境的最重要因素,貢獻彈性合計達75%,其中,法治環境的貢獻彈性最大,達0.1949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