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行業動態 > 正文
 

銀行收縮對制造業放貸 面對利潤與壞帳左右為難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9月25日 16:01 經濟觀察報

  本報記者 王延春 藍姝 北京報道

  手機過剩,紡織品過剩,鞋過剩,汽車過剩……一連串產能過剩的“警報”讓銀行放貸變得更為謹慎。

  中國國家開發銀行副行長高堅16日表示,他們將盡量減少對制造業的貸款,而把資金
投向重點的基礎設施項目和經濟增長的瓶頸行業。

  這對中國制造業來說是一個壞消息,尤其是一般制造業中的中小企業。制造業本來就面臨著兩面夾擊:上游原材料漲價強勁,下游價格萎靡不振。“手頭越來越緊了,我們四處向親戚朋友借錢,借不到恐怕就要停產了。”河北一家小針織廠的經銷人員對記者說。

  收縮戰線

  從幾家公布了年報的國有商業銀行看,早在2004年投向制造業的貸款就已出現“收縮戰線”的跡象。

  中國工商銀行年報顯示,2003年制造業貸款余額占比35.69%,到了2004年就下降到31.96%;建設銀行從2003年的20.8%降為2004年的18.0%。一些股份制銀行也體現出了相同的趨勢。

  “當前我國企業產能過剩,部分行業經濟效益出現明顯滑波,企業虧損面擴大。銀行信用風險加速暴露。”招商銀行行長馬蔚華的說法反映了銀行的擔心。

  記者了解到,銀行已經對部分產能過剩的制造業預警,為了防范可能出現的信用風險,開始不同程度地收縮貸款。一些銀行調整了《貸款行業結構季度報表》。

  “比如普通鋼材,電線電纜等技術含量低的門類。再比如30萬噸、40萬噸的小鋼廠、水泥廠,我們就離的遠遠的。”中國銀行規劃處的一位人士告訴記者。

  民生銀行人士稱,根據行業動向,已調整了對于制造業的信貸授信政策,對鋼鐵、機械等制造業授信額度有所收縮。同時,民生加強了對客戶的篩選與調查。

  一些專家預測,2005年是制造業產能擴張的拐點。今年,制造業盈利能力下降的趨勢日漸明顯,其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利潤前8個月同比下滑35.4%;而商務部公布的數據則顯示,今年前5個月,39個工業行業產成品庫存同比大增19%。

  標準普爾信用評級早在去年12月11日就曾警告說,對中國企業信用質量最大的威脅,仍然是來自制造行業的生產能力的過剩。

  標準普爾董事總經理顧國麟說:“如果這種情況持續下去而得不到適當的控制,企業的利潤將會受損,進而導致銀行出現新一輪的不良貸款。”

  7月中旬,銀監會官員也提出警示,由于國內外市場環境發生變化,企業庫存大量增加,效益普遍下滑,資金日趨緊張,因此銀行業應當注意防范新出現的風險。

  兩難處境

  其實,銀行面臨著兩難抉擇。

  目前中資銀行的利潤九成仍來源于存款和貸款的利差,但人民幣貸存比由2004年底的73.65%下降至2005年6月底的69.18%。

  “控制信貸對于銀行來說是一本難念的經。不貸,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差已高達8.73萬億,意味著銀行借老百姓的錢不生錢,貸款指標還完不成;貸,怎么保證放出去的貸款不至于變成新的不良貸款?”工商銀行管理信息處的范國英告訴記者。

  從表面上看,2005年6月末,全部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為12759.4億元,比年初減少5550.7億元,但如果扣除工商銀行財務重組所剝離的7050億元不良資產,實際上今年上半年全部商業銀行不良資產至少上升了1500億元。

  這使得銀行在放貸方面更為謹慎。銀行面臨現實問題是:3-5年內,甚至明年,中國會否出現第一次全面的生產過剩危機?是否需要現在就未雨綢繆?

  “銀行的壓力非常大,現在一筆壞賬一直要追到每個人頭上。因此,信貸員寧愿少貸也不愿冒險。”工商銀行的一位人士告訴記者。

  通貨緊縮?

  “像寶鋼、上汽這樣的大企業,銀行要在人家門口排隊等著送貸款。”范國英說,而這些企業往往輕易打通短期融資、融券等直接融資的渠道,銀行贏利的路越來越窄。

  有跡象表明,銀行對大項目、大城市、大企業貸款增加,而對中小企業壓縮;對有政府背景的,有壟斷色彩的行業貸款放松但對一般的制造業和競爭性激烈的行業壓縮。

  今年5月末,億元以上授信或貸款的大客戶為1.65萬戶,比上年末增加280戶,大客戶授信額度10.6萬億元,貸款余額7.2萬億元,分別比上年末增加3290億元和3937億元。

  正是因為如此,7月28日,中國銀監會發布了《銀行開展小企業貸款指導意見》,鼓勵銀行加大對中小企業的貸款支持。

  樂觀的專家認為,銀行收縮對制造業的貸款,也許會導致制造業提前做出調整。淘汰落后,技術改造,并實現產業升級。

  但是一些專家則擔心,資金緊缺反而加快過剩的到來。“對制造業不能‘踩急剎車’,這樣的話,大量壞賬就會出現。”

  近日,南京統計局公布的一份對部分制造業企業的調研顯示,部分企業由于資金緊缺出現停工待料的現象。一些企業由于受貸款資金約束,企業的科技創新也嚴重受阻。

  “企業為了生存,低價出售,停產停工,職工收入下降,更加劇了需求下降,通貨緊縮將來臨。銀行也許是推波助瀾。”

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袁鋼明說。

  顯然,目前產業結構正處于集中調整期,也許銀行直面的不是一個過剩的問題,而是如何適應這種產業的變化,并掌握如何在“過剩”中發現優質客戶的藝術。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相關網頁共約14,400,000篇。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