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發行重組一波三折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8月25日 10:58 和訊網-《財經》雜志 | |||||||||
政府是否以及怎樣埋單,境內外投資者如何入局,變數猶存 □ 本刊記者盧彥錚 龍雪晴/文 自從開始“掃屋迎客”式的重組后,廣東發展銀行(下稱廣發行)便常常處于蜚短流長之中。
困境重重、亟待輸血的廣發行偏據南粵,卻是擁有全國性網絡、規模適中且尚未上市的股份制商業銀行。在環伺中國銀行業的眾多境內外金融機構眼中,比起同樣正處改革之中、龐大的四大國有銀行,這家銀行更易成為爭奪對象。而這場由央行、銀監會、廣東省政府和銀行本身多方共同參與的重組,也因歷史責任和現實利益的糾葛,勢成微妙而多變的博弈。 重組廣發行的消息,最早于去歲末傳出,有媒體稱中央和廣東省政府將聯手出資300億元,用于剝離廣發行壞賬并注資,同時將引進廣東省內金融機構入股;今年初,總部位于深圳的中國平安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平安集團)成為外界盛傳的入股熱門;至年中,外資金融機構進入廣發行重組的視野,其中包括新加坡星展銀行(DBS)和荷蘭國際金融集團(ING);進入8月,外電報道稱DBS和德意志銀行將突破外資金融機構總計入股不得超過25%的上限,控股廣發行,更有媒體確指上述兩家機構將以177億元收購100億股廣發股份。 外界對廣發行重組方案的報道,在半年余時間內幾經變化,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廣發重組的曲折艱辛。《財經》獲悉,這一歷程仍在持續,且變數猶在。 今年6月,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受廣東省政府之托進入廣發行展開審計。“要等家當清查完畢,有一個完整準確的數據,才可決定下一步怎么做。”參與重組的消息人士透露,“如果一切順利,摸底審計將在9月、10月間完成,中央和廣東是否埋單,埋單多少,境內外金融機構如何進入,一切都要到那時才能最后確定。” “廣發行正處于冬天。”廣發行一位前任高層對《財經》說。而這場在嚴冬中艱難前行的重組,將決定這家有著17年歷史的中國商業銀行的未來命運。 政府主導式重組 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04年底,廣發行在全國各地設有26家分行、480多家營業網點,總資產達3445億元,各項存款余額3005億元,各項貸款余額2157億元。但同時,它正面臨著財務狀況位列國內股份制銀行之末的尷尬。在已發布的年報中,至2003年底,五級分類口徑下的不良貸款高達357億,不良貸款比率18.53%,而不良貸款撥備甚至不足3%,資本充足率則只有3.87%,核心資本充足率僅2.59%。 在經營17年后,廣發行顯然未能幸免于中國銀行業的通病:因設立之初承擔支持地方建設責任和多級法人體制等積弊,歷史包袱沉重,一面是壞賬高企而撥備甚低,一面是資本嚴重不足而償付堪憂。隨著中國銀行業全面開放競爭期限逼近,廣發行的破繭重生刻不容緩。 “廣發行重組的事我們已經等了很久。”一位廣發行中層對《財經》說,“從前年就已開始提,具體重組方向不斷調整,今年初才算提上議事日程。” 今年3月初,廣發行內部專門成立了由全部行領導參與的重組專項小組,下設執行小組,包括各主要業務部門的代表約七八人,全力推進重組籌備工作。 不過,解決廣發行沉疴的并不僅是銀行自身,主導重組的始終是地方政府和銀行監管部門。 廣東省金融辦一位人士對《財經》說,廣發行重組方案是由廣東省政府、央行、銀監會共同研究,其進展要向省委、省政府匯報,不僅廣東省主管金融的常務副省長鐘陽勝聽取日常匯報,黃華華省長也會過問。 地方政府的積極介入并不難理解。歷史上,廣發行最初的股本金來自省內各商業銀行、各級財政和大型企業集團,占絕對多數的國有股份散于逾千家股東之手。廣發行累積發放的貸款,一度有高達90%的比例用于支持地方經濟建設。而廣發行亦為金融改革探索付出巨大成本,包括在1996年從央行手中收購破產的中銀信托,實際背負了40億元的債務。 由此,此次廣發重組,廣東省政府和監管部門的政策方向,即是由地方和中央共同扶持,同時引進戰略投資者。 “戰略引資”意向一出,眾多意欲涉足或拓展國內銀行業務的投資人早已聞風而動。 《財經》獲悉,今年5月前,已有DBS、ING、大連實德和平安集團等四家境內外投資方上報了意向性方案。其中以平安集團最為引人矚目。 有消息稱,在重組中占主導地位的廣東省政府一度有意將廣發行“留在廣東”,因而在投資者中意屬由“廣東省出身”的平安集團。而有意將廣發行與平安銀行整合的平安集團董事長馬明哲,亦多方努力志在必得。馬聘請了曾協助匯豐銀行獲得交通銀行19.9%股權的高盛(亞洲)有限責任公司作為財務顧問,馬本人在廣東省亦有深厚人脈,令平安中標一度幾近定局。 不過,引資重組還遠無定數。據聞,廣發行內部對平安集團入主并不認同,而傾向引進外資。隨著平安銀行將總部遷往上海,將兩行整合的可能性已經變小。“廣發行不會離開廣東。”參與重組的消息人士說,平安集團的重組方案目前尚未被接納。 變數猶在 今年6月起,受廣東省政府委托,畢馬威進入廣發行作審計,中銀國際和德意志銀行也受聘為財務顧問。隨著中介機構的入場,廣發行改革路徑亦得以明確——將延續時下主流的“以上市促改制”的銀行改革之路,一攬子解決銀行問題。 “待審計結束后,歷史責任才能廓清,銀行資產方可明確,引資重組也才有依據。一切落定之后,廣發行計劃在明年中實現上市。”知情人說。而上市前的財務重組,“也不是一定要國家買單,重組團隊正在思考方案。” 據悉,重組后地方財政將退出廣發行,而選擇適當機構持有銀行的國有股份。各方戰略投資者的“選秀”,亦須視屆時審計結果和各方出價而定。 廣發行一位前任高層對《財經》說,廣發行寄望央行通過再貸款、而廣東省政府通過注資共同解決廣發行的歷史包袱,這將涉及百億元計的資金投入。但在廣發行發展歷史上都曾介入其運營的地方政府和央行,將如何界定各自的“歷史責任”,卻并非易事。 這次審計,最重要的任務將是對廣發行歷史上形成的不良貸款進行定性和定量,“到底當時有多少壞賬是由政策性貸款造成”,這將成為地方政府和央行“買單與否,如何買單”的依據。這項工作不僅需要在遍布全國的分支機構取證,亦面臨定義的尷尬。直到目前,關系重大的審計結果并未出爐。“中央還沒有作出出資的決定。”參與重組的人士說。政府將以何種舉措支持廣發重組,未有定論。 投資者“選秀”亦因此樹欲靜而風不止。在正式任命中介機構后,前來接觸洽談入股的外資機構數量眾多。除前述DBS和ING,包括摩根大通投資基金等金融資本也參與競爭。由于眾多實力相當的外方皆希望分得更高的投資份額,因此亦不斷向中方提出建議,甚至希望中國監管當局在廣發行重組中“突破政策限制”,允許外資持股超過25%的政策上限。 “外資比較著急,因為現在適合投資的中資銀行項目越來越少了。”參與重組的人士稱,“但政策不可能因此改變。” 甚至,廣發行重組也可能不只是一場外資的盛宴,一度淡出視線的平安集團并未輕言放棄。接近重組的銀行家說,“廣發重組不只引進外資,并不排除內資。”而另一位消息人士亦指,“原來希望投資的內資機構,需要耐心等待。” 這一場必然大動干戈的重組,將如何清算和斬斷廣發行與政府多年形成的“親密關系”,令人期待。 歷史重負 自1988年成立之日起,廣發行即帶有濃重的政策性和試驗性色彩。 這家銀行設立的初衷,是為“適應廣東綜合改革試驗區經濟發展需要,探索金融改革新路子”,但現實與美好的初衷往往大相徑庭。作為“金融試驗田”和“地方經濟助推器”的廣發行,在當初的體制設計和機構布局方面先天不足,為日后埋下諸多隱患。 成立之初,廣發行系“全民”性質的股份制金融企業,注冊資本15億元。發起股東55家,包括各家專業銀行、廣東省各級財政和大型企業集團。表面上,廣發行是按新型商業銀行模式籌建的新銀行,但與同時期成立的國內第一批股份制銀行一樣,它仍是一家國有股占絕對地位、受政府影響巨大的商業銀行。 從1988年至1998年的十年間,“以支持廣東經濟建設為己任”的廣發行,累積發放貸款2000億元,其中90%用于廣東經濟建設,支持的項目涉及能源、交通、通訊、貿易、高科技、環保等行業。這種向政府主導的項目傾斜的信貸政策例行多年,直到2002年后才轉以確立“培育優良債務人”的思路,將信貸重點明確轉移到中小民營企業。 廣發行前任高層介紹說,即使在成立之初,對于政府指派性質的貸款,廣發行總行亦非言聽計從,甚至還多有抵觸。但在當年的多級法人制和機構設置限制下,“準政府貸款”在地方上往往難以控制,而風險巨大。 在1995年以前,廣發行一直實行多級法人制,總行對各分支行控制力微弱,各市縣財政和專業銀行在各地分支機構掌有大權,在某些地方,廣發行一度充當“二財政”的角色。 有知情者舉例為證,廣發行曾受政府指令在珠海西區設立支行,在當地累計吸儲5億元,全部用于當地市政建設,而總行并無支配權。1998年,時任珠海市委書記的梁廣大在離任前,曾將面積達5平方公里的一塊生地劃給廣發行,作為壞賬補償。“這已經是相對好的解決方式。”知情者說,廣發行大量分支機構的貸款早已有去無回。 據知情人介紹,至上世紀90年代末,廣發行壞賬已近百億規模,可見歷史包袱之重。在“為地方政府發展出力”的口號之下,廣發行在省內各分支機構的效益日益衰減,除汕頭、深圳、東莞幾家分行保持贏利,其他均告虧損。廣發行亟待拓展長期發展的空間。 時至1995年,剛剛統一股權、統一法人的廣發行實際已經出現了支付困難。遠慮近憂之下,廣發行以“走出去”為交換條件,收購中銀信托。 “走出去”的代價 1996年10月,廣發行收購了被央行接管一年的中銀信托。此舉被認為是開啟了建國后中國金融機構市場退出的先河,而承擔“試驗”的廣發行,則獲得由地區性銀行擴張為全國性銀行的機會。 當年,央行批準廣發行在北京、南京、杭州、昆明、大連五地建立分行,連同此前業已開設的鄭州分行,奠定了廣發行全國性網絡布局的基礎。至2003年底,廣發行省外貸款余額,以50.12%的比例超過省內貸款余額。 由于沒有歷史包袱,且無需承擔政策性任務,省外分行成立幾年后,為廣發行帶來明顯收益。杭州分行是廣發系統內“明星分行”,至2004年底,其總資產已由設立之初的9.97億元增至360.69億元,利潤則從83萬元增至5.47億元。杭州分行在2003年底實現凈利潤3.05億元,已接近全行3.98億元的凈利潤額;不良貸款率僅為0.49%,遠勝廣發行兩位數的整體水平。 除了拓開長期發展空間,省外分行的設立,也救廣發行于危機之中。“我們后來從省外調用了200到300個億的存款,解決了本省的支付問題。”前任高層說。 但是,“走出去”的代價并不便宜。收購中銀信不僅是一種商業行為,更是一項重大的政治任務。在收購前,中銀信已被央行托管一年,也整整停業了一年,“交到廣發行手里時,渣都沒有了。”前任高層說。為償付中銀信債務,廣發行實際拿出的資金遠不止表內攤銷的20個億,而是高達40個億,這無疑進一步加重了廣發行的負擔。 在收購中銀信后,廣發行也不時受命為廣東省內金融整頓埋單。1998年12月,根據央行和廣東省政府的決定,廣發行又正式托管了恩平城鄉信用社,后來也曾短期托管破產的汕頭市商業銀行。 2003年佛山市商業銀行重組引資時,廣東省政府也一度希望廣發行出面收購,但此時自身問題纏身的廣發行已經不愿埋單。隨后,佛山商業銀行在政府補虧之后,于去年底轉手福建興業銀行。 正是在頻頻拯救他人的同時,廣發行的“自救”問題也已提上日程。 重組進行時 廣發行重組于1999年即有提議。當年,在時任廣東省常務副省長王岐山的授意下,畢馬威進入廣發行進行審計,啟動對內部資產情況的審查。不過,這次審計尚未涉及具體賬目,便以“費用”昂貴為由中斷。廣發行轉而尋找安達信會計師事務所,此后再確定為安永事務所。這次一波三折的審計,隱隱暴露了政府與廣發行在財務重組上的碰撞。 1999年前后,廣發行管理層新舊交替。一手創辦廣發行的董事長伍池新卸任,繼任者系伍于90年代初自東北請來的李若虹。伍主政廣發行期間,曾身兼董事長、行長和黨組書記三職,在他之后,這些職位不再重疊于一人。 李若虹繼任董事長的同時,劉志強則填補了伍池新留下的行長一職。 廣發行前任高層介紹說,當時省政府態度堅決,要求“所有的不良資產要在半年到一年內處理完畢”。 劉志強系原香港新華社經濟部部長,后調至廣東,主持過廣東國際信托投資公司從關閉到破產的一系列工作。此番被安排進入廣發行,當然大有用意。“當年的重組,是希望透過銀行內部消化處置不良資產,最終謀求上市。”參與廣發行重組的一位人士說。 然而,面對接近100億元的壞賬,面對如此緊迫的時限,當時正處管理層新舊交替的廣發行承接的幾乎是一項不可能的任務。最終,這場重組未能成功。“空降兵”劉志強上任后事實上未能真正主持全局,一年后調出。直至2002年,一直在國家外匯管理局、人民銀行廣州分行擔任要職的張光華被任命為廣發行行長,廣發行才結束了長達兩年的行長缺位的尷尬。 而此時,廣發行財務狀況越發每況愈下。至2002年底,五級分類口徑下不良貸款近357億元,不良貸款率達到28.23%。2003年底,不良貸款率下降為18.53%,則全靠“做大分母”——當年貸款規模增長52.4%,而不良貸款余額保持不變。 在資本金嚴重不足的情況下,通過擴大資產降低壞賬率顯然是飲鴆止渴。如何清理壞賬,無疑是廣發行的當務之急。但據《財經》了解,直至目前,央行尚未就出資廣發行明確表態,一切都有待審計結果出爐后定奪。 不過,憑借遍布全國的網絡,廣發行在投資人眼中亦非“爛蘋果”。“很多外資銀行還是愿意加入中國金融市場,對廣發行有興趣。”參與重組的消息人士說,“以往國內銀行的不良資產處置也令很多人賺了錢,所以這一塊仍有相當大的可行性,不排除打包出售廣發行不良貸款的可能性。” 而來自前任高層的消息稱,廣發行內部亦在嘗試有效處置回收不良資產,其杭州分行便派出整個班底管理佛山分行的不良資產,“去年賬面上便打平了。”前任高層說,“銀行只要能經營下去,給有責任心的人去辦,就能辦好。” (本文刊于8月22日出版的《財經》2005年第17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