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銳
在美洲銀行順利吃進中國建設銀行9%的股份,并以30億美元成交單據創下迄今為止外國公司對中國公司的最大單筆投資后不久,新加坡國家投資公司淡馬錫也與建行最終簽署了投資14億美元購入建行5.1%股權的入資協議。無獨有偶,目前4家外資機構——蘇格蘭皇家銀行、新加坡淡馬錫控股有限公司、瑞銀集團和亞洲開發銀行購買中行24.8%股權的談判已
經接近尾聲。國際金融資本追逐中資上市銀行戰略投資者位置的步伐明顯加快。外資銀行打撈中國市場
內地銀行香港上市總會產生十分誘人的上市承銷費用,如建行高達1.75億美元,中行高達1.4億美元。由于上市銀行戰略投資者位置往往與承銷商資格是綁在一起的。因此,境外金融機構拿到了前者的門票,就同時獲得了參與分割豐厚承銷利潤的機會。不過,對于外資金融投資者而言,也許更看中的不是眼前而是長遠利益。因為,一旦站到了中資銀行戰略投資者的顯要位置,就等于為自己不久全面進入中國金融市場打開了寬闊的通道。
作為第一支進入中國內地商業銀行的勁旅,匯豐銀行如今已經采擷到了豐收的果實。在8月3日公布的半年業績中,匯豐控股半年純利達592億港元,同比上升了9%。由于受惠于入股交通銀行19.9%的股權,其內地業務在今年上半年錄得折合12.5億港元的稅前盈利貢獻,其中交行占7億港元。
與匯豐相比,雖然美洲銀行還并沒有拿到中國市場的成績單,但卻贏得了一個客觀的未來:通過實現與中國建設銀行的戰略合作,可以借助中國建設銀行在國內的網絡優勢、地緣優勢和文化優勢,彌補自身在中國地區營業網絡、人民幣資金、客戶信息等方面的不足,進一步開拓中國地區的市場,分享中國的客戶資源。
同理,作為亞洲最好的投資公司,目前淡馬錫已將自己的發展與亞洲其他高發展地區捆綁起來,高速增長的中國企業是淡馬錫和新加坡金融轉向政策的一個方面。對淡馬錫而言,入股中國商業銀行將標志著它擴大對華投資的長期目標取得了一個突破,也將為它增加在亞洲各地金融企業中越來越多的股權投資。資料顯示,目前淡馬錫已經購買中國民生銀行4.55%(折合超過1億美元)的股權,加上入股建行和中行的股權,淡馬錫在中國3家銀行未來的總投資規模將達到50億美元。這一數字同時將超過匯豐銀行,使其成為投資中國金融業規模最大的外資機構。資本、品牌、管理經驗三得利
股份制改造、吸引戰略投資者、境外上市,奏響著目前國有銀行改革的“三步曲”。而一個有分量的戰略投資者的加盟,無異于在銀行上市通行證上繪上濃墨重彩的一筆。以不久前在香港上市的內地第一家商業銀行——交通銀行為例,其在港掛牌上市的首日,交行股指當日收盤時報出2.85元的井噴行情,較招股價2.5元高14%。在此之前一周,交行首次在港的IPO也獲得了205倍這一港股市場自2003年12月以來的最好業績。市場人士將交行的火爆行情不約而同地歸結于其背后的第二大股東——匯豐銀行的品牌效應成就了投資者的未來信心。在全球,匯豐多有買下爛銀行并全新打造的案例,管理經驗十分老到;在香港,匯豐集團旗下匯豐控股是港市派息天使,口碑無與倫比;在市場,匯豐控股具有超強的風險控制能力。而專家指出,有一個好的戰略投資者的商業銀行和一個沒有戰略投資者的商業銀行在上市時,招股價波動可能相差10%左右。正是如此,交行引進匯豐成為商業銀行的一個成功標本被分析人士樂此不疲地解讀。
在引進資本要素的同時,引進管理要素也許是內地商業銀行夢寐以求的事情。長期以來,內地各大商業銀行都以利息收入為其主要來源,非利息收入業務一直是市場開拓中的難點和盲點。而來自根據中國人民銀行公布最新數據,截至今年6月底,內地居民儲蓄存款余額已經接近14萬億元,這確實給內地商業銀行發展零售銀行業務提供了一個巨大的市場。據此,成功攜手美洲銀行的中國建設銀行,將獲得更多的市場話語權。作為全球在零售業務方面最強大的金融機構,美洲銀行現金管理,尤其是個人銀行業務具有強大的競爭能力。資料表明,目前美洲銀行僅在美國就有5800個零售銀行中心、16700個自動取款機和3300萬網上客戶;2004年,零售銀行業務占其收入比重高達55%。顯然,這樣一個個人金融業務的超級能手進入建設銀行,必將彌補建行本來在零售業務的缺損,并使零售業務上升成為建行的新增長點。基于此,郭樹清指出:“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并不是為了吸引更多資本,而是為了引進更好的產品、經驗和管理。”引進戰略投資者以上市促改制從王雪冰、劉金寶的案發到張恩照事件的曝光,這些并不久遠的“丑聞”多少讓內地銀行業為此蒙羞。輿論在圍繞一個共同的話題——缺乏監督而對現行銀行管理體制展開凌厲詬病的同時,有關商業銀行能否如期上市的質疑也紛至沓來。正因如此,如今商業銀行引進海外戰略投資者并沖擊上市目標之舉就被賦予了更多的期望。一方面,上市后的內地銀行將無一例外接受國際市場和投資者的監督;另一方面,銀行的財務報告將遵循國際的會計準則,并對中小投資者負責。這些來自外部監督與外部技術的市場因素最終會將商業銀行推入國際化的軌道,并成為未來全球一體化市場的規范主體。沃頓商學院著名的金融學教授弗蘭克林·艾倫在其即將出版的題為《中國經濟轉型:起源、機制和結果》一書這樣寫道:“穩定的金融體系有助于在未來幾年來加強中國的經濟發展。減少不良貸款對于防范銀行風險至關重要,而提高金融市場的監管環境——包括公司治理和會計準則——也能夠幫助避免市場崩潰。”
的確,國有銀行的改革要走“以上市促改制”之路已成為政府及業界高層決策者的共識。很顯然,戰略投資者由是成為一種補充,不僅可以從公司內部對治理機制發生影響,而且能夠在相當程度上校正信息的不對稱性。譬如匯豐銀行入股交通銀行后,不僅在人員培訓方面給予后者有力的支持,而且匯豐向交行派出的一名副行長、一名董事以及大量的部門經理,對于交行IT系統、風險管理機制的建設已經發揮了明顯的牽引作用。同樣,根據建行和美洲銀行簽署的戰略合作協議,美洲銀行將在眾多領域向建設銀行提供戰略性協助。這些領域包括公司治理、風險管理、信息技術、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等。同時,美洲銀行將在建設銀行董事會中擁有席位,并還將向建設銀行派遣大約50名人員在以上領域提供咨詢服務。所有這些新鮮的血液都將形成商業銀行再造的基本力量。
當然,外資金融資本進入境內商業銀行,尤其是國有商業銀行在為后者制造前所未有的市場競爭能力的同時,也極有可能驅動中國內地金融市場的重組與銀行業的洗牌。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具有“草根金融”之稱的民營銀行由于在資本實力、管理水平和服務層次上與國有商業銀行相比,本來就存在先天的不足,而在如今外資金融與國有銀行深度結合的背景之下,這種差距將會被成倍地放大。因此,留給民營銀行的最現實的選擇就是要么實現彼此間的業態整合,要么尋找制度之外的資本連接。而無論趨向哪種方式,都將十分切合中國銀行業產業結構調整的主動脈。(作者為廣東技術師范學院經濟學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