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生郵儲銀行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8月09日 16:43 和訊網-《財經》雜志 | |||||||||
郵政儲蓄銀行成立終成定局,但將塑造其基本格局的諸多關鍵變量仍未清晰 □ 本刊記者 任波/文 謹慎剝離
隨著郵政改革的揭幕,作為國家郵政局的一個二級單位,具體掌管郵政儲蓄的郵政儲匯局與國家郵政局之間的關系,變得有些微妙。 “加快成立郵儲銀行”——這一安排已經成為國務院板上釘釘的決策。7月底,載有改革原則性內容的傳真電報已經下發到國家郵政局。雖然沒有公布具體的時間表,更為細節的改革方案也仍在反復的推敲當中,但是,郵政儲蓄從母體的剝離顯然已經不可避免了。 中國銀監會監管三部有關人士向記者透露,未來郵儲銀行的性質應為商業銀行,以往享受央行含有補貼性質的固定轉存利息的存量儲蓄額將逐漸減少,最終郵儲資金應全部自主運用,自擔風險。不過考慮其特點,其資產業務會與一般商業銀行稍有不同,未來是否完全放開信貸業務,還要視整個企業的治理結構、風險控制機制等具體情況而定。此外,郵儲銀行的剝離還涉及到農村金融改革的統籌考慮,“需要有一個過程”。 這時刻,郵政儲匯局主要負責人辦公室的電話難得有人接聽。有員工介紹,領導們忙于會議和布置工作,“比平時更忙”。 郵政系統內部的緊張是可以想像的。郵政儲蓄的年業務收入超過百億元,在郵政系統當中地位極為顯赫。從儲蓄規模看,郵政儲蓄僅次于四家國有商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體系,在全國金融機構當中位居第六。郵儲還是國內網點數量最多的金融機構,全國郵政儲蓄營業網點在全國已超過3.6萬個,其中縣及縣以下農村網點占三分之二以上。 改革一經啟動,必然波及廣泛。有關決策人士均表示,改革要分步實施,謹慎從事。記者了解到,“分開核算”是剝離郵儲銀行的第一步。目前郵政儲蓄系統正在進行內部的前期準備工作,包括內部財務核算,分賬核算的一些準備,同時也對郵儲銀行的整個框架、內部管理體系、風險管理體系、監控的體系進行相關的準備和設計。整個郵儲銀行的框架還在制定當中,具體方案由郵政儲匯局提交,銀監會僅從監管部門的角度進行審核。 重建補償機制 中國的郵儲業務過去始終是裹在“大郵政”體系里并賬核算的。粗略看去,只有郵儲加上集郵、速遞業務這“三大支柱”保持盈利,其它如函件、報刊、包裹等類都處于虧損狀態。據國家郵政局郵政儲匯局有關人士介紹,郵儲業務的收入已經占到郵政總收入的三分之一左右。郵政儲蓄因此成為為郵政減虧的法寶。 能否對郵政普遍服務實行合理的補償機制,這是實施郵儲銀行與國家郵政局分家公認的關鍵環節。銀監會有關人士表示,新一輪改革當中,將為郵政建立專門的補償機制。以往給予郵政儲蓄機構的優惠政策則逐步取消。有學者分析,新的補償中有一部分可能由財政承擔,補償額度的確定則待“算賬”以后。 郵政儲蓄業務開始于1986年1月,主要業務被確定為活期儲蓄、異地存取、通知存款、整存整取、零存整取、整存零取、定額定期、存本取息、定活兩便、代辦業務等。 1997年以后,央行對郵政儲蓄資金實行資金轉存、統一賬戶制。即郵政儲蓄資金全額轉存央行,利率一度高達4.6008%。這是一個比市場利率豐厚很多的數字,它實際成為對郵政業務虧損的一種補貼。盡管此后也略有下調,降至4.131%,但和市場利率相比,央行仍要支付多達數十億元的轉存貼息。 早在1997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人民銀行就提出組建郵政儲蓄銀行。到1999年,國務院和人民銀行明確批復表示同意郵政儲蓄銀行成立。但高轉存款利率畢竟已經為郵政營造了一方樂土,此后有關部門遲遲沒有收到國家郵政局關于成立郵政儲蓄銀行的正式申請。 郵政的普遍服務屬于公共產品,其合理虧損本應由財政負擔。在央行的推動下,2003年8月1日,郵政儲蓄存款實行新老劃斷,此后新增的儲蓄存款資金由國家郵政局自主運用,原有的約8290億元存款繼續按4.131%的利率轉存人民銀行,郵政儲蓄新增存款轉存央行部分,則按照金融機構準備金存款利率1.89%計息。此舉不但令郵儲利潤驟降,跟市場利率相比,還有倒息差風險。 目前,央行已經將超額準備金存款利率下調到0.99%。由此,郵儲自主生存應當是其沒有選擇的選擇。假設新增資金主要為一年期存款,則郵政儲匯局一年需要倒貼的利息多達數億元。并且,以往郵政儲匯局內部資金均交由總局統一打理,由總局支付各基層部門約2.6%至2.7%的保底利率。如果算上這項資金成本,儲匯局壓力陡增。 可以設想,新一輪改革當中,隨著以往享受央行含有補貼性質的固定轉存利息的存量儲蓄額逐漸向市場釋放,郵政儲蓄自主運用資金的壓力和風險還要同步增加。 銀監會有關官員表示,因為涉及到郵儲系統的穩定問題,具體額度的消長還未能明朗,因此“也是一個逐步(實施)的過程”。 切分困惑 顯然,郵政儲蓄業務分開核算是郵儲銀行剝離的必要前提。然而, 郵儲欲脫離“大郵政”的干系,“母子之間”還要經歷一番錙銖計較。 一個現實的問題是對合署辦公的成本如何劃分。幾乎在所有的郵政網點當中,郵政儲蓄與其他郵政業務僅有一墻之隔,兩邊的員工甚至自由走動。雖然郵政儲蓄業務有相對獨立的業務場所,但事實上與郵政業務共用一個網絡。有人說,郵政儲蓄使用的是郵政局的場所和固定設施,在人員上交叉使用,資金上相互占用,在局部利益阻撓面前,郵政儲蓄銀行難產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在“大郵政”的概念下,成本核算可以你中有我,一旦切分,具體的計算必然相當復雜。有專家分析,郵政儲蓄銀行利用郵政系統的網點將必須支付郵政系統一定的費用,如此即可以充當一部分的郵政業務補貼,推動郵儲與郵政分家,同時亦可解決郵政儲蓄離開郵政網點支持將難以生存的困境。 另一個現實的問題是“母子之間”的法律關系。根據國務院精神,“政企分開”是郵政改革的核心基調,改革的第一步須組建郵政集團公司。銀監會相關負責官員向記者指出,未來的郵政儲蓄銀行可以由郵政集團公司控股,但注冊資本的安排與持股結構以及是否引進戰略合作伙伴等問題尚無答案。 挑戰自主經營 借助郵政系統龐大的業務網點,郵政儲蓄業務的增長在國內所有的金融機構當中名列前茅。1996年,郵政儲蓄存款余額僅為2147億元,截至2005年6月末,全國郵政儲蓄存款余額升至12285億元,儲蓄市場占有率達9.25%;到去年年末,其擁有郵政儲戶亦達2.5億之多,郵儲電子卡“綠卡”有7000萬張。 然而,長期以來,郵政儲蓄只存不貸吃利差,只有對私業務,沒有對公業務,缺乏向企業和個人貸款服務的經驗。同時,郵儲人員金融業務經營經驗不足,若要按照正規金融機構的標準衡量,郵政儲蓄顯然還是個“瘸腿漢子”。 中間業務和增值業務的發展也不能令人樂觀。這些年,郵政儲蓄除與多個國家開通國際匯兌,更在國內拓展了代發工資和養老金等一系列業務,但苦于宣傳不力,競爭激烈,規模一時很難做大。如近幾年開展的代售保險業務,很多網點的營業額基本為零。 2003年,央行有意將郵儲資金推向市場,迫使郵儲資金為自己的新增存款尋找新出路;與此同時,郵政儲蓄機構獲準自主運用郵儲資金,進入銀行間市場。此后,郵儲資金自主運用渠道主要有二,包括對政策性銀行、農村信用社和國內商業銀行的協議存款;國債和金融債的承銷以及銀行間債券回購。 郵政儲蓄資金在銀行間市場的結算量不斷增加,去年超過1700億元。目前,據估算郵政儲蓄新增存款自主運用形成的資產約達到3500億元。人們傾向于認為,照目前情況看,郵政儲蓄投資渠道狹窄,潛在風險很大。 這一次,郵政儲蓄真的面臨兩難抉擇。拓寬資金運用渠道顯然是大勢所趨。央行、銀監會有關官員不止一次在公開場合表示將郵儲資金推向市場的決心。但也有學者指出,若要拓寬資金運用渠道,又面臨風險控制機制、金融運作經驗、人員素質等多方面考驗。因此,銀監會有關官員也強調,資金運用渠道的拓寬,要視郵政儲蓄的具體情況而動。 支農難題 目前的郵政儲蓄存款當中,有三分之一來自農村。郵政儲蓄飽受詬病的另一原因在于其充當了所謂農村金融的“抽水機”,將農村原本就匱乏的資金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城市。 將郵政儲蓄資金回吐農村的呼聲十分高漲。在改革方案的制定過程當中,有關部門因此感受到多方面的壓力。有權威農村問題專家告訴《財經》,據其計算,根據郵政儲蓄資金目前自主運營的情況看,只有大約不到20%能夠流到跟農業有關的領域當中。他也呼吁一方面郵政儲蓄機構業務要向農村傾斜,另一方面郵政儲蓄要有一定比例的資金返還到農村。 在此之前,央行郵儲銀行改革方案曾提出,讓郵政儲蓄資金購買農業發展銀行債券,然后協議貸款給農村信用社的支農機制。也許是因為操作程序過于復雜,風險難于控制,且郵政儲蓄銀行遲遲不能成立,這一方案被擱置了下來。 還有方案提出方案,由郵政儲蓄直接協議貸款給農村信用社,這方面已經有了實際的案例,如北京市郵政儲匯局2004年為農村信用社提供了20億元協儲資金。但總體來說,因為郵儲與農信社在農村地區競爭十分激烈,彼此合作意向其實并不十分強烈。一些郵政儲蓄員工則表示更傾向于自主放貸。此外,對貸款風險的擔心也是質疑這一模式的另一主要原因。銀監會的官員表示,郵政儲蓄變成存貸金融機構以后,資金運用的安全性要放到首位。 郵政儲蓄資金回流到農村的問題,目前需要在農村金融體制整體改革的范疇統籌考慮。《財經》從央行金融穩定局獲悉,由于整體改革方案尚未出臺,郵政儲蓄支農的具體數額和方式目前也未能確定。到目前為止,郵政儲蓄銀行改革的操作細節仍在未定之天,在未能明朗的方案當中,各方力量尚存在巨大的博弈空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