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際銀行業 > 正文
 

外資機構爭相參股國內銀行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0月26日 18:03 財富時報

  文/木 易

  近日,華夏銀行公告,德意志銀行及其關聯實體德意志銀行盧森堡股份公司、財務投資者薩爾•奧彭海姆股份有限合伙企業,受讓比例分別為7.02%、2.88%、4.08%,4.06的華夏銀行股份,該行迎來三家境外戰略投資者。

  無獨有偶,在此之前的6月17日美國銀行與中國建設銀行已經達成協議,美國銀行以3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中國建設銀行9%的股份,首批出資的25億美元將收購匯金公司所持建行股份。蘇格蘭皇家銀行與淡馬錫則緊隨其后,收購中國銀行股權;法國農業信貸銀行正與農業銀行組建合資公司進行談判;美國運通、高盛、安聯集團也傳出即將與工商銀行達成逾30億美元的收購消息;9月28日,深發展與通用電氣金融國際金融公司簽訂了《認購協議》。根據協議規定,深發展通過定向募集方式向通用電氣(GE)發行、且通用電氣認購深發展股份。出現這種風起云涌的外資參股現象,絕非偶然,它的產生有著深刻的歷史背景和迫切的現實要求。

  國內銀行急需契機

  對中國而言,國內銀行業在金融市場中的地位舉足輕重,而幾大國有銀行的改革一直是中國金融業改革的重中之重。無怪乎溫總理在談到四大國有銀行改革時,定下了國有銀行改革只許成功不可失敗的豪言壯語。也正因為如此,近年來的國內金融業改革無不是圍繞著國有銀行改革來進行。從不良貸款的剝離,到國有銀行改革的注資及股份改造,再到擇機上市都是如此。就目前的情況來看,銀行占整個融資比重在90%以上,而幾大國有銀行在銀行業的信貸比重又在70%以上,以這樣的一種金融結構,如果國有銀行改革不能夠有大的突破,肯定不利于整個國民經濟發展。

  但另一方面,由于中國金融業長期處于高度的政策壁壘保護之下,在資本實力、服務水平、內部管理及風險控制能力等方面與外資銀行差距甚遠,對于加入WTO后高度的市場競爭形勢需要有個適應過程。從我國銀行業承諾的對外開放時間表來看,先天不足的中資銀行至多只有5年的喘息時間。如何用好用活用足這一彌足珍貴的過渡期和緩沖期,對于國內金融業未來生存和發展可以說是生死攸關。

  而更令人擔憂的是我國國有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的狀況,嚴重制約著其抗風險能力和擴張能力。從國際情況看,1999年世界前20家大銀行(不包括中國的銀行)平均資本充足率為11.52%,其中美國花旗銀行和美洲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分別為12.43%和10.88%,瑞士信貸集團則高達19.10%。相比之下,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存在較大差距,只有中國銀行超過《巴塞爾協議》的要求,為8.5%,資本不足嚴重削弱了銀行消化貸款損失的能力和償付能力。目前我國一些銀行的資本金比較低,普遍低于監管要求的8%的水平。銀行要維持現有的信貸規模,再加上銀行資本金的缺口,迫于生存和發展,國內銀行有強烈的追加資本金的需求。但是,僅有少數上市銀行可以通過增發、可轉債等方式來獲得資金,而且數量有限。對于那些非上市銀行,如果需要資本金的補充,尤其是核心資本的補充,只能靠增資擴股的手段,引入戰略投資者無疑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銀行前景吸引外資眼球

  對于外資而言,一方面,由于中國經濟依然處于高速增長階段,企業投資資金需求相當旺盛,作為中國金融體系的主體,銀行業的發展前景相當樂觀。從最近幾年的情況看,隨著居民消費結構升級,住房按揭、信用卡以及理財產品市場規模都擴張得比較迅速。零售業務作為銀行業未來重要利潤來源的潛力正在顯現。同時,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市場的競爭還遠未充分,銀行業競爭還處于相當粗放的狀態,可以深度挖掘的利潤空間十分誘人。正因為此,如何盡早在中國市場搶灘登陸、擴大份額,以最大限度地分享中國經濟發展的成果,是外資進入中國銀行業的最主要動機。

  從行業情況看,并根據銀監會首份《中國銀行業發展報告》披露的信息,去年全年,銀行業全行業共實現利潤近930億元,同比增幅達200%。2005年為了保持GDP在8%以上的增長水平,并鞏固

宏觀調控的成果,央行繼續施行穩健的宏觀政策,信貸調控目標有可能維持在15%—17%的水平。與此相對應的是,銀行類上市公司的業績將繼續呈增長態勢,此外,在未來一段時間,人民幣仍有升值壓力,
人民幣升值
意味著內地銀行持有的大量債權的價值上升,同時,外匯將持續進入,導致資產價格上升,銀行資產升值,或者本幣投放增多,銀行擴張速度提高,效益增加,資產質量提高。從長遠來講,這將提升銀行上市公司業績。

  競爭和雙贏

  就國內銀行業目前的市場格局而言,外資銀行已經成為中國銀行業中一支重要的力量。一份來自權威機構的數據顯示:截至2004年3月,共有19個國家和地區的62家銀行在華設立了195家營業性機構,其中88家已獲準經營人民幣業務。在華外資銀行的資產總額達到536億美元,占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資產總額約1.6%。既然,外資銀行有如此好的基礎,又面臨如今難得的機遇,外資金融機構對參與中資銀行改革已經蓄勢待發。外資參與國內銀行業帶來的不僅僅是其強大的競爭力,形成雙贏格局以達到良性互動已經有了成功的范例。比如,上海銀行吸收了國際金融公司、匯豐銀行等投資者18%的股份后,公司治理結構和機制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不良貸款率已經下降到3%-4%。再如,上海浦東發展銀行在吸收了花旗銀行5%的戰略入股后,在上海籌建了一個信用卡中心,產品創新能力大大加強。還有像國際金融公司入股南京商業銀行后,為其引進了

意大利商業銀行的管理經驗進行重組和改造,現在初步成效已經顯現。如果順利的話,這家銀行甚至可能成為城市商業銀行中第一家上市的銀行。而對于國內銀行的巨無霸建行來說,美國銀行的加盟,對其改革如虎添翼。早有匯金注資,建行實力大增。現有美國銀行加盟,帶來的不僅是資本、實力,而且是公司管治、風險管理、信息技術、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個人銀行業務(包括信用卡),以及全球資金服務等經驗、技術及公司成長之文化。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