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卡犯了方向錯誤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8月18日 16:01 《競爭力》 | ||||||||||||
當我們看到一個路牌廣告,那是一家銀行為自己的銀行卡而作,廣告語是“比現金還方便”!你肯定不會認為這是虛假廣告,但你會去質疑嗎?實際上,銀行卡在支付功能上永遠不可能比現金更方便。但你會寬容這家銀行,作為一種廣告宣傳難免有些夸張,把一個社會理想化為追求目標,倒也值得欽佩。 然而,銀行卡“比現金還方便”不僅是一種永遠的不可能,而且銀行卡在今天還將
一位金融技術專家這樣解釋:銀行卡分為兩種,一種是信用卡,另一種是借記卡,統稱為銀行卡。銀行卡相當于一種支付憑證,雷同于紙幣,但從支付的角度說,在任何情況下銀行卡的普及度都不可能超過現金。銀行卡有限制,必須要加技術。“現鈔=支付”,但是銀行卡不等于支付,“銀行卡+技術=支付”。 一位信息技術專家非常贊同:銀行卡不能像現金一樣,交了錢就走人。最初使用銀行卡需要打一個電話來確認,這里有通訊技術。后來有了軋卡機,這也是一種技術,沒有軋卡機也使用不了信用卡。現在銀行卡系統前置要POS機,還要有后臺技術設備,一整套的技術手段才能完成支付。 那位金融技術專家接著提出一個重大問題:銀行卡在傳統意義上被賦予四大功能:消費、轉賬、取現、支付。在銀行卡產生的當年,這個界定是具有現實意義的。但發展至今,傳統意義上對銀行卡四大功能的界定,反倒害了銀行卡,使其誤入歧途。銀行卡在拼命追趕現金的功能,在消費、轉賬、取現、支付的便捷方面下足功夫,所以無限度地擴大各自的銀行卡的使用商戶范圍,而且錯誤地認為使用商戶越多越好,甚至妄想達到現金使用的覆蓋面。前面我已說過“現金=支付”,它的支付是隨時隨地的,而“銀行卡+技術=支付”,技術的推廣運用是要付出巨大成本的。 那位信息技術專家若有所悟:銀行卡有一個大家平時不太注意的大優點,在支付過程中它是可以記錄的,而現金不具備記錄功能。信用卡可以清晰記錄:什么人在什么時間到什么商戶購買了什么商品。 那位金融技術專家按納不住地搶話:這種記錄功能是與生俱來的,但從它出世那天就被忽略掉了。銀行卡這一先進的工具在最初設計時并非為了記錄消費信息,記錄與不記錄,人們覺得不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大約在10年前,有人開始運用銀行卡的記錄功能,但只把它視為一種衍生的附屬功能,主要解決防偽問題和確認問題。防偽和確認是不一樣的,有的卡不一定是假的,但有可能存款余額不足,或授信期已過,你不能再使用了。銀行讓你使用需要在時點上確認,因為它是一種支付行為,必須當場確定。這種當場確定使得防偽和確認這兩項功能都需要記錄。 但是,人們并沒充分意識到,銀行卡如今的最大的功能就是記錄,而銀行對其記錄功能的運用非常之差。目前,沒有哪家銀行把記錄功能當作銀行卡一個重要的發展方向。 一位商業專家插話:由于銀行卡的記錄功能被忽略,所以各商家紛紛推出積分卡,因為商家越來越需要忠誠客戶,積分卡的發明是為了形成穩定的客戶群,把忠誠客戶捆住。這些促銷工具是在生產過剩、需求緊缺的背景下產生的。在過剩經濟時代,產品及服務的供應商才需要去了解自己的客戶,了解客戶的購買動機、行為和習慣。所以,記錄變得越來越重要。 那位金融技術專家有些憤懣:從支付角度看,“現金=支付”,而“銀行卡+技術=支付”。但從記錄功能看,“銀行卡=記錄”,而“現金+積分卡=記錄”。相形之下,銀行卡的最具優勢的記錄功能卻被冷落,至今尚未成為主流發展方向。記錄是銀行卡天然的功能,得天獨厚的本領。相比,現金本身不具備記錄功能,某種程度上還否定記錄,因為現金為了相對更好的流動性與更快的交易速度,它本能要求不記名,付錢拿貨走人,當場一把一利索。所以銀行卡追趕現金的便捷,反而淡化自己記錄的優勢,是揚短避長的方向性錯誤。 那位商業專家介紹:記錄功能的最直接受益者是商家,因為商家最想知道自己的消費者是誰,自己的消費群體有什么習慣和傾向,所以商家最早也最廣泛地記錄消費者行為。7-11連鎖店早在上個世紀60年代開始,那時還沒有連機交易的收銀機,使用一種設置兩個按鍵的簡陋機器,放在收銀臺上,一個按鍵用于區別年齡,一個按鍵用于區別性別。因為女性顧客是7-11的主流顧客,那么男顧客光臨就按一下其中一個鍵,作為記錄。在80年代剛剛有ISDN時,7-11就把收銀機換成了ISDN系統,把它每一個城市的7-11店連在一起。把每一天的消費情況進行匯總,并且發行積分卡。到90年代,網絡技術進一步發展,它就把全球的所有的店全都連在一起,租用衛星頻道,直至委托美國人發射了三顆商用衛星。到21世紀,7-11又把自己的35000個全球供應商,生產、庫存和物流全都連起來。它的每一輛貨車走到世界哪一個角落,哪一批貨在哪一條流水線上,都全部被記錄下來。 那位信息技術專家也反映了一個現實:現在越來越多的企業越來越重視進、銷、調、存系統的管理,但對于消費行為的直接記錄管理卻很差。究其原因,不是企業不愿意,而是聯機運行有一定的難度。試想一下,廠家要想獲取直接的消費信息,就要與諸多商家聯機;而商家目前都在各自紀錄自己的客戶群,重復浪費且工程浩大,每一個消費者都刷一下積分卡,對一個商家來說很困難很麻煩的,至少發積分卡就是一個很累的活兒。 那位金融技術專家搶話道:正因如此,為銀行卡創造了巨大的商機和廣闊的空間。銀行卡在眾多商家都已經安裝了POS機,并且建立了雄厚的后臺系統,而銀行卡又天然具備它錄功能,如果銀行主動把記錄功能作為一種資源,運用到整個社會的商業營銷和消費它錄上,不僅降低社會成本,而且可以直接創造財富,并且為自己的銀行卡建立競爭優勢。 一位消費行為研究學者也不禁發言:在消費者交易的那個時點上他被記錄下來,不管他愿意與不愿意,這種記錄都是通過一種合法的渠道取得。從理論上說,為消費者提供的信息對他是有幫助的。因為信息提供者是免費的,對消費者是有好處的。 那么,反過來求證,銀行在每一個商家都安POS機,消費者有沒有這樣的需求?實際上,一張銀行卡在全北京的100萬個商戶里全能刷,對消費者并不完全有意義。 這涉及到優惠和通用的關系。通用和優惠。我們在某一個商戶是可以理解的。假如規定了某一種卡僅限在一個特定的商戶使用,那么這張卡的通用性最差。但由于這張卡把使用者限定為最忠誠的顧客,因此使用者理應獲得優惠最大。反之,最為通用的一種卡,可能把優惠降到幾近于零。完全通用的是現金,但一分優惠也沒有。 那位商業專家點破一個商機:如果有一家銀行,把它發行的卡的通用性相對降低,就可以給消費者提供一定量的優惠,使自己的卡比別人的卡更具競爭力。國內有的銀行,甚至移動通訊運營商,已經針對VIP客戶群,提供一部分指定商戶的一些優惠條款。 我們做過統計,北京大約有70余家萬米以上的商場。但對任何一個消費者都可能不需要70余家商場。如果發卡者規定,一位消費者在北京只選擇10家商場消費,而不是全選70家,他就可以憑這張卡在這10家商場享受九五折優惠。此中道理在于消費者犧牲了選擇權和隨機性而獲得好處,因為放棄了到那60家商場消費的選擇權。如果消費者要保留消費隨機性,那就需要買到一定數量才可以獲得折扣。兩者的區別是,前者是消費者事先承諾付出一個代價,后者是消費者在現實消費中付出一個代價。 如果消費者對發卡者承諾,保證在選定的10家商場在1年之內消費1萬元,那么這個需求就被固定下來,無論對消費者、發卡者及商家都將獲利,這是三位一體的共贏。現在,商家已充分意識到,當消費者放棄一部分選擇權將給予其優惠,并以此作為促銷方式反作用于消費者。可惜的是,消費者與金融服務者并未充分利用這一點為自己牟取好處或商機。每個消費者每年都有一定消費量(比如原本1年就要花掉1萬元),但并不在意放棄一部分并不重要的選擇權而獲利。而金融服務者根本沒意識讓消費者完全可能放棄部分選擇權,這里蘊藏巨大商機,相反沿著錯誤方向越走越遠。 一位經濟學家終于聽明白并點出要害:我們應該重新界定銀行卡的定義,信用卡不再是一種短期信貸憑證了,銀行卡也不僅是一種支付憑證,而是變為一種身份防偽憑證,更重要的是一種記錄憑證。 綜合起來的準確定義是,銀行卡是銀行發行的一個身份防偽記錄憑證,它在今天具有兩個強大的新功能:一是用于結算時控制風險;二是對全社會的全程消費行為的記錄的工作。這一功能尚未開發,有著潛在而巨大的應用市場和商業價值,一旦開發,對一個人、一個企業、乃至一個社會都將產生難以估量的應用價值,想多大有多大,多大都不為過。 (本文作者是一位鮮為人知的信用消費專家,他力主將經濟學通俗化,文中所有專家皆為其虛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