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文淵:上交所的激蕩歲月
文 | 本刊訪談主筆 馬力
回憶上海證券交易所往事,他說這是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當他在浦江飯店敲響那一聲中國股市開市之鑼時,或許從未想到,從一家老飯店大廳啟程的中國資本市場,短短27年會發展到今天的規模;他首推電子交易、無紙化交易、創辦上海證券報、力主市場擴容、推出國債期貨,畫出一條跌宕起伏的股市進化曲線圖。
他就是上海證券交易所第一任總經理尉文淵,1990年冬天,35歲的他被擺到了中國資本市場坐標系的原點;2017年秋天,筆者來到上海灘,黃浦江畔,風輕云淡,與他面對面,還原中國證券交易所誕生始末。
由尉文淵來籌辦上海證券交易所,是偶然中的必然。尉文淵出身于軍人家庭,15歲初中還沒畢業就去新疆伊犁當兵,住地窩子,在冰天雪地中經受了艱苦的鍛煉?;謴透呖己?,他考入上海財經大學。畢業后,他婉拒了母校的挽留,到正在組建中的國家審計署工作,不久便當上副處長,32歲時,又被提拔為審計署人教司處長。
雖然仕途順利,但他老想做一點競爭性、挑戰性更強的工作。他的老師、原上海財大副院長、時任人民銀行上海分行行長龔浩成對他十分賞識,于是,在1989年的11月他被調到人行上海分行金融行政管理處當了正處級的副處長。
1990年初,中國政府宣布將建立上海證券交易所,1990年6月,在海外訪問的時任上海市長朱镕基向全世界宣布,上海證券交易所將于年內開業。這一只有半年的時間表,讓籌備交易所的人民銀行上海分行措手不及。這時候,剛調來不久的尉文淵,主動請纓籌辦交易所。就這樣,國家大局與個人處境微妙地聯結在一起,不經意間改變了他的人生道路?!爱敃r只知道交易所是搞證券交易的,沒想過會有今天這么大的影響?!俨桓隆?,一切都是零,大家都是股盲。”尉文淵笑著回憶。
“可以說浦東的開放是中國股市的催產師!”那時,資本市場的初級形態已經形成,在北京,王波明、高西慶、李青原等創辦了“北京證券交易所研究設計聯合辦公室”積極推動中國證券市場的建立;在深圳,已有10個股票交易柜臺,并且經濟特區證券公司已經開始受理深圳發展銀行的股票轉讓業務。
“浦東大開發如何解決資金籌措問題,需要資本市場,需要交易所。而民間和市場的力量,恰好和浦東金融中心重大的戰略結合起來,慢慢上升為政府的戰略決策,中國金融發展史新的一頁就此翻開。”尉文淵總結說。
中國股市第一聲鑼
如何籌建證券交易所?是個難題!解放前的上海曾經是遠東的金融中心,為了學習和了解什么是證券交易所,尉文淵找來幾位曾參與舊上海證券市場的老人座談。但由于在戰亂中,舊上海的證券市場也沒有很好地運作,且這些老人只是一般參與者或工作人員,雖然熱情很高,卻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調研了一圈,他仍一頭霧水。
“意識形態在當時仍是絆腳石。使我在籌備交易所時特別注意,避免政治風險,做了很多設計。例如名稱,開始有兩個,一個是上海股票交易所,一個是上海證券交易所,選擇后者,就是為了淡化股票交易的色彩,避開《子夜》中描述資本家的談股色變。早期的宣傳口徑,都是以國債交易為主。交易所在設立的時候,名稱、職能,都在回避敏感區域。”
證券交易所的股票從哪兒來?今天的股民已很難想像“老八股”是一幫矮子里拔將軍的公司。譬如,真空電子是上海郊區第一家發行股票的企業;而上海豫園前身是老城隍廟商場,是一家集體企業;愛使電子小到只有40萬股。初上市時,發行規模小得可憐,8只股票的發行總量按面值計算僅2.6億元,流通股總額不足7000萬元。
“外地的浙江鳳凰是第八家,流通股只有510萬股,但意義重大,那個時候,我就想打破上海為主的地域,交易所面向全國。包括一開始就面向外地證券公司,外地信托公司。而無紙化交易更是一次關鍵的選擇。”尉文淵自豪地說。
有了股票,該如何交易呢?尉文淵從一些資料中了解到,國際上發達國家的交易所主要是口頭競價交易。中國人熟悉的《子夜》里描述的就是口頭競價,打手勢配合高聲喊價。聽說像新加坡、臺灣等新興市場正在推行計算機電子撮合交易。
對上海證券交易所交易方式的選擇,很多人都贊成口頭競價模式,因為當時就那么幾只股票,交易會很冷清,口頭競價能夠滿足需要,還能造點氣氛。但尉文淵覺得,現在高科技發展那么快,難道我們在20世紀90年代新建的交易所,還要重復那種古老的方法嗎?
“我向人民銀行借的500萬元籌備金中擠出100萬,決定搞計算機交易系統。但也沒有完全放棄口頭競價交易方式的準備,還請在美國華爾街工作過的‘海歸’來幫助設計口頭競價的方式。搞了一段時間,那些手勢根本來不及學會,只能全部押在電子交易上。”
“可以說,這是一種極其大膽的、跨越式的發展,一下子就進入電子交易領域,誰也不敢保證此事能夠成功。難度可想而知,因為當時我們連交易所的交易規則是怎么樣的都搞不太清楚,要在這個基礎上編寫電腦軟件和程序,確實是一個極其困難的任務。”
“當時負責電腦交易系統開發的謝瑋,是我從上海財經大學請來的工程師,他問我:‘設計的需求量要多大?’我心里根本沒底,就說:‘3000筆?!驗楫敃r以為這已經是很大的交易量了,誰想到現在的股票交易量會有數千萬筆。記得臨開業前一天的晚上,我們還在趕最后幾個電腦交易頁面,系統連測試都沒來得及就開業交易了。”尉文淵感慨道。
證券交易所的場地呢?尉文淵在一本書的封面上看到過一張香港聯交所交易大廳的照片,他找過漢口路舊上海交易所的舊址,黃浦江和蘇州河沿岸的舊倉庫,看了北京東路的火車站售票大廳和金陵東路的船票售票大廳,都失望而歸。有人說北外灘的浦江飯店有個大廳,這個飯店是一幢已有150年歷史的歐式建筑,以前叫理查飯店,尉文淵頂著正午的烈日,步行來到浦江飯店,看到這里的孔雀廳很有模樣,于是便敲定成為交易大廳。
交易大廳的裝修布置、交易規則的制定、具體到交易大廳的色調、交易柜臺的位置、顯示屏的安裝等,尉文淵都是事必躬親。交易大廳里著名的紅黃馬甲和開市銅鑼的由來,也都有故事。
“當時因為上海證券交易所大廳的色彩為冷色調,如果交易人員穿紅色,那么整個市場的色彩比較鮮艷,氣氛就顯得比較有活力。結果負責服裝的同志去買布做馬甲的時候,看黃顏色比紅顏色好,就自己擅自決定買了黃布。我認為原來是因為顏色太淡才用紅的,這么一改,不整個把事搞反了嗎?結果重新買了紅布做馬甲。交易所開業時,因為已經做了幾件黃馬甲,臨時決定管理人員穿黃馬甲。于是全世界的證券交易所里,只有中國有紅黃馬甲之分?!?/p>
“我看電視報道,紐約證券交易所開市敲鐘很有儀式感,于是定下來上交所用敲鑼來開市,就滿上海地找。一開始找來是鑼鼓隊用的那種鑼,臉盆那么大、又很單薄,敲上去的聲音齜牙咧嘴的,都沒法聽。后來,在城隍廟花600元找到的那個銅鑼直徑七八十公分、中間的部分鼓出來很大一個疙瘩,往上一敲聲音嗡嗡的、挺渾厚的,它就成為中國股市第一鑼了?!蔽疚臏Y在開市那天便敲響了它。
推行無紙化交易
1990年12月19日,上海證券交易所開業。尉文淵回憶:“19日一早,我發高燒,腳腫得根本穿不上鞋,只好向人借了一雙大號鞋,一瘸一拐地在現場做最后的布置,然后倚著墻迎接貴賓。”按照原定程序,上午11點正式開始交易,由交易所的理事長李祥瑞授權尉文淵鳴鑼開市。11點整,興奮的來賓們還在議論參觀著,未能全部進入儀式現場,而顯示屏已經開始顯示交易數據?!叭绻也话l布指令,電腦就會全部亂掉。情急之下,我敲響了上海證券交易所的第一聲開市鑼聲。”
放下鑼錘,尉文淵艱難地走進電腦房,看到謝瑋他們興奮地抱在一起。交易成功了!送走來賓后,他就一頭倒在床上。此時他高燒已達40度左右,當晚被送進醫院。他在醫院修養了一個月,才被允許出院。
上交所從開業的第一筆交易開始就跨入了電子交易時代,這對中國證券市場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梢灾v,沒有電子交易的技術基礎,中國證券市場不可能以這樣快的速度擴張,也無法支持從上海到西藏的大中國、上億投資人參與、萬億元的成交規模。在電子交易的基礎上,尉文淵解決了股票無紙化交易的問題,在當時,這又是一項具有世界領先意義的創舉,推動和支撐了中國證券市場的快速發展。
“為了防止投機倒把,一開始交易所采用嚴格的漲跌停板控制,股票價格每天漲一點點,加之供求關系嚴重失衡,結果滋生場外交易,黑市交易。于是,交易所出臺了一個過戶規定,凡未經場內交易的股票,不能過戶。未經合法過戶的股票,不能再進場交易,即使拿了股票實物,也不承認。就是說,我們不光認股票,還要認過戶記錄。”
這一招果然見效,由此尉文淵突發奇想,既然只認場內成交記錄,有沒有那張股票也就無所謂了。就這樣,從1991年5月開始,上交所向股民回收手中的股票,正式實施無紙化交易系統試運行,幾個月后,便建起了全世界最先進的交易系統。
“當時,推行無紙化的最大壓力來自市場。投資者不愿交出股票,收老八股的實物券整整用了6個月還沒有完全收齊。后來上交所再出規定,不交出實物股票,不能交易。到了老八股之后的第一只股票,也就是興業房產新股發行時,印制了30%的實物股票,全部被封存于上交所,此后發行新股再也沒有印制過實物股票,上交所才真正進入了無紙化時代?!蔽疚臏Y說。
因為無紙化,使交收期大大縮短。上交所開業的時候,規定是“T+4”,也就是說今天成交,第4天才完成交收。按照不允許買空賣空的規定,必須拿到錢和股票,才能再進行買賣,市場效率比較低。無紙化以后,縮短交收期就簡單了,有了之后的“T+1”,甚至“T+0”。
創辦中國第一張證券報
除了無紙化,激蕩的歲月里還有尉文淵創辦全中國第一張證券報紙的故事。上海證券報的一位老同志說,“尉總,你有媒體情結。”現在看來倒不是個人喜好使然,而是股票交易靠的就是信息,而信息必得借助媒體平臺。1990年初夏,上海證券交易所還在籌建之時,剛剛接手籌建工作千頭萬緒的尉文淵卻先去了一趟上?!缎侣剤蟆返霓k公室,提出想盡快辦一份證券報。然而,那時候若想要辦報紙,取得新刊號很難,更不用說是敏感的證券類報紙了。因此,當時《新聞報》的采訪部主任賀宛男建議尉文淵,先在現有的報紙上開辟證券專欄。
就這樣,當年7月,國內第一個證券專欄在上海《新聞報》誕生了,專欄雖然已經啟動,對尉文淵來說,這遠遠不夠,交易所必須有自己的報紙。剛剛起步的中國證券市場十分需要一部專業性質的證券類報紙加以引導和知識普及。經過一年的籌備,1991年4月,上交所終于創辦了內刊《上海證券》,也就是《上海證券報》的前身。
那時候《上海證券》是每周一期的對開大報,首期印了5000份,結果星期六清晨一出版,就被股民們一掃而光,短短幾個月后發行量就超過了十萬份。
“當時有媒體報道說,曾有個在萬國證券公司黃埔營業部門口賣茶葉蛋的老太太,看到賣《上海證券》報比賣茶葉蛋生意還好,于是就改賣報紙了,在報紙的熏陶下,這位老太太不久之后也開始購買上海的股票認購證,成了股民?!?/p>
股民們最看重的是《上海證券》的頭版頭條,和第四版的《市場一周專欄》,編輯們通常是在每周五股市收市后,開始討論頭版文章的內容,而最終的題目,大都是由尉文淵親自拍板決定的,由此,股民們就能透過報紙獲悉交易所一線管理層的聲音。“當時很多人每天都看頭版的言論,都說這是我寫的?!敝两窕貞浧饋?,尉文淵還頗有得意之感。
而對于僅有千字篇幅的市場一周,股民們也是仔細地研讀,還會用紅藍筆在上面作出各種記號?!渡虾WC券》的巨大影響力,使它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成為了交易所信息披露和市場管理者調節穩定市場的重要工具。
洛陽紙貴,內刊被搶瘋了,甚至出現了黃牛,杭州、寧波、南京都是拿火車來載報紙回去。于是,尉文淵就跟新華社合辦了《上海證券報》,當時,每天早上空運200份報紙去西藏,讓西藏投資者也能第一時間看到這份報紙。
從專刊一直到公開出版的上海證券報,尉文淵始終擔任總編輯,重要的文章一定要送他審閱,直至他1995年離開交易所。他說,在黃浦路門口一邊賣報,一邊聽股民讀者發發議論,是他一早上班最喜歡做的事情。
也就是在這段期間,他成了大眾傳媒中的名人,市場開始揣摩他的一篇文章,一句話,甚至一個表情。不過,隨著中國證券市場的成熟,這一點逐漸發生變化。1995年尉文淵曾經感慨道:“過去我在報紙上講話,行情可以變化個100點,現在一點都上不去,這是件好事情,說明市場大了,成熟了?!?/p>
市場創新與擴容
“1992年2月,我在美國考察了1個月,美國市場給我很大觸動。我覺得一個市場發展,必須解決兩個最根本的問題,第一市場開放,第二自由競爭。假如我們能有這樣的機制,市場也能快速發展?!?/p>
為此,在“春天的故事”下,尉文淵邁開步子,進行了多項嘗試和改革。比如,市場擴容。到1992年底,上市公司數量從最初的“老八股”擴大到近60家。比如,擴大交易席位。交易所的會員已經從16家擴大到100多家,交易席位由最初的50個擴大到上千個,到1993年更是達到了6000個。
另外,他還推出一項極其大膽而有遠見的金融工具創新:國債期貨。國債期貨以及國債回購交易工具的推出,大大活躍了國債市場,提高了金邊債券的聲譽,極大地促進了當時讓政府揪心的國債發行難問題的解決,也是資本市場深化發展的一次勇敢探索。但也正是三年后的“3·27”國債期貨事件,讓尉文淵因負“監管責任”而離開了他一手創建起來的交易所。
鄧小平在南巡中對股市的經典之語,在當時乃至現在,尉文淵都能一字不落地背誦下來:“證券、股市,這些東西究竟好不好,有沒有危險,是不是資本主義獨有的東西,社會主義能不能用?允許看,但要堅決地試……怕什么?堅持這種態度就不要緊,就不會犯大錯誤?!?/p>
大浪淘沙,時間證明,正是尉文淵這一代踐行者們,在激情燃燒的歲月里,為中國資本市場敲響了“第一鑼”,打開了一扇大門。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
責任編輯: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