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際傳承:小企業發展之坎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8月22日 11:45 文匯報 | |||||||||||
文/王泠一 最近,上海市工商聯發起了一場關于民營中小企業傳承問題的探討,筆者和不少社會學家都認為,這不僅僅是一個私有財產的民事繼承問題,而且還是一項很嚴肅的社會課題,它關系到產權變革、企業文化、創業精神等多項領域,同時對于正在發展中的中國市場經濟和正在成熟中的上海城市精神,都有不可低估的影響。
有關調查顯示,我國現有的300多萬家民營中小企業中,家族企業占了80%的極高比例。在創業初期階段,家族企業的第一代創始人往往意氣奮發、知難而進,締寫了無數具有中國傳奇色彩的財富故事。然而,人可以挑戰社會壁壘,卻無法永葆年齡優勢,根據形勢的變化,家族企業的第一代創始人選擇權力交班,在未來五年內將形成一波高峰。還有調查顯示,在數量龐大的家族企業隊伍中,90%以上的第一代創始人將會或已經選擇“子承父業”式的換帥模式,來實現企業經營權的更替。 然而,在筆者所能接觸范圍的調研顯示,“子承父業”在更多時候,確實是第一代創始人的企業理想,但第一代和計劃中的第二代之間,卻沒有做好企業權力交接的充分準備,也缺少相應的心理溝通。甚至,就在第一代創始人殷切地寄希望于“子承父業”之際,還有相當數量的第二代,卻拒絕繼承其父輩賴以為自豪的事業。 問題出在哪里?筆者認為,目前的中國城市社會和經濟領域,財富繼承文化還有待于盡快成熟。在財富繼承文化方面,僅有200多年歷史的美國經驗卻極其豐富,可以算是我們的“老大哥”。在美國,絕大多數企業家并不擁有中國企業家們的理想:把企業交給自己的后代,他們對于下一代的第一培養目標,首先是孩子能夠獨立謀生、無任何依賴思想,這就是說,他們并不把孩子作為有錢人的后代或者是指定接班人來培養,而是更加注重孩子作為個體獨立闖世界的精神與能力。在第一培養目標實現的基礎上,再看孩子的個人興趣能否與自己的事業相吻合,如果兩相契合,那就讓孩子到企業中來一顯身手,在企業經營的大潮中搏擊,水性好則上,水性不好則退。可見,他們奉行的是中國古代智者老子所推崇的“順其自然”之道。但美國企業家的后代面對如許自由的選擇,在社會上摸爬滾打,確實能痛徹體悟“創業”二字的艱辛與神圣,對父輩的事業會由衷地充滿崇敬,在心靈上產生共鳴。甚至,子女們的事業——如果他們也興辦企業的話,和父輩的事業還有可能匯合,這在資本市場和產權交易發達的美國社會,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神話。就算到最后,子女們并不愿意繼承父業,在美國也并非大逆不道,財富還可以捐歸社會——或者設立基金會,或者投向教育機構和社會慈善事業。這樣,狹義的財富繼承文化就上升為廣義的社會慈善文化了。 換言之,美國社會在財富繼承文化方面有寬容和智慧的一面。而美國社會之所以在財富經營和財產轉讓方面如此便利和寬容,還在于市場經濟發達的環境里,已經較早地出現了高水準的職業經理人階層。在子女們不愿意繼承父業的條件下,企業還可以依靠職業經理人的經營來實現其持續發展。加上在財富經營和財產轉讓方面,美國以及其它西方國家都有著嚴密的、經過歷史檢驗的法律制度和經驗豐富的律師隊伍,因此而引發的社會沖突在近期是極為罕見的。而這,卻正是目前的中國社會缺乏的,也是我們應該為之“補課”的重要內容。 當然,要“補課”的不僅僅是中國市場經濟整體。第一代創始人和新的企業創始人作為微觀層面,也要進行積極的“補課”。對于新的企業創始人,筆者建議不妨積極學習美國財富繼承文化中的精華。 而對于第一代創始人,筆者認為最佳選擇還是要和“自然繼承人”作制度上的溝通。可以考慮,積極安排“自然繼承人”在家族企業系統內部擔任職業經理人,讓其獨立地從事其愿意開發的業務。由于第一代創始人基本上都為“自然繼承人”提供過良好的教育和培訓,因此,在企業轉型和產品升級方面,也不妨讓其積極地參與。然后,視其功過,再安排進入董事會,擁有包括否決權在內的各項權利。這樣,即增長了才干可望在今后全面繼承事業,也容易服眾以增強企業的凝聚力。 讀者們也許會認為,上述說法在當前還接近于理想狀態。筆者最近也一直在尋找這樣的案例,以期為民營中小企業的傳承文化發現活的源泉。經市工商聯安排,筆者與一家已經完成了“世代交替”的上海民企掌門人——上海添香紡織科技公司的總裁許濤芳進行了一次深入的交流。許濤芳和其他的年輕人有所不同,對父親的事業有一種崇拜的情結。她22歲剛從新加坡求學歸來的時候,就被父親安排擔任了其所創建的公司業務員的工作。這是最基礎的崗位,最初也同樣面臨賣不出貨的尷尬場面。但市場第一線特別能鍛煉人的忍辱負重意志,不久,這位年輕的“準繼承人”從款式的改進和進口面料的替代方面找到了突破口,并先后擔任了業務開發經理和副總裁的要職。到此為止,繼承的父業都還是傳統業務,年輕人總想標新立異,許濤芳一心想開發帶有高科技性質的新產品——電腦時代的防輻射服裝。此時,兩代經營者之間的沖突發生了,倒不是因為品種和時機的問題,而是在于市場開發手段。在實業家的父親看來,女兒的網上創業、網上伙伴、網上專營店等看不見的經營方式,簡直是天方夜譚般的空中樓閣,實業家強調的是眼見為實。然而,這個世界的未來終究是屬于年輕人的。由于許濤芳的堅持,借助電子商務的快捷模式,不僅防輻射服裝的市場迅速打開了,而且誕生了新的知名品牌和新公司。許濤芳由此也擔任了新公司的總裁,從業務、市場、模式和經濟增長潛力等方面,實現了事業上的獨立。如今,看到新人后來居上的勢頭,父親也已經讓賢。畢竟,傳統正在優雅地老去,而時代總是不可抗拒地前行。 許家的世代交替故事,可以說是上海民營中小企業傳承的一個經典。不過,就是如此努力,也還是會有“自然繼承人”無法實現“子承父業”目標的情況發生。或者,由于價值觀的變更,社會已經開始容忍“子不承父業”了。那么,在第一代創始人年邁之前,企業就必須作好依靠職業經理人,來進行后續經營的心理準備。這也是保證企業繼續履行社會責任的一個關鍵性課題,真如此,也許中國社會傳統中的“富不過三代”的宿命論,就將被徹底打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