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星照我去種地
一塊地,種什么,怎么種,何時澆水施肥,何時收割,產量多寡……播下第一粒種子前,你全能提前知曉。中國農業正步入集約化、大規模機械化時代,這家公司通過衛星,幫你精準務農。
文/本刊記者?劉?醒
宇宙靜寂。地球之外的廣袤空間,3?335顆人造衛星呼嘯而過。
這是迄今為止,人類在太空未被回收的人造衛星總和。
距地面3.6萬千米,地球同軌衛星總是呆在赤道上空某處,相對靜止,與地球自轉保持一致。每隔20分鐘,它們就某一固定點,對地球采樣一次。
近一些,距地面840千米,極軌衛星總是每天2次,每次同一時間,掠過地球同一點,拍攝分辨率約1千米的影像。
因此,當太空中尚能服役的1 305顆人造衛星,每一次掠過中國內蒙古扎魯特旗,它們總是以每20分鐘,或者每1千米為單位,把蒙族人達布西的1.5萬畝紫花苜蓿草場,轉化成格式、大小、分辨率等千差萬別的衛星數據。
但無論如何,從衛星視角看去,達布西那相當于1.5萬個足球場的草場,總是由幾十個大小不一的綠色圓圈構成。在地面上,那是一些直徑達400~600米的巨型噴灌圈,每個造價幾百萬元。
現在,達布西正站在某個綠色“圓”中,困惑地看著一片相當于80個足球場大小的草場:憑肉眼看去,一望無際的綠色毫無差別。
這天早晨,距此地800千米之遙的北京中關村鼎好大廈,佳格大數據公司的一臺電腦通過手機微信,自動向他推送了一條預警信息:這片草場正面臨某種危機。
在幾張衛星視角的彩色圖片上,一個綠色圓的內圈顏色比外圈淺。這意味著內圈紫花苜蓿長勢弱于外圈。但當他站在這個噴灌圈顏色漸變的邊緣,人類的眼睛看不出絲毫異樣。
簡單排查后,達布西發現了幾只灑水噴嘴,導致一片相當規模的草場無法灌溉。
這不是他第一次通過衛星,預知或第一時間排除險情。提供服務的,是一家成立3年,于2015年10月從美國硅谷搬回國內的衛星大數據服務商——北京佳格天地科技公司。
它的創始團隊,是一群曾服務美國NASA(航空航天局)、生化巨頭孟山都、中國百度等的數據科學家、農業專家。他們致力于為中國正在崛起的,像達布西一樣的中大型農場主,提供基于衛星數據的精準農業解決方案。
從NASA到農村
中國東北。美國NASA的張弓博士和美國能源部的王蘊剛博士,在一個村莊前駐足。大白天,村里除了狗叫,空空蕩蕩,不見人影。間或碰見人,也全是老弱婦孺。
2015年中旬,常年在海外的張弓和王蘊剛回到國內,從東北走到華南,兩個月穿越十幾個省。他們想看看中國農業的發展現狀,以為回國創業尋找機會。
在美國,張弓所在的NASA艾姆斯研究中心地處硅谷黃金地段,東邊是LinkedIn,再過去是Google和Facebook,南邊是Apple。互聯網黃金時代最瘋狂的一群人,正聚集于此,迅速改變這個星球的面貌。
張弓的很多科學家同事紛紛離職,有人去Google,參與Google Maps的開發;有人開公司,成了硅谷炙手可熱的幾家衛星創業公司的CEO。
一開始,張弓對周遭的瘋狂有些不屑,“2008年,Google Maps剛開始做,處理大規模地圖數據的能力,可能只有我們的百分之幾不到”。2年后,他發現Google的數據處理能力,已經是自己的10倍不止了。
張弓越來越覺得躲在NASA搞學術,就像在國內一些體制內單位,“節奏慢”。而商業卻具有神奇的魔力,不但指數級推動技術進步,還能真正改變人們的生活。他列了一張清單,找出美國與衛星、地圖、環境相關的創業公司,打算投奔。
其中,一個叫Climate Corporation的公司,通過衛星看地表作物的長勢,以為農人生產提供指導。張弓對這家公司非常心儀,不料簡歷還沒投,Climate Corporation就被美國孟山都花了接近十億美元收購。“他們才40個人!”
他立刻決定不再加入任何公司,而是找到NASA的中國同事、孟山都里的中國人等,湊了支科學家、專家創業團隊,準備打造一個中國版Climate Corporation公司—也就是后來的佳格。
其中,創始合伙人王蘊剛,擁有十余年環境數據處理經驗;技術總監顧竹博士是張弓的同事,專注衛星影像深度學習研究算法;市場總監張文鵬,曾任美國農業部ARS科學家和孟山都中國市場總監,擁有十余年農業經驗。
從東北走到華南,他們發現中國農村已經遠非記憶中的模樣,農村勞動力短缺現象大量存在。在華南,他們甚至看到連綿的農田被荒蕪。
蕭瑟中,卻孕育著集約化、大規模機械化農業生產模式的萌芽。“原來我覺得美國大農場的模式在中國實現,可能需要10年、20年,現在突然覺得可能就是4、5年之后的事兒。”
根據農業部數據,截至2016年6月,全國流轉土地面積達4.6億畝,約占家庭承包土地的34.5%。而十年后的2027年,這個數字將達到70%。
當集約化趨勢越來越明顯,中大型農戶開始向效益看齊,“關心資產質量,每一畝都要劃清楚,每一畝產量都要算精確”。這些商戶,正是佳格要服務的對象。
在國內,也有一些比較領先的農作物監測公司。但他們主要通過人工實地考察,或者在地面安置探頭,利用物聯網技術進行觀測。這些方式,單點采集覆蓋面積較小,大范圍鋪設成本和維護成本較高,數據分散在各地難以整合。
但張弓們捕捉到的衛星數據,對于大型農田,完全不存在設備成本問題。而且視角之大,足以覆蓋全球耕地。數據統計靠算法智能化完成,服務萬畝以上大型農田的價格遠遠低于其他技術。
知天而作
衛星圖像獲取早已不是太大的難題。
早在20世紀60年代,美國農業就開始應用衛星技術,精確度高達90%。在NASA 的最后兩年,張弓也已開始利用衛星遙感技術,幫美國NAPA谷的一些葡萄園,檢測葡萄糖成分和土壤濕度的關系。
目前,佳格收集了全球十余顆衛星的數據。這些數據,要么是公開的,佳格通過技術手段能夠更快獲取;要么向專業機構購買。與一般數據應用公司不同,佳格只買原始數據,一來成本更低,二來依托科學家技術團隊,它比一般數據清洗公司更能挖掘出數據價值。
這并不容易。十余顆衛星,數據格式、內容、分辨率完全不同,甚至有的衛星要隔10天才轉到同一個地方。佳格的核心技術之一,就是將這些千差萬別的數據,清洗、融合,做成新的格式統一的數據。
換而言之,佳格系統里可視化的衛星影像,是多顆衛星從不同角度、不同時段多重疊加后,獲得的空間分辨率和時間分辨率同時達到最佳的圖像。目前,佳格植被地表檢測的精確度最高為0.5米。這一技術,全球范圍罕有公司能夠實現。
如此,佳格就能夠通過技術,以非常低的成本,切入農田資產管理服務。目前,它已實現此項服務的第一步:資產盤點。
原來,很多大農場雖然擁有幾百畝土地,但很少連成一片,農場主甚至不知道自己土地的邊界、位置。有一次,市場總監張文鵬服務一個數十萬畝的大農場,他和農場主開車4個小時,才考察完種植區的三分之一。如果沒有衛星協助,工作量和成本難以想象。
此外,除了衛星大數據,佳格還整合每塊土地的氣象數據、農作物歷史數據、無人機遙感數據等,通過系統深度學習,建立算法模型,將所有服務打包成可視化模塊。農人只要登錄系統,就能一鍵點擊模塊,選擇需要的服務。而每隔一段時間,關于土地的管理報告,也會通過手機微信、郵件等,自動推送給相關農場主。
目前,佳格可以提供的服務有:土地面積計算、區域規劃、作物長勢檢測、產量預估、防治病蟲害等。這些服務均為個性化定制,所服務的農場數量越多,模塊越豐富。
佳格曾幫一家火龍果種植戶預測產量:通過無人機拍攝剛剛掛果時的火龍果圖像,依據顏色差別等因素,機器學習判斷火龍果的個數。火龍果的個頭是由品種決定的,有了數量就知道每畝的產量。此舉價值還在于,火龍果存放周期短,先有訂單再生產。通過佳格,這家火龍果農場,可以精確測定實際產量,避免了產量過多造成浪費,或者產出過低導致違約。
達布西的噴灌圈還用了精準灌溉管理服務。他的草場有一萬多畝,地形復雜、土壤肥力參差不齊、土地蓄水能力差異巨大。要不要澆水,多澆或少澆,施不施肥,施多少肥,每塊地需求不同。佳格利用衛星大數據,通過實時采集每個噴灌圈的土壤信息、環境信息,設計出智能決策系統,可以精確計量每個噴灌圈的灌溉量和灌溉時間。算下來僅這項服務就為達布西節水30%,節肥20%,人均管理面積提高了3倍,灌溉管理響應速度提高了整整10倍。
佳格還幫一位玉米種植大戶,進行種植管理。玉米在地上多站一天,產量會增加,但倒伏絕收風險也會增加。這就需要測算一個最佳時機,產量達到最高而倒伏風險達到最低。以前,何時收割,主要憑人的經驗,佳格則依靠機器學習精準測算。單單“合理的晚收”這一項,就增加收益30%以上。
張弓希望有一天,中國農業不再“看天吃飯”,而是“知天而作”,農業更加精準化、智能化,甚至傻瓜化,“讓普通農民變成農業專家”。
做確定的農業
農業是不確定的,天災、人禍、市場波動,農人忍、熬、受,磨出一點經驗。但就連這點經驗,也不確定。佳格要用技術,把不確定變成確定,“未來的農業,就像計算機,輸入一個值,它就會輸出一個相應的值。投入什么,就產出什么”。
但要實現這一未來,除了懂技術,還必須深諳農業。畢竟,佳格用技術驅動的,是實實在在的服務業。回國一年多,張弓遇到的最大難題,從來不是技術,而是溝通:客戶不知道佳格到底能做什么,佳格不知道客戶真正的需求是什么。
達布西是他最初的客戶之一。一開始,他說非常想知道什么時候下雨,下大雨還是小雨。因為下大雨時,收割機進不到地里,但下小雨卻不妨礙。佳格就按照城市天氣預報的表述方式,向他預告哪一天幾時下雨、幾時停。
但實際上,世界上最先進的天氣預報,也不能精確到某一刻鐘,而只能預報一個范圍及下雨的概率。因此,服務的第一個月,達布西非常不滿意:你告訴我早上六點下雨,結果晚上九點才下,人家都在收割,我卻像個傻子一樣看著,什么都沒做。
張弓非常焦慮,不斷跑去跟他交流,后來發現原來達布西真正關心的不是什么時候下雨,而是什么時候絕對不能下雨。因此,佳格的預告就變成:未來14天里,哪幾天絕對不會下雨。達布西據此安排農機收割。
真正獲得達布西信任的,是一場“天災”。有一天,佳格向他發送預測報告,未來一段時間可能有一次特別大的強雷暴,建議提早收割。靠僅存的一點信任,達布西用兩天時間把牧草收了,結果第三天下起了冰雹,周圍其他草場全被砸掉了。雖然達布西早收割,產量少了些,但卻挽回了足以致命的損失。
張弓也第一次感覺到,“做了這么多年學問,處理了這么多年數據,終于能夠讓一個農民,一個具體的人獲益”。
經過一年多摸索,佳格找準了在中國發展的節奏:利用衛星大數據,為中大型農場提供從土地管理、產值預算、天氣服務到種植管理全產業鏈服務。
當下,佳格幫客戶篩選流轉土地,同時和一些植保無人機公司合作,以便在作物遭遇旱災、蟲災等突發性災害前,第一時間預警并采取應對措施。
未來,基于算法搭建的生產力評估模型和風險評估模型,佳格還將進軍農業保險和農業貸款評估等金融服務領域,為農人解決資金困境。
截至目前,技術驅動的佳格團隊只有不到50人,其中80%是技術員。團隊小而精悍,一年時間,服務的耕地面積達200萬畝,作物模型覆蓋十余種,客戶遍及黑龍江、吉林、內蒙古、四川等地。
精準農業在美國市場發展非常成熟,誕生了一批農業巨頭,諸如孟山都、約翰迪爾、杜邦、巴斯夫等。佳格的未來有多大?張弓提供了一個數字:中國涉農的生產總值是美國的3倍多。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
責任編輯:郭一晨 SF160
除了干貨,就是走私貨!——掃描二維碼關注新浪雜志官方微信,專注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