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粉絲經濟的文化創意產業將會走向消亡
吳文雄
91金融聯合創始人
文化創意產業越來越受到決策層的關注,正面臨著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機遇。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以愛好會友”成為了一種時尚。他們或因同為某一款游戲的狂熱粉絲,也可能是某個小眾話劇導演的忠實擁躉——可以為了買心愛的游戲機而徹夜排隊,也可以為了買到心儀的話劇門票而不惜多掏腰包給黃牛,甚至為了吃一家被網紅推薦過的火鍋店而不惜在大冬天多走幾段路過去體驗。這樣一群人的存在,他們在因愛好而消費時,不僅給社會創造了可持續的經濟利益,而且將人群不斷切分、細化。于是便有了粉絲經濟、社群經濟。在我看來,只有文化創意產業才能產生粉絲經濟,沒有粉絲經濟的文創產業也會逐漸走向消亡。
文化創意產業大有可為,而且文創企業擁有強烈的資金訴求
在中國,由于“文化強國”戰略的提出以及經濟結構轉型所需。文化創意產業越來越受到決策層的關注,正面臨著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機遇。
放眼全球,在西方發達國家每天文創產業創造的產值可高達上百億美元,甚至成為了一些國家的支柱產業。在這方面,中國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但是,在國內,由于文化創意企業普遍存在的重創意,輕資產,少抵押的問題,一是它們的知識產權和價值評估暫時是無法確定的,現在沒有統一的標準;二是文創企業的周期很短,變現能力不是很強,有一定的時間局限性。這些與銀行傳統風險管理的要求存在著落差,使得文化創意企業融資難上加難。
一邊是歷史性的發展機遇,另一邊卻是文創企業的融資需求長期得不到滿足。兩者一拍即合,使得文創產業更愿意選擇通過眾籌的形式去融資。以創新與創意為核心,兼具實用與鑒賞功能,能夠塑造時代風格、展現時代風貌的文化創意產業也因此率先被“互聯網化”和“金融化”。
消費者習慣在升級,文化創意產業最容易形成“粉絲經濟”
如今,中國人更愿意為文化去消費,除了商品所帶來的實際使用價值,品牌與情懷的力量也正逐步成為刺激人們消費的因素之一。
這其中,最典型代表是褚橙。在褚橙之前,很長一段時間內,作為普通水果的橙子都以“地名”前綴。而只有褚橙熱賣,為什么?我相信,這不僅是因為其口感的原因,更多的是因為它是89歲高齡的褚時健在人生低谷期間種植的,它代表的是一種永不言棄、重頭在來的精神,這種精神遠超水果本身的意義,更像是一種情懷、一種傳承。
當下,越來越多的人已經開始擯棄以前的“便宜思維”,他們并不吝嗇于為自己喜愛的東西去花錢,例如家長帶孩子去郊區畫畫采風、80歲老奶奶排兩小時隊去買燒餅……,我想,這背后代表的是人們消費理念的升級。
如今,商業世界世界里,“品牌返祖”的現象會越來越多,產品本身的成本與其售價便開始脫鉤。這也是為什么消費者愿為情懷付出高溢價的原因。我相信,這樣一群人是極具粘性的。
眾籌已偏航,“五位一體”才是新方向
在文創產業眾籌方面,我曾提出了一個“五位一體”的概念,即:電商+社群的運營+投行的服務+4A公司的營銷+媒體,為一個好的項目提供立體的服務,讓喜歡它的人把黏性保持住,也可以叫作360度綜合服務解決商。
這個服務解決商找到好的項目資源,來提供一個綜合的運營或者解決方案:從一個項目的初始挖掘開始,像一個公司來做廣告營銷,又像一個投行幫忙找錢,又像一個電商幫助賣掉東西,又像一個社交平臺,維護、不斷持續營銷、做用戶互動,多項合一的一個平臺。在這個平臺上的社群會持續地關注新的項目,同時不斷地將利潤帶給項目的發起人和平臺所有人。
如果現在的眾籌模式不及時進行自我升級和更新,那么當一個又一個新穎的文創項目退化成單次交易后,粉絲沒有了黏性,很難形成持續為平臺貢獻利潤的能力,那么文創產業將非常有可能走向消亡。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
責任編輯:陳楚潺
除了干貨,就是走私貨!——掃描二維碼關注新浪雜志官方微信,專注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