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非遺保護與傳承調查
非遺的保護現狀不容樂觀,后繼無人、市場混亂、人才流失等成為了主要的問題。如何在傳統與現代融合中尋求突破,如何在市場與政府的雙軌中找到出路,探究生產性保護與發展,是一個長期而艱辛的課題。
《小康》記者 張玉榮
“提起看戲,提起高甲,父輩記憶里的是大花臉,老戲臺還有自家的竹板凳,每每有戲可聽村莊老幼一呼百應;我想象中的是精美的戲服和恢弘的舞臺布置,滿堂賓眾拍手稱絕;然而,待我親眼所見的,只是一座藏身于小巷略顯衰敗寒酸的老房子和駐守在這風雨飄搖中的戲班子。”參加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暑期調研后,福建泉州的潘毅馨這般感慨。
近期,潘毅馨和她的小伙伴們組成一個共十人的“文化傳承”調研團,走進基層、走進群眾,走訪廈門、福州、莆田、泉州、龍巖五個城市十二個地點,探究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現狀。
高甲戲,便是他們調研的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高甲戲是福建省五大地方劇種之一,孕育于明未清初,形成于清代中葉。上世紀30-40年代是高甲戲發展的鼎盛時期,藝術已攀登峰巔。然而,現今卻面臨著傳承人斷層,商業化嚴重、藝術質量下降、缺乏規范化管理等困境。
福建省是非物質文化資源大省之一,中原古代文化遺產與當地古閩越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帶著濃郁海洋文化特點的閩文化,并保留了大量中原地區已經消失了的傳統文化。包括高甲戲,目前福建諸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都面臨著不少傳承與保護問題,加上現有支持力量較為薄弱,如何更好地保護傳承下去,尚需很大的努力。
青黃不接,傳承斷層
來到晉江市永春高甲戲劇團,調研團了解到高甲戲從演員到編劇都面臨“貧血”。團長吳永化說:“從演出業務上來看處于繁榮階段,但是商業化比較嚴重,藝術質量也大不如從前。這對于我們老的文藝工作者來說是一件十分苦惱的事,業務好了、收入高了是不錯,不過演出質量卻一直在下降,總是感覺不太對勁?!?/p>
中國的戲曲都是靠老祖宗一代代傳下來,形成一個個頗具特色的流派?,F在,高甲戲劇團采用“以團帶班”的方式培養新演員,但是愿意從事這個行業的人太少,能堅持下來的就更少,面臨著人才短缺、傳承斷層的困境。
龜糕是福建地區傳統的糕類美食,眾多糕點中唯有紅龜粿因其壓制龜紋,而與手工藝結緣。壓制龜紋的器具就叫龜糕印,龜糕印的刻制是專門的手藝。潘海員師傅是廈門一帶傳統龜糕印制作技藝的唯一傳人?!袄蠋煾档牡昕瓷先ズ懿黄鹧郏且婚g隱藏在巷子深處的小小作坊,粗大的石塊砌成簡陋的石階,推開厚重的木門就是潘師傅不到五平米的工作室?!闭{研團組長黃茗萱向《小康》記者介紹。
雖然龜糕印從節日民用成為一種工藝品,精美度加強,需求度也不缺,按制作技術、制作時間、制作要求,價錢兩三百到上千不等。但是潘師傅卻表示收入不穩定,只能勉強維持生計。而對于“制作的人不夠,銷售量提不上去,其中找不到徒弟是最大的障礙”,潘師傅頗為憂慮。
當來到一家擁有150年歷史的老店米家船裱褙時,調研團發現,它聲名在外卻非常不起眼。傳承人林宇師傅除了工作量大,裱褙工作的環境很艱苦,八十高齡的母親還在幫他打下手。因為空調風扇都會影響裱褙質量,悶熱的小工作室里沒有任何避暑設備,還要小心汗水不能滴到書畫上去。
“在這個功利的社會環境下很少有年輕人愿意在師父身邊學習七八年甚至十年功夫再自立門戶。”調研團向《小康》記者介紹,“如果真有這種性情的人,林師傅說他一定愿意傾囊相授。但是他所見過往往是學半年就耐不住性子,卻自吹自擂師出米家船,打著米家船的名號濫竽充數?!?/p>
傳承方面青黃不接、年輕人不愿花時間和精力鉆研,漆線雕、軟木畫、莆仙戲、閩西漢劇和十番音樂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樣面臨如此困境。
傳統與現代,沖突與磨合
除了傳承面臨諸多問題,如何將傳統和現代有效融合,擴大非遺在福建乃至全國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打開銷路擴大影響,適合現代的發展,讓這些中華瑰寶保護傳承下去,也是一個非常艱難的磨合與探索過程。
“現代劇很少,現代戲和現代人的距離比較近,演的時候觀眾不好接受。比如演古代戲的時候,穿上衣服就可以演帝王,有個印象概念就可以了,不太像也不會有人質疑,演現代的人就沒有辦法了?!备呒讘騽F吳團長表示。
對于目前很多龜糕印制作用現代化模型取代手工模型的現象,傳承人潘師傅表示:“手工雕法機器永遠替代不了,機器和手工雕刻出來的一看一對比很明顯,手工的比較有立體感,有一種生命力在里面?!?/p>
一些非遺的工藝已經逐漸向現代化技術靠攏,半機械化的生產已經快要代替純手工的傳統生產工藝。春倫茶廠宣傳部經理杜祿文介紹:“我們現在的批量產品,采用的是半機械化生產。比如茶花分離等就可以由機器完成。但是初制、殺青、揉捻等還是由人工完成?!彼€談到,加上政府在資金方面的支持,以及公司自己建立的階梯狀傳承人體系和大師工作室,茉莉花茶制作工藝的傳承情況比較樂觀。
借助現代傳播推廣途徑,非遺傳承之路走得更遠。媽祖是流傳于中國沿海地區的漢族民間信仰。在當代,媽祖文化逐漸進入全面復興和升華的新時期。關于媽祖的文化交流品牌層出不窮。其中“天下媽祖回娘家”“湄洲媽祖巡天下”“‘媽祖之光’電視晚會”“海峽論壇?媽祖文化活動周”在社會上已經形成了較為廣泛的影響。媽祖在文化交流層面上也不斷拓寬。中華媽祖文化交流協會經常赴臺灣、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開展聯誼、交流活動,不斷擴媽祖文化的影響力。此外,媽祖文化的研究成果相當豐碩,莆田學院圖書館于2005年完成了“媽祖文獻書目資料庫”的制作,在知網上與媽祖篇名有關的文獻就有1434篇。
政府與市場,走雙軌道路
針對非遺保護,從國家層面有不少的政策、法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各省制定的實施條例、細則。據了解,福建全省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80項(113個小項)、國家級項目傳承人109人,設立了我國第一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和一個非遺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同時福建省政府公布了四批共353個省級非遺名錄項目和兩批共411位省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并設立了一個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湄洲島媽祖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另外,納入市、縣兩級管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有1300多項。
“如果政府能夠完全養起來最好,不過現在不太可能。所以政府也要養,市場也要發揮作用,走雙軌的道路?!备呒讘騾菆F長說。
有“戲曲活化石”之稱的莆仙戲,現今主要依靠政府的財政與政策支持得以良好發展。政府建立了專項基金,由文化部直接撥款,地方政府為劇團提供30個事業編制,建成的莆仙大劇院由劇團管理,為排練、演出等提供了必要的硬件設施。莆田市教育局正式立項,建立莆仙戲進校園的項目小組。在政府的幫助下,同藝校開展合作,開設專門的莆仙戲學員班,為莆仙戲的保護傳承提供人才。
李堯寶刻紙進校園活動也非常成功,泉州六中林志明老師說:“就刻紙這塊來說想要做精做深也是不容易的,那我們也有計劃把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引進校園,很多學校其實都已經在開展,像永春的紙質畫、泉州花燈和木偶。”
如何傳承保護,蔡氏漆線雕董事長張學平認為應該依靠社會、大眾的共同努力。他說:“目前,一個是國家層面,一個是傳承人與傳承單位層面,第三個是社會層面。之前漆線雕沒人管,也受過打擊,也受過沖擊,也曾經差點滅亡過,很多都是受社會影響,社會的變遷或者社會的動蕩。所以傳承人的培養是現在必須要做的,這需要一個過程?!?/p>
生產性保護,最好的途經
非遺傳承需要一個過程,需堅守靈魂保留精華,適應社會也受社會影響。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資源轉化為文化產品,有望讓眾多非遺技藝重返民間、重放光彩。
“生產性保護實質上是通過生產的過程,使得這樣一門技藝在生產的這樣一個流程中,通過傳承人授徒等方式來帶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張學平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不能產業化,因為一旦產業化,往往就帶來大量的問題,譬如市面上現在出現了很多用樹脂制作的假冒偽劣的類似的工藝品,這違背了國家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初衷?!?/p>
米家船傳人林宇說: “國家現在雖然很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是實質性的保護沒到位,據我所了解的日本的匠人制度,當技藝達到一定的程度后,有需要被保護的資格,國家就養著你,不存在生存上的需求,也就有心情研究這個技藝,做深做精?!?/p>
“非遺保護一直以來都不提倡商業化,提倡生產性保護,二者的區別在于生產性保護的原則是必須是手工制作,商業化很多是使用機器,這是根本的區別。對于手工藝這類非遺就必須是手工制作。商業化、產業化都會用機器來生產,與我們保護的原則是相違背的。所以我們提出生產性保護的原則?!备=ㄊ∥幕瘡d社會文化和非遺保護處工作人員說:“我們也有一個生產性保護的基地,例如壽山石雕,即便是鉆子來鉆也是需要手工技藝的,不是輸入電腦程序就能做得到,機器做出來的與手工完全是兩碼事。在這一問題上,我們認為生產性保護是它最好的途徑,對商業化與產業化我們不提倡也不反對,不反對的原因呢主要是傳承人需要生存下去,生存下去是基礎?!?/p>
?。ǜ兄x廈門大學管理學院仲夏夢之隊所有成員對本文的幫助)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
責任編輯:劉萬里 SF014
除了干貨,就是走私貨!——掃描二維碼關注新浪雜志官方微信,專注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