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僅會寫自己名字的農村婦女,白手起家,在短短的6年間,創辦出了一家資產達13億元的私營大企業。
創造這個新童話的農村婦女名叫陶華碧,她的“老干媽麻辣醬”幾乎家喻戶曉。
陶華碧,這個只會寫自己名字的農村“老干媽”,連文件都看不懂,她是如何創辦和管理好擁有1300多名員工的大企業的?她奇特的、極富傳奇色彩的成功經歷會給人一些啟示。
從涼粉店得到靈感
“老干媽”名叫陶華碧,今年51歲,出生于貴州省一個偏僻的山村。由于家里貧窮,陶華碧從小到大沒讀過一天書。
1989年,陶華碧用省吃儉用積攢下來的一點錢,在貴陽市的一條街邊,用磚頭蓋起了一間房子,開了個簡陋的小食攤,專賣涼粉和冷面。當時,她特地制作了麻辣醬,作為專門拌涼粉的一種調料,結果生意十分興隆。
有一天,陶華碧沒有去菜市場買辣椒。她想:反正拌涼粉的調料有好幾種,缺少麻辣醬也不會耽誤生意。誰知,顧客來吃飯時,一聽說沒有麻辣醬,居然都轉身就走。難道來這里的顧客并不是喜歡吃涼粉,而是喜歡吃我做的麻辣醬?!
這件事對陶華碧的觸動很大。機敏的她一下就看準了麻辣醬的潛力,從此潛心研究起來……經過幾年的反復試制,她制作的麻辣醬風味更加獨特。很多客人吃完涼粉后,又掏出錢買她的麻辣醬。一些人還與她開玩笑說:“你既然能做出這么好的麻辣醬,還賣什么涼粉?干脆開家麻辣醬工廠算了!”這話一下觸動了陶華碧的靈感:是呀,有這么多人愛吃我的麻辣醬,我還賣什么涼粉?趁機開家工廠,我也嘗嘗小老板的味道!
背著麻辣醬去推銷
經過一段時間的籌備,陶華碧舍棄了苦心經營多年的餐廳,于1996年招聘了40名工人,辦起了食品加工廠,專門生產麻辣醬。
麻雀雖小,產供銷等“五臟六腑”卻必須俱全,幾十個工人要管理不說,工商、稅務、城管等很多對外事務都要應酬……大字不識幾個的陶華碧覺得真是太難了!她有什么“絕招”管理好工人,經營好工廠呢?最初,她采取的是最“老實”的辦法:自己身體力行,我這個老板怎么做,工人就怎么干!她從不對員工橫加指責,只是對他們說:“我把你們當家里人,你們也把這里當成家。我怎么做,你們跟我怎么做就行了。”
最發愁的是,辦廠之初的產量雖然很低,可當地的涼粉店還是消化不了,余下的都要自己出去推銷。于是,陶華碧親自背著麻辣醬,送到各食品商店和各單位食堂進行試銷。沒想到,這種笨辦法效果還真不錯,不過一周的時間,讓她加倍送貨……陶華碧深感意外,卻也因此吃了一顆定心丸。精明的陶華碧心想:我擴大規模,把工廠辦成公司得了!
兒子教娘認名字
1997年8月,公司正式掛牌,工人一下子擴大到200多人。此時,對于陶華碧來說,最大的難題并不是生產方面,而是來自管理上的壓力。
陶華碧首先想到的是請人。她想來想去,把自己的長子拉到了公司。陶華碧的長子是個轉業軍人,當時在地質汽車隊工作,得知母親的想法,李貴山辭職來到了她的公司。
李貴山幫助母親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處理文件,整章建制。李貴山讀,陶華碧聽,反復多次。滿意后,她就在材料的右上角畫個圓圈。李貴山看著這個畫圈,哭笑不得,他在紙上寫下了“陶華碧”三個大字,讓母親沒事時練習。哪知,陶華碧對這三個字看了又看,一邊搖頭,一邊為難地感嘆說:“這三個字,很復雜,很復雜呀!”
時隔不久,她又招聘了一個具有本科學歷的青年。怎么培養這個人才,又怎么留住這個人才?沒有文化的陶華碧卻有她自己既樸素又獨特的“絕招”。本來,她招聘這個本科生的目的,是想讓他當辦公室主任,但她卻沒有馬上任命,而是先讓他在公司里做雜活,用她的話說:“這是淬火!”然后,她又派他到全國各地去打假、考察市場,這一招用她的話說:“這是磨磨!”半年后,她才任命他做辦公室主任……這個人,就是如今“老干媽”公司里的第三號人物王海峰。
感情就是凝聚力
如何管理好公司越來越多的員工呢?陶華碧又有她另外的同樣既樸素又管用的“絕招”:實行管理親情化,自始至終對員工進行“感情投資”。她總是在人們想不到的地方關心人,體諒人。
公司里有一個廚師來自農村,父母早喪,家里還有兩個年幼的弟弟,可他愛喝酒抽煙,每月1000多元的工資,幾乎都被他花掉了。陶華碧得知這一情況后,很是擔心。有一天下班后,她專門請這個廚師到酒店喝酒。酒桌上,她對他說:“孩子,今天你想喝什么酒就要什么酒,想喝多少就喝多少。但是,從明天開始,你要戒酒戒煙。因為,你要讓兩個弟弟去讀書,千萬別像我一樣大字不識。”這番語重心長的話,使這個廚師深受感動,當即表示戒酒戒煙。但陶華碧還是不放心,她只讓他每月留200元錢零花,其余的錢則由她替他保管;什么時候他弟弟上學要用錢時,再從她那里支取……
感情就是凝聚力,感情有時甚至就是生產力!憑著最樸素的感情,憑著企業家最精明的直覺,陶華碧悟出了這種道理。
《市場報》(2005年12月21日第六版)
|